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烟缘,浅尝辄止的邂逅(散文)
韦覃江(瑶族 广西)
我第一次与烟草有所接触,是在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地点是家乡小村庄一家古朴的杂货店。那年,我不过是个懵懂无知的六岁孩童。父亲带着我路过此地,偶遇了他多年的好友李叔叔,一位在当地小有名气的烟草品鉴者。两人相见恨晚,决定一同走进那家弥漫着淡淡烟草香的杂货店。
店内陈设简单却温馨,各式各样的烟盒整齐地排列在柜台上,仿佛诉说着各自的故事。李叔叔笑着对我说:“小家伙,来,试试这烟草的味道!”他轻轻捏出一支烟,递给我这个对烟草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我当然不敢真的去尝试,只是好奇地闻了闻,那略带辛辣又夹杂着一丝醇厚的味道,让我至今记忆犹新。
至于我第一次真正接触烟草,已是多年后的16岁。那时的我,因为病的原因未能如愿升学初中,只能病休在家,而是整天呆在家里也感觉很无聊,于是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想起要跟随村上的老木匠张师傅学习木工手艺。父亲为了给我准备拜师礼,特意挑选了一条上好的阿诗玛香烟和几样其他的礼物,让我一并带上。
那天,我独自一人踏上了前往张师傅家的路。到了之后,张师傅和他的家人热情地接待了我。没看到我父亲一同前来,张师傅便问我,你父亲怎么不来呢,话语刚停下,父亲的脚步就踏入了张师傅的门口,笑眯眯地对张师傅说,谁说我没到场。饭桌上,张师傅拿出了我送的香烟,一边为我们点燃,一边说着“以烟会友”的话。我看着父亲和张师傅吞云吐雾的样子,心中既好奇又有些忐忑。在师傅的鼓励下,我尝试着吸了一口,那呛人的烟雾瞬间涌入喉咙,让我咳嗽不止,眼泪都差点流出来。
那次经历之后,我对烟草便敬而远之。在张师傅家学艺的半年里,无论是在忙碌的工地上,还是在闲暇的时光里,我都从未再主动接触过烟草。张师傅虽然是个老烟枪,但他也从未强迫我吸烟。
半年后,我离开了师傅家,继续我的初中学业,直到高中毕业。进入了社会,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工作之余,我也曾遇到过许多吸烟的朋友和同事,他们时常会递给我一支烟、一包烟,想拉拢我重回烟道,但我总是微笑着拒绝。在我看来,烟草并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更不是我追求的生活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发现,自己与烟草的缘分似乎真的不深。每当看到别人在烟雾缭绕中享受着片刻的宁静或放松时,我都会想起自己第一次尝试吸烟时的狼狈模样,然后暗自庆幸自己从未真正陷入烟草的世界。
如今,我已步入老年队伍,生活稳定而充实。回望过去,我与烟缘的邂逅虽然短暂且浅尝辄止,但那段经历却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健康和生活。我知道,与烟缘背道而行,是我做出的最正确的选择之一。而那份对烟草的淡然与疏离,也成为了我独特的人生印记。
作者简介
韦覃江,男,瑶族,大学本科,现供职于国家税务总局上林县税务局。中国财经新闻报道特约记者、乡村作家、散文选刊签约作家、广西摄影家协会会员、广西新闻摄影学会会员、南宁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林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曾在《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瞭望》《散文选刊》《中国诗歌网》《神州文艺》《中国农村》《中国税务报》《望安山文学》《广西日报》《三月三》《红豆》《南宁日报》以及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央广网、央视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日报网、中国青年网等报刊杂志、网络平台发表文章。散文《秋来大明山》《醇酒浇化醉乡人》分别荣获2012年度和2015年度中国散文年会原创作品二等奖;摄影作品《税润童心 民族团结》获2023“第23届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税务单元”展览;《生态牛场》荣获2017年度“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活动摄影大赛铜奖;《老传帮带》荣获中国邮政银行第二届“金晖杯”摄影大赛广西赛区二等奖;《保护文化遗产 守望精神家园》等4组摄影作品荣获2022年高光杯全国摄影艺术大赛三等奖;《绘就家乡新画卷》荣获“庆祝二十大 奋斗新征程”南宁市人大系统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展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