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图片选自百度
无尽的思念
丹东市第二中学退休教师 张斌
“如果爱还在你心中没有离开,
多年以后还能大胆说出来。
那份陈酿多年的相思酒,
一定是刻骨铭心的真与爱。
不知不觉把他乡当作故乡,
只是偶尔难过时,不经意遥望远方。
曾经的乡音,悄悄地隐藏,
说不出的诺言,一直放在心上。
······
总有一条叫做回家的旅途,
孤独少年一直走到了白头。
总有一壶叫做故乡的烈酒,
醉倒以后解不了思念的愁。”
不知是谁写的诗了。每当默念起这首诗,无尽的思念,就会从胸中涌起。
离开家乡已有三十六个春秋了。岁月沧桑,四季流转。离开家乡时,还正当年轻,对人生有着强烈的渴望。因为心有不甘,因为相信自己,带着一家老小背井离乡,开始遥远的流浪。没有犹豫,没有彷徨,那么毅然,那么决然。
离开故乡的滋味并不好受。当绿皮车载着一家老小,离开家乡。那个夜是那么黑,天是那么凉,路是那么长。换了几次车,穿过了多少个山洞,把我们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看天,仿佛一派苍黄;看太阳格外刺眼,仿佛是另一个太阳。听说话,都是奇怪的口音;看脸庞,都是陌生的摸样。背井离乡,无人接站,只有孤寂伴着凄凉。这是我离开家乡到他乡(后来成为故乡)的第一印象。故乡的天,故乡的太阳,故乡的人,在我心中浮现。思念,此刻就开始了。
久在他乡,他乡变故乡。谁知道思乡的路有多长?
开弓没有回头箭。既然坚决地走出,就必须有坚定走下去的勇敢。
三十六年啊,孤身奋战。没有可以利用的资源。记得来D市的不几天,去办粮食供应证。人生地不熟,好容易找到,摸到办公室。人家问:“做什么?”我说:“办证。”人家扔出一句:“办证的去开会了,下午再来吧。”下午去,刚往那一站,人家又说:“办证的刚走,有事,什么时候回来,说不准。”没办法,只好等吧。一时间,孤独和烦恼涌上了心头。想起了在家乡,哪里都有学生,没有学生也有熟人。办什么事,说一声,就有人帮办了。这,可倒好,办一个证,跑了两趟,还这么不顺溜。唉!还是家乡好啊。家乡的人,家乡的事不由得浮上心头。
刚来D市的时候,我们一家四口被安排住在一个不足二十平米的平房里。房子前面不远就是高楼。房子终日不见阳光。这还是领导照顾,才给安排的。当时煤炭公司供应的是用无烟煤泥制成的带孔的煤球。我们以前从来没烧过这种煤。一时半会引不着,着了也不起火。大年三十的晚上,老伴儿在厨房做饭,因煤不好烧,加之房子矮,空气流通不好。老伴被煤烟呛昏倒在厨房里。我扶起老伴儿,茫然无措。内心五味杂陈。在家乡,此时正是鞭炮声声,一家人推杯换盏的时候啊。
刚来D市的前四年,住房难,做饭取暖难,生活都是难。自然不免想家。但,我没有退缩,只有坚定不懈的努力。
第一年,我的教学获得了认可,第二年的全校开学典礼,领导让我代表全校教师讲话,博得全校师生雷鸣般的掌声。那是鼓励,我并没有太多的兴奋,心中倒有点儿莫名的酸楚。那一刻,关于家又袭上心头。
第四年,暑期过后,新学期刚开学不久,我被市教研员点名出一堂全市电教公开课。讲课那天,领导和教师近千名参加听课。公开课获得了极大成功。我被D市最有名气的省示范高中看中。不久,被调进这所高中。我的境遇改变了。生活条件改善了。我一家老小背井离乡,来到一个举目无亲的地方,所有的苦难都应运而解。我的教师生涯开始了新的篇章。那一刻,我突然想家了。我多想告诉家乡的亲人们,在遥远的他乡的我,站住脚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事业开始兴旺了。
不思量,自难忘。来D市多年了。可是,我依然像一个游子。我的工作决定了我的每天的行动路线。两点一线。从家到学校,从学校到家。平时我又很少逛街。不用说D市的周边环境不熟,就是市区的环境也不甚了了。晚上坐车,不知道哪是哪。哪里像家乡,Z城。那是我曾经学习和工作的地方。那里,我曾付出了心血,流过汗水。正阳大街,当年,用三合土筑路的时候,我曾参加过筑路。修体育场,我曾拎过土。当时我还是个学生啊。参加工作后,几乎踏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县城的周边环境了如指掌。现在,家乡大变样了。小县城变成了市级县城。砖瓦房大多变成了高楼。当年的面目已经全非。但一说起当年的街巷,我还会辨识得很清楚。每次回家,我都要去街里转一转,回想当年的影子。记得,当正阳街,第一次按上红绿灯的时候,我骑自行车经过那里,倍感兴奋。望着红绿灯,觉得是一种享受。有一种莫名的激动。来D市工作后,回家一次都很不容易,而且来去匆匆。多有“相见时难,别亦难”之感。回家了,被老同学,老朋友,包围着。很少在家,多数时候在外面吃饭。亲友们的盛情无法拒绝。老母亲抱怨跟她说话的时候太少了。每每想起躺在老母亲的膝下,听妈妈讲那些讲也讲不完的过去的故事,是那么温馨,那么幸福。每次离开家,我拉开门,回头跟站在身后的老母亲说:“妈,我走了。”母亲总是摆着手说:“走吧,走吧。”表情是那么的不舍。我走出楼,回望,母亲站在窗口注视着我,走了老远,回头望,老母亲还站在那里,望着。我带走了母亲的期待,也带走了亲友们的热情。明天的思念中又多了新的内容。
记得,那一年,我五十年前教过的学生,举行师生聚会,特意邀请我参加。我特别兴奋。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五十年前,努力回想当年那一群定格在我心中俊男靓女的形象。多少往事又蓦地在我心中翻腾起来。见面时,同学们忘情地扑到老师跟前,拉着老师的手,偎依在老师身边,深情地看着老师。五十年啊,岁月在他们的脸上刻满了沧桑。他们向老师讲述五十年的经历。我很欣慰,他们都曾是父母的好儿子,好女儿。都是好丈夫,好妻子。又都是好爸爸,好妈妈。他们的经历,令我震撼,难忘。
聚会,又为新的思念增添了内容。回来之后,他们的样子,在我的心中总是挥之不去。他们的故事在我的心中久久反腾。我为班上的小不点儿曾经赶驴车的经历所感动,动情地为她写了一首小诗:
赶驴车的小姑娘
五十年了,你还是那个小不点儿,
岁月,却无情地雕刻在你的脸上。
讲述以往赶驴车送酒的经历,
竟是那么轻描淡写,平平常常。
老师听来,却是那么惊心动魄,黯然神伤。
这,不该是你的选择,
面对生活的挑战,
你选择了勇敢,选择了担当。
小车悠悠,走街穿巷,
坎坎坷坷,尘土飞扬。
声声吆喝,唤笑了千家万户,
鞭声响亮,多少窗口认得你的面庞。
风里雨里,喊声响亮,
严冬酷暑,铃声悠扬。
车上载的是琼浆玉液,
干咳冒烟,却舍不得品尝。
一元,十元的小票张张收好,
盼着累加起家的希望。
含泪的播种,必定有含笑的收获,
昨日的勇敢和坚强,
赢得了今日的辉煌。
你给老师讲述了一个美丽的故事。
当年,那个小姑娘赶驴车的情景,
永远在老师的心中回荡。
2019.3.31
那次回乡,曾挤出时间特意去了老屯一趟。看望我儿时的玩伴。几十年了,自从我到外地上学,参加工作,把父母接到县城,一直没有回去过。快到老家了,真有点儿“乡近,情愈怯”之感。我努力回忆少小玩伴的样子,他们现在该是什么样啊。听说我回来了,能来的,都来了。说几句话,就冷场了。还是听他们唠,我也插不上嘴。蓦然间,我有一种仿佛像鲁迅写的《故乡》中,迅哥见到闰土时的尴尬。生疏了。当年,露着膀子,穿着裤衩,光着脚丫,叫着每人的小名,举着蒿草呼喊着,追打蝴蝶的顽皮小儿,现在都成了爷爷了。找不到当年两小无猜的影子了。我安排他们到饭店吃饭,席间也仍然说不上几句话。当年那种顽皮,真诚,爽快,泼辣,无猜的氛围找不回来了。只能留在记忆里,变作回忆了。记得,临分手时,他们深情地看着我说:“还啥时候回来?”我告诉他们,有时间就争取回来。一晃又是五年多过去了。他们中又有几位作古了,剩下没有几位了。一想到分手时他们那期待的眼神,我心里就有说不出的酸楚。长长的思念挥之不去。
在他乡,苦时,难时,会想故乡。顺时,乐时也会想到故乡。
我被调进的省示范高中是D市最好的高中。全省闻名。学校的老师年纪大的都各自有自己的绝活。年轻的教师都是毕业于重点师范院校,锐意进取,可谓后生可畏。学生都是选拔来的,学苗好,好学上进。这是一个竞争激烈,考验人,锻炼人,识别人,提高人的环境。我只有埋下头,向同志们学习,向学生学习。
五年后,当老组长退下来,被任命为教研组长时,当为全市高中语文教师出公开课时,当为全校教师出示范课时,当被市教委职称办聘为高中语文教师晋级高级职称讲课把关教师时······我的精神是兴奋的,思想是激烈的,情感是复杂的。离开家乡,远走他乡。多少年来,我不就是为了这一天,盼着这一天,思念着这一天吗?
岁月沧桑,四季转换。努力中,奋斗中,不敢忘,家乡人们那关注的目光,那期待的眼神,那牵念的神情。是他们在激励着我,鞭策着我。终于拼出了一方天地。生命在这里蓬勃滋润,梦想在这里破茧成蝶。此刻,我是多么想家啊。
时间是最好的老师。我证明了自己,认识了自己。当年毅然决然离开家乡的举动,并不是盲目的。我是理智的,清醒的。我有责任,有义务告诉家乡的关注我,惦念我,寄希望于我的亲人们,朋友们。我要告诉他们,远在他乡的我,想念你们。我混出了一个样子。我成功了。
思念在心,无言也暖。思念里,有母亲的盼望,有玩伴儿的直爽,有同学朝夕与共的温馨,有朋友真诚的的向往······那里有说不完,讲不完的故事。关于那里的思念很长很长······
有爱,就会有思念。昨天的寻常,明天就可能成为思念的篇章。思念里,寻常变成了不平常。有思念,就会有诗和远方。
“总有一条叫做回家的旅途,
孤独少年一直走到了白头。
总有一壶叫做故乡的烈酒,
醉倒以后解不了思念的愁。”
思念无尽,无尽的思念······
2024.10.11于丹东
张斌:辽宁省丹东市第二中学(省示范高中)语文高级教师。退休多年。
在人生的道路上,依然耕耘播种,收获幸福希望,收获快乐健康。
诚实,善良,正直,倔强。喜欢个性的思想,发自心灵的歌唱,用温暖的文字温润自己,温暖他人的心房。
拙文曾见诸《天下爹娘》《致远詩社》《兰娟雅苑》《詩行天下》《海内外詩歌》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