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山脚下看辉煌
——柿子峪村的今昔变化
房思春
历山,是一座神奇的山,因舜王躬耕而声名远播。关于舜耕历山的记载最早见于《墨子.尚贤下》:“昔者,舜耕于历山”。据统计自称是舜帝躬耕过的历山,全国不下20来座。
在钢城区汶源街道境内就有一座历山。虽说“古帝躬耕处,千秋迹已迷”,但是山脚下的舜皇庙、舜泉、历泉、银杏树等遗迹,都有丰富的文史记载,与“舜耕历山”的故事息息相关。舜泉又名神泉,出水量在“同名泉”中最大。民国《蒙阴县志》“卷之二”载:“历山,距城北一百十里,上有舜皇庙,舜水河发源于此”;“舜水河,在城北一百一十里舜圣社,源出历山”;“舜泉,在历山社,有舜皇庙”。
历山脚下有柿子峪村,舜皇庙、舜泉等遗迹就散布在村庄各处。全村仅有百十户人家的柿子峪村,分散在罗圈崖、阎王鼻子山梁、北山头等处。他们传颂着舜耕历山的故事,守着日渐颓败的遗迹、泉水过着清贫的日子。

(一)
1984年,刚参加工作不到3个月的我,暑假后被调到柿子峪村小学任教。
破败不堪的3间石墙草房,孤零零的坐落在村子中央一片旷地上。4个年级,21名孩子,砖头支起的长木板做课桌。门窗破败,尽显岁月沧桑。
学校没有院墙,门前地面高低不平,石碐裸露,却是孩子们的活动场地。贪玩是他们的天性,即使如此,课下他们摸爬滚打,追逐嬉闹,且乐此不疲。
入冬一场不期而至雪,让孩子们欣喜若狂。课下孩子们堆雪人、掷雪球,玩得不亦乐乎。尽管手被冻红了,他们也无所畏惧。这是孩子们的常态,也是孩子的独享。贫穷与他们无关,他们犹如生长在贫瘠土地上的娇艳小花,即使天气再旱,它们也会健康成长,只要给点阳光就会灿烂。现在忆起,或许会感叹那时的贫穷,但更值得怀念的是那时快乐的时光吧!
第二年暑假前,因工作需要,我又被调派到离家十几公里远的,黄庄镇最偏远的台子村小学任教。从此,刚满20周岁的我,漂泊如浮萍,一直奔波在漫长的生活道路上。
一晃40年过去了,可我仅仅待了一年的柿子峪村,却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二)
我人虽然离开了柿子峪村,但却一直关注着柿子峪村的发展变化。1986年,村小学开始实施合班并校,我曾任教的柿子峪村小学合并到了黄庄镇中心小学。
1991年,年轻有为的干永贵,被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
如何改变村里的落后状况,成为摆在他面前的一道必答题,并且必须答正确,才能不负党组织的信任、村民的期盼。
干永贵的父亲是村里改革开放前的老党支书记,在那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年代,无论他怎样努力,都没有改变村里的落后状况,很是不甘。可是那时候,谁又能左右的了当时的政策呢?改革开放后的几任书记,由于受当时现实条件的限制,有很多事情,想得到,却难以做到。
走老路,等、靠只能是重蹈覆辙,没有希望。只有结合村庄实际,走靠山吃山的道路才是正道。
改革开放后,长期填不饱肚皮,被饿怕了的村民,为了种植粮食,大量砍伐山上的林木,开发土地种庄稼,结果导致山体水土流失严重,山体上的薄土层,被冲刷殆尽。皮之不存,毛将附焉。庄稼长不好不说,每逢夏季雨水连绵,导致村庄周围山洪暴发,山体裸露,别说种庄稼,就是连荒草也长不好。
干永贵书记走马上任后,就开展了退耕还林的结构调整。带领村民们,修整石堰,保土固沙,并在开发出来的“猪脸地”里栽植了山楂、苹果、黄金蜜桃、莱阳梨等经济树木。
1993年,把发展生姜种植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突破口。村两委干部带头,投资3万元打了1口深水井,用以保证生姜种植用水。
正好也是这一年,柿子峪村被确定为市委组织部、市保险公司的包村点。他们通过调查研究,把彻底解决柿子峪村群众生活用水作为第一要务来抓。
1994年,筹集资金6万元,帮助村里建起了扬水站,将山下的水送上了山。同时,又落实2万元资金,帮助村里实施自来水工程。在包村组和党支部的带领下,全村的村民深受鼓舞,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他们克服了地形复杂、村民居住分散等困难,奋战15天,搬动土石1000多立方米,铺设管道6000余米,修建30立方米的蓄水池2个,使家家户户吃上了自来水,从此结束了打水吃的历史。
同年,村里又投资3万元,修建2条共2000多米长的防渗渠,进一步改善了生姜灌溉条件,确保了生姜生长期用水,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提高了生姜产量。仅生姜种植一项,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600多元。
村民收入逐渐提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可是村民们的居住条件有待进一步改善。村民们大多还是居住在破旧的草房里,且全村百十户人家分散在相距几华里的3个山坡上,并且陡坡特别多,没有一条像样的街道,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曲里拐弯而又狭窄的街巷,蜿蜒曲折的道路,别说将小汽车开到大门前,手推车技术不好的,也推不到大门前。
很多人家,冬天买的取暖煤,只能用车运到街头路口,然后,再用小车往家里运。从前,村民从家里往田地里运猪圈粪,手推车得有一副好刹车闸,否则下不得坡。就曾经有人家,运粪土时,车闸不好使,连人带车翻进路旁的沟里。经雨水冲刷后,村内的道路更是青面獠牙,路面上裸露着形态各异的石碐石块,在街道上行走也要格外的小心,不然就会崴脚。
旧村改造,势在必行。想法很好,但现实很骨感。此事在村民大会上一经提出,整个会场就一下子热闹起来,却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痛快。村民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村民赞成,有的村民却坚决反对。反对的原因无非是牵扯到个人利益:房前屋后的果树、木材树、菜园怎么办,给不给补偿;还有的村民刚盖起了新房,借的帐还没有还完呢,现在又要拆了重盖,损失太大,坚决不同意。最后村民大会不欢而散。
怎么办?计划刚刚提出,就遇到了这样那样的重重阻力。面对重重阻力,干永贵书记没有气馁,他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知道,心急喝不得热粥。后来经两委多次讨论研究,决定采取分期分批的办法进行拆除重建。先期新建30户,让他们做出样子,来带动其余家庭。
待30户新宅落成,规整的院落,高大的院墙大门,宽敞明亮的房屋;宽阔平坦的街道,小车往来,畅通无阻。住着舒服,生活方便。终于,其他村民也禁不住诱惑,被现实所打动,放弃了原来的固执和要求,主动申请拆除搬迁。
到1998年,共先后拆除老旧房舍68户,270余间。在村西新建的村落,房屋整齐划一,街道宽阔,卫生清洁,清静怡人,彻底改变了旧村面貌。
“乡村治理,最难治理的是村民,最易满足的也是村民。有时候,他们会斤斤计较,有时候,他们又会宽宏大度。”干永贵书记深有体会地说:“作为一任领导,凡事你要是有违群众的心愿,他们就会处处设防,锱铢必较。如果你要是顺了民心民意,为着村民着想,即使他们受点损失,也会顾全大局。所以领导做事,一定要出于公心,坦荡无私。他们选我当书记,其实是把他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交给了我。我就得带领他们向好处走,只有如此,才能无愧于党的培养,无愧于村民的信任。”
房屋建设好以后,趁热打铁,又硬化街巷道路800米。
2002年,开始铺设村内主干道,按户分段整平路基1500米;按照人户铺设地瓜石路基,从汶水溪河边到舜皇庙段1000余米。
2003年,对村内主干道路基铺设稳定沙。2004年,将村内主干道全部硬化。从此,实现了新村水泥路户户通,彻底告别了从前的土路。
村庄建设的同时,对村北山坡进行绿化,栽植柏树1万多株。
(三)
舜耕历山的传说家喻户晓,舜皇庙、银杏树、舜泉、羊刨泉等遗迹散布在村庄各处。虽然村民们司空见惯,却是早已名声在外。近些年来,有很多全国各地的游客,来此看庙、看树、看泉。可是当他们亲眼见到破败的景象以后,都大失所望。
1958年,就曾经有一位退伍老兵,特意千里迢迢从上海赶来柿子峪村看银杏树。解放前,他在战斗中随部队转移的时候,路经此地见到了舜皇庙前的银杏树。那株高近30米,需要6、7人才能合抱,冠幅20多米的银杏树,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是他走南闯北,见到的最高大的银杏树。可是,非常遗憾,银杏树已在1956年被沂源县人民政府砍伐,用于沂源县县委礼堂建设。老兵惆怅不已,徘徊良久不忍离去。这件事是干永贵小时候听他父亲说的。此事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记忆。他心里想:绝对不能让类似的遗憾再发生,如果再出现这样的情况,那就是千古罪人。
这些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是上天的恩赐,历史文化的积淀。充分利用好,让它们重发光彩,并使之发扬光大,是传承,也是责任,也是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的必经之路。
美丽乡村建设不是一句空话,是干出来的。不能坐等,坐等只会错过良机,凭空浪费自然的赐予,背叛老祖宗的遗愿。没有钱,想办法,以出义务工的办法,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全部参与到柿子峪村的建设上来。
为了擦亮泉水、历史遗迹名片,2003年,村里经过研究做出了一个远景计划:一是争取五年内完成对舜泉、历泉的清理维护;二是第二个五年完成对舜皇古庙的重建,使它重新焕发时代的光彩。更长远的计划是:待有钱了,对村庄、泉水等进行全面系统的升级打造,使柿子峪村成为以舜文化为切入点,以舜皇庙、银杏树、泉水为景点的旅游景区。
干永贵书记说:“我不可能干一辈子,这只是个计划。假如说我不干书记了,就有以后的书记去努力,我认为这个发展方向是对的。”
谁也想不到的是,在以后的换届选举当中,干永贵都是全票通过当选书记,他这一干就是34年。
2004年,将舜泉砌池成井,建亭保护。2006年,投资10万元,清理土石1600余方,在舜泉旁建起长40米、宽25米、深2.5米的蓄水池。
2010年,投资20余万元,将历泉砌池成井,上方加筑凉亭;在下方修建蓄水池,并栽植柳树50余株。
2012年,重修舜皇庙、观音庙,使它们重现昔日光彩。
2021年,舜泉、历泉被列入“济南名泉”。

(四)
为给村民打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2016年,投资20多万元,垒砌石堰300方,回填土石1000多立方,修建长150米、宽6米的连村水泥路,将阎王鼻子、蛤蟆头两个自然村连接在一起,从此结束了两个自然村之间交通难的问题。
2017年,将村委办公室前面的废弃宅基,进行清理规划,建起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的村史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向人们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柿子峪村的发展变化。
2018年,改造平整路基2000米,全部硬化到家家户户门前。主干道两侧栽植松柏树300余株,种植花草200余平方米。投入6万余元在主干道两侧安装路灯48盏。同年,发展香梨150亩,成立“历山香梨合作社”“生姜种植合作社”。
2019年,在村口路北侧,建起40米文化墙,并积极打造创建出彩人家一条街。
2021年,为全区“出彩人家”观摩会提供现场。王芳、干昭华、干昭杰、李庆峰、李涛、李庆斌、赵希来、李庆新8户家庭,被评为“钢城区出彩人家精品户”。2022年度,柿子峪村被评为济南市“出彩人家村”。
2021年,投资50万元,建起200平方米的幸福院,幸福食堂、日间照料中心基础设施完善,配备2名服务人员,为12位80岁以上的老年人、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提供送餐服务。
2022年,修建景观墙150余米,埋设管道1200余米,修筑沿街沟渠400余米,实现雨污分离。同年,投入3万余元,建设健身广场1处。
柿子峪村2020年被评为“省级文明村镇”;2020--2022年度省级卫生村。
(五)
2020年开始,依托村内历泉、舜泉、舜皇庙等村庄优势资源,按照“两组团五节点”加大投入,进行升级版的全新打造。村史馆更换了仿古式青瓦,确保安全的同时使村史馆更加古色古香。历泉周边,修建了栈道和具有泉水特色的休闲设施,同时铺设了大理石路面,使历泉景观有了整体提升。在历泉通往舜泉的路边墙壁上,增加了以“舜”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连环画《舜的故事》,延续柿子峪村有关“舜”的历史记忆。
对舜泉进行了景观设计,同时依托泉百年银杏树,建设起了银杏园,增加了舜泉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在村内道路两侧及各个节点栽种了月季、红叶石楠、小叶黄杨、紫薇等植物。当你行走在街道上,犹如漫步在公园一般。同时对与黄庄二村连村路铺设了沥青,增加游客前来游玩的体验度……柿子峪村面貌焕然一新。
2023年的9月27号晚,“村村有好戏,清泉润汶源”,济南市第十一届泉水节钢城分会场暨汶源街道中秋·国庆联欢会,在柿子峪村盛大举行。当晚的柿子峪村灯光璀璨,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会场上笑声连连,掌声喝彩声不断。活动在振兴社区合唱团的《泉水叮当响》中拉开序幕,到场领导共同注入希望之泉水,随着水雾的升腾,象征着济南市第十一届泉水节钢城分会场正式启动。
如今的舜泉,泉水清澈见底,周边围栏精美。泉池里荷叶翠绿,荷花绯红,微风一过,宛如少女在水上轻歌曼舞;周边垂柳下光影斑驳,清凉阵阵,荷叶上玉珠滚动,在阳光照射下剔透晶莹。蜻蜓在荷池上空往来穿梭,追逐嬉戏。庙前的银杏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
人们徜徉在古树泉边,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无处不向你诉说着千年的历史传说,无处不向你讲述着汶源的大美。
你若想寻一方清静之处,享受一下尘世中的清幽自在,请来此看山、听泉、赏荷、打卡银杏树,享受“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美好时光。
房思春,济南市钢城区汶源街道黄庄三村人,济南市作协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