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大,我的骄傲我的憾
王惠莲
我的母校河大,今年112岁了。
我,今年古稀。
河大大我42岁,我从河大毕业42年。
42年来,从北到南,从故国到海外,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我是“河大学子”。
惭愧的是,我这个“河大学子”,对河大的了解并不深。
直到2024年10月2日,我叶落归根半年后回到河大,站在河大校史馆的展厅里,听王学春馆长向我们讲解河大的校史时,我才像孩子第一次听母亲的故事那样,透过112年的历史烟云,领略到了母校那历尽沧桑,痴心不改,专心致志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人才的赤胆情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12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数一数河大这一路走来经历的风雨彩虹与璀璨艰辛。
公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中国社会由此从帝制走向了共和。一系列崭新的思想观念,诸如民主、共和,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华大地上传播。
在这场民主、共和“新风”的吹拂下,地处中原的河南,开始了她迈向近现代教育的第一步。
1912年8月25日,辛亥革命十个月后,开封出版的《自由报》,刊登了一则“河南留学欧美预科(备)学校”招生广告。
正是这则“普通”的招生广告,宣告了河南第一所近代意义的高等学校——后来九易校名的河南大学的诞生。
而且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清华学堂(清华大学)、上海南洋公学(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一起,成为了当时中国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
河大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睁眼看世界的高等学校,早在上个世纪10年代,就为还处于封闭状态的旧中国培养造就了一批研读西学的学子,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让人惊讶的是,名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以培养留学人才为目标的河南第一所高校,校址竟然选在了河南贡院旧址(河大明伦校区所在地)。
要知道,河南贡院可是全国著名的四大贡院之一。1904年,清朝最后一次全国会试就在河南贡院举行,河南贡院也因此成了中国封建科举制度的终结地。
八年后,这座闪烁着科举制度最后的余晖的河南贡院,成了推行“以教育致国家以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思想的摇篮。
此后的百余年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河大首任校长林伯襄提出的这一主张都被忠厚的河大人奉为办学圭臬,一以贯之。
从1912年诞生时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到中州大学、河南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国立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再到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七十余年间,竟九易其名,可谓是历尽人间沧桑。
1923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更名为中州大学。
1927年,15岁的少年河大再次更名,更名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河南中山大学,成为民国时期为纪念中山先生并以中山先生命名的五所中山大学之一。
时年,正值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国共两党在北伐战争中合作推翻了北洋政府,后又分裂,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国民党成立了国民政府,国共内战开始。
1930年,已长大成人的18岁河大再度更名,由河南中山大学更名为河南大学。彼时的河南大学,设有文、理、法、农、医五大学院,已具备了综合性大学的雏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为躲避战火,保存文脉,国内大学纷纷内迁,河大,也被迫流亡。从开封到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嵩县、南阳紫荆关,再到陕西汉中、宝鸡,八年间五次迁徙,却始终没有离开过“前线”。
河大因而成为30多所国立大学中,唯一一所坚持在敌前办学的国立大学,也是唯一一所遭日军杀进校园的国立大学。
1944年5月16日,日军从嵩县大章、旧县向栾川、潭头进犯。时值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来不及转移的部分河大师生无奈之下,只好向北山躲避。不料在躲避途中遇到了日军,其中5人当即遭枪击身亡,助教商绍汤、关鹏等被日军刺死,大学生孔繁韬和一女生被日军用铁丝串在一起,投入井中。医学院院长张静吾之妻吴之惠被残杀在阳坡岭。女学生李先识、李先觉和李先觉的丈夫不甘受辱,投井自尽。
与此同时,残暴的日军还在当地屠杀、残伤百姓100余人,奸污妇女40余人,烧、炸房屋100余间,抢粮4万余斤,宰杀牛马600余头,猪样近千只,毁坏麦田2000余亩。
河大设在党村的理学院仪器室15间房被日军烧毁,书籍、仪器化为灰烬。
河大为保存中原文化血脉,在这场惨无人道的“潭头惨案”中,付出了9人被杀,25人失踪的代价。
潭头镇地处豫西深山,距栾川县城67.3千米,2018年末,户籍人口35421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80年前,在如此偏僻的地方办学,条件该有多艰苦。
但顽强乐观的河大人不畏艰难,他们因陋就简,用土坯当凳子,用木板搭成课桌,夜间就在昏暗的油灯下上课。
尽管条件如此恶劣,在潭头办学的5年间,河大每年还坚持招收新生。
1943年,计划招生129名学生,报考者竟多达3000余人。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河大人愣是把个河大办成了周边邻省学子眼中的读书圣地。
从1939年夏,到1944年5月离开潭头,5年间河大共培养毕业生634名,另有800余名学生修完一二三年级学业。
1942年,河大以上课总时数全国第二,综合评价全国第六的业绩,擢升为国立大学。
抗战胜利后,河大迁回开封校园。
河大最鼎盛时期,以拥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工学院等六院十六系的强大教学实力,跻身于与清华、北大、武大、浙大、交大、同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并列的十大国立大学。
河大地处黄河之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她自建校以来,就以团结、勤奋、严谨、务实的优良校风,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校训的精神传承,以及为国育贤的宏大志愿,吸引了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徐旭升、罗章龙、嵇文甫等一批批饱学之士一流学者来这里传道、授业、解惑。
百余年来,河大虽历尽沧桑,却初心不改。她把为国育才作为自己的使命,她就像一座人才孵化器,为国家培养了60余万名各类人才。一些科学巨匠,学界名流,政界要人和文坛泰斗,如邓拓、马可、尹达、石璋如、杨廷宝、白寿彝、姚雪垠等,和我一样,都是从河大校园里走出来的河大学子。
你说,我作为河大人,能不骄傲么?
只可惜,1952年一场高校院系调整,把40岁正值壮年的河大给拆分了:
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
医学院→独立为河南医学院,后来的河南医科大学
2000年并入郑州大学
行政学院→独立为河南省政府干部学校
2010年并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水利系→并入武汉大学
财经系→并入中原大学,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
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学院,今江西农业大学
数理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并入湖南大学
英语专业→并入中山大学
次年,被拆的七零八落的河大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
由此,大名鼎鼎的河大,由综合型大学变成了单一的以培养教师为主的学院。
我很理解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对于整个国家教育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但作为从河大走出来的学子,我很心疼我的母校。
她就像一个操劳半生的母亲,将自己亲生的孩子,那些王牌院系,一个个地都送了出去。如今这些孩子都长大了,有出息了,985的985,211的211,唯独河大,一直到2017年9月,她105岁的时候,才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行列。
还有,全国总共才有五所国立中山大学,除了河南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其他的,国立第一中山大学,现在的中山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现在的武汉大学,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现在的浙江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全都是985。
作为河大学子,我能不憾么?
而这,只是我的一憾。
我还有第二憾。
这第二憾就是河大大礼堂。
河大大礼堂由留学美国时任校长许心武领衔设计。1931年11月20日动工,1934年12月28日落成,历时3年,耗资21万大洋。
这座长73.75米,宽53.75米,高24.4米,总建筑面积4657平方米的大礼堂,共有2816个观众席位。
它的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青砖砌墙,青瓦覆顶,前面是4组8根爱奥尼式巨柱和三个双扇平开大门,上面是饰有脊兽的飞檐斗拱,既有西方古希腊柱式的巍峨壮观,又有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典雅古朴,而且整个设计借用了声学、光学的原理,功能完备,理念超前。其质量之高,设计之精美,为当年国内之罕见。即使是今天,到过河大见过河大大礼堂的人,也都无不为她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所震撼。
还记得我第一次进河大,见到大礼堂,是上初中学军的时候。忘了去干什么了,只记得解放军班长带着我们一拨天不怕地不怕的学生,一窝蜂地闯进了大礼堂。进去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武汉歌舞剧院在排练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一帮南霸天的打手,穿着黑色练功夫,在台上张牙舞爪地跳着,台下的导演用嘴唱着,嘣嘣嘣嘣嘣,蹦蹦蹦蹦,嘣嘣嘣嘣嘣,蹦蹦蹦蹦......我们一群学生坐在下面,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个个睁大了眼睛,贪婪地看着。我就这样,在河大大礼堂,在这嘣嘣声中,完成了我的艺术启蒙。
后来再进大礼堂,是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当时也没有补习班,也买不到复习资料,听说大礼堂有老师讲课,我就去了。两千多个座位的大礼堂坐得满满的,讲课的老师拿着一个麦克风在台上讲,我们坐在下面听。那种坐在大礼堂,跟几千人一起听课的感觉,现在想起来,还跟做梦似的。
再后来我考上了河大,从此,我就和所有的河大学子一样,把大礼堂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我上河大时,宿舍在九斋,每天去教室上课要路过大礼堂,去琴房练琴要路过大礼堂,去饭堂打饭要路过大礼堂,去水房打开水也要路过大礼堂。
每天晚饭后,我和同寝室的海平在大礼堂台阶上打羽毛球,一直打到天黑看不见。
周末的晚上,我们和其他系的同学老师一起,走进大礼堂,看电影《红楼梦》《武训传》《啊,海军》《山本五十六》......
著名指挥家严良堃来河大访学给我们排练合唱,我们就站在大礼堂的舞台上,一遍遍地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河大举行广播体操比赛,我们就在大礼堂前练习。
每学期的汇报演出,也都是在大礼堂举行。就连我的高考复试,也是在大礼堂进行。
大学四年,大礼堂就像大堰河,默默地站在那里,从春到冬,从日出到日落,整整陪伴了我一千四百多天。
1982年,我大学毕业,离开了河大校园。之后就开始漂,一直漂了42年。
42年里,只要回开封,我都会去河大看看,在大礼堂前照张相。
2024年10月2日,国庆假期的第二天,我和朋友们一起来到了河大校园。
在此之前,虽已知道大礼堂在五个月前已经被烧,也看到了那熊熊火焰吞噬她的画面和烧毁后的惨状,可当我来到她的面前,看到她被绿色篷布团团围起来时,我忍不住了。
我想哭,却没有眼泪。
我想骂人,却不知道骂谁。
我只能对着苍天喊一声:你怎么那么狠!让一个古稀老人,站在这里凭吊她的青春记忆......
你,你还我的大礼堂!你还我的青春记忆!
河大,我的骄傲我的憾
王惠莲
我的母校河大,今年112岁了。
我,今年古稀。
河大大我42岁,我从河大毕业42年。
42年来,从北到南,从故国到海外,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忘不了我是“河大学子”。
惭愧的是,我这个“河大学子”,对河大的了解并不深。
直到2024年10月2日,我叶落归根半年后回到河大,站在河大校史馆的展厅里,听王学春馆长向我们讲解河大的校史时,我才像孩子第一次听母亲的故事那样,透过112年的历史烟云,领略到了母校那历尽沧桑,痴心不改,专心致志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人才的赤胆情怀。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回到112年前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数一数河大这一路走来经历的风雨彩虹与璀璨艰辛。
公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中国社会由此从帝制走向了共和。一系列崭新的思想观念,诸如民主、共和,开始深入人心并在中华大地上传播。
在这场民主、共和“新风”的吹拂下,地处中原的河南,开始了她迈向近现代教育的第一步。
1912年8月25日,辛亥革命十个月后,开封出版的《自由报》,刊登了一则“河南留学欧美预科(备)学校”招生广告。
正是这则“普通”的招生广告,宣告了河南第一所近代意义的高等学校——后来九易校名的河南大学的诞生。
而且自诞生之日起,便与清华学堂(清华大学)、上海南洋公学(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一起,成为了当时中国三大留学培训基地之一。
河大的前身,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睁眼看世界的高等学校,早在上个世纪10年代,就为还处于封闭状态的旧中国培养造就了一批研读西学的学子,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让人惊讶的是,名为“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以培养留学人才为目标的河南第一所高校,校址竟然选在了河南贡院旧址(河大明伦校区所在地)。
要知道,河南贡院可是全国著名的四大贡院之一。1904年,清朝最后一次全国会试就在河南贡院举行,河南贡院也因此成了中国封建科举制度的终结地。
八年后,这座闪烁着科举制度最后的余晖的河南贡院,成了推行“以教育致国家以富强,以科学开发民智”思想的摇篮。
此后的百余年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政治风云如何变幻,河大首任校长林伯襄提出的这一主张都被忠厚的河大人奉为办学圭臬,一以贯之。
从1912年诞生时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到中州大学、河南中山大学、河南大学、国立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学院、开封师范学院、河南师范大学,再到1984年恢复河南大学校名,七十余年间,竟九易其名,可谓是历尽人间沧桑。
1923年,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更名为中州大学。
1927年,15岁的少年河大再次更名,更名为国立第五中山大学——河南中山大学,成为民国时期为纪念中山先生并以中山先生命名的五所中山大学之一。
时年,正值中国历史发生重大转折。国共两党在北伐战争中合作推翻了北洋政府,后又分裂,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国民党成立了国民政府,国共内战开始。
1930年,已长大成人的18岁河大再度更名,由河南中山大学更名为河南大学。彼时的河南大学,设有文、理、法、农、医五大学院,已具备了综合性大学的雏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为躲避战火,保存文脉,国内大学纷纷内迁,河大,也被迫流亡。从开封到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嵩县、南阳紫荆关,再到陕西汉中、宝鸡,八年间五次迁徙,却始终没有离开过“前线”。
河大因而成为30多所国立大学中,唯一一所坚持在敌前办学的国立大学,也是唯一一所遭日军杀进校园的国立大学。
1944年5月16日,日军从嵩县大章、旧县向栾川、潭头进犯。时值大雨滂沱,山洪暴发。来不及转移的部分河大师生无奈之下,只好向北山躲避。不料在躲避途中遇到了日军,其中5人当即遭枪击身亡,助教商绍汤、关鹏等被日军刺死,大学生孔繁韬和一女生被日军用铁丝串在一起,投入井中。医学院院长张静吾之妻吴之惠被残杀在阳坡岭。女学生李先识、李先觉和李先觉的丈夫不甘受辱,投井自尽。
与此同时,残暴的日军还在当地屠杀、残伤百姓100余人,奸污妇女40余人,烧、炸房屋100余间,抢粮4万余斤,宰杀牛马600余头,猪样近千只,毁坏麦田2000余亩。
河大设在党村的理学院仪器室15间房被日军烧毁,书籍、仪器化为灰烬。
河大为保存中原文化血脉,在这场惨无人道的“潭头惨案”中,付出了9人被杀,25人失踪的代价。
潭头镇地处豫西深山,距栾川县城67.3千米,2018年末,户籍人口35421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80年前,在如此偏僻的地方办学,条件该有多艰苦。
但顽强乐观的河大人不畏艰难,他们因陋就简,用土坯当凳子,用木板搭成课桌,夜间就在昏暗的油灯下上课。
尽管条件如此恶劣,在潭头办学的5年间,河大每年还坚持招收新生。
1943年,计划招生129名学生,报考者竟多达3000余人。
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河大人愣是把个河大办成了周边邻省学子眼中的读书圣地。
从1939年夏,到1944年5月离开潭头,5年间河大共培养毕业生634名,另有800余名学生修完一二三年级学业。
1942年,河大以上课总时数全国第二,综合评价全国第六的业绩,擢升为国立大学。
抗战胜利后,河大迁回开封校园。
河大最鼎盛时期,以拥有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农学院、医学院和工学院等六院十六系的强大教学实力,跻身于与清华、北大、武大、浙大、交大、同济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并列的十大国立大学。
河大地处黄河之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她自建校以来,就以团结、勤奋、严谨、务实的优良校风,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校训的精神传承,以及为国育贤的宏大志愿,吸引了范文澜、冯友兰、董作宾、徐旭升、罗章龙、嵇文甫等一批批饱学之士一流学者来这里传道、授业、解惑。
百余年来,河大虽历尽沧桑,却初心不改。她把为国育才作为自己的使命,她就像一座人才孵化器,为国家培养了60余万名各类人才。一些科学巨匠,学界名流,政界要人和文坛泰斗,如邓拓、马可、尹达、石璋如、杨廷宝、白寿彝、姚雪垠等,和我一样,都是从河大校园里走出来的河大学子。
你说,我作为河大人,能不骄傲么?
只可惜,1952年一场高校院系调整,把40岁正值壮年的河大给拆分了:
农学院→独立为河南农学院,今河南农业大学
医学院→独立为河南医学院,后来的河南医科大学
2000年并入郑州大学
行政学院→独立为河南省政府干部学校
2010年并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水利系→并入武汉大学
财经系→并入中原大学,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植物病虫害系→并入华中农学院,今华中农业大学
畜牧兽医系→并入江西农学院,今江西农业大学
数理专业、土木工程专业→并入湖南大学
英语专业→并入中山大学
次年,被拆的七零八落的河大更名为河南师范学院。
由此,大名鼎鼎的河大,由综合型大学变成了单一的以培养教师为主的学院。
我很理解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对于整个国家教育发展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但作为从河大走出来的学子,我很心疼我的母校。
她就像一个操劳半生的母亲,将自己亲生的孩子,那些王牌院系,一个个地都送了出去。如今这些孩子都长大了,有出息了,985的985,211的211,唯独河大,一直到2017年9月,她105岁的时候,才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行列。
还有,全国总共才有五所国立中山大学,除了河南大学,国立第五中山大学,其他的,国立第一中山大学,现在的中山大学,国立第二中山大学,现在的武汉大学,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现在的浙江大学,国立第四中山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全都是985。
作为河大学子,我能不憾么?
而这,只是我的一憾。
我还有第二憾。
这第二憾就是河大大礼堂。
河大大礼堂由留学美国时任校长许心武领衔设计。1931年11月20日动工,1934年12月28日落成,历时3年,耗资21万大洋。
这座长73.75米,宽53.75米,高24.4米,总建筑面积4657平方米的大礼堂,共有2816个观众席位。
它的建筑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青砖砌墙,青瓦覆顶,前面是4组8根爱奥尼式巨柱和三个双扇平开大门,上面是饰有脊兽的飞檐斗拱,既有西方古希腊柱式的巍峨壮观,又有中国传统古建筑的典雅古朴,而且整个设计借用了声学、光学的原理,功能完备,理念超前。其质量之高,设计之精美,为当年国内之罕见。即使是今天,到过河大见过河大大礼堂的人,也都无不为她的雄伟壮观、大气磅礴所震撼。
还记得我第一次进河大,见到大礼堂,是上初中学军的时候。忘了去干什么了,只记得解放军班长带着我们一拨天不怕地不怕的学生,一窝蜂地闯进了大礼堂。进去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武汉歌舞剧院在排练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一帮南霸天的打手,穿着黑色练功夫,在台上张牙舞爪地跳着,台下的导演用嘴唱着,嘣嘣嘣嘣嘣,蹦蹦蹦蹦,嘣嘣嘣嘣嘣,蹦蹦蹦蹦......我们一群学生坐在下面,像发现新大陆似的,一个个睁大了眼睛,贪婪地看着。我就这样,在河大大礼堂,在这嘣嘣声中,完成了我的艺术启蒙。
后来再进大礼堂,是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当时也没有补习班,也买不到复习资料,听说大礼堂有老师讲课,我就去了。两千多个座位的大礼堂坐得满满的,讲课的老师拿着一个麦克风在台上讲,我们坐在下面听。那种坐在大礼堂,跟几千人一起听课的感觉,现在想起来,还跟做梦似的。
再后来我考上了河大,从此,我就和所有的河大学子一样,把大礼堂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我上河大时,宿舍在九斋,每天去教室上课要路过大礼堂,去琴房练琴要路过大礼堂,去饭堂打饭要路过大礼堂,去水房打开水也要路过大礼堂。
每天晚饭后,我和同寝室的海平在大礼堂台阶上打羽毛球,一直打到天黑看不见。
周末的晚上,我们和其他系的同学老师一起,走进大礼堂,看电影《红楼梦》《武训传》《啊,海军》《山本五十六》......
著名指挥家严良堃来河大访学给我们排练合唱,我们就站在大礼堂的舞台上,一遍遍地唱勃拉姆斯的摇篮曲。
河大举行广播体操比赛,我们就在大礼堂前练习。
每学期的汇报演出,也都是在大礼堂举行。就连我的高考复试,也是在大礼堂进行。
大学四年,大礼堂就像大堰河,默默地站在那里,从春到冬,从日出到日落,整整陪伴了我一千四百多天。
1982年,我大学毕业,离开了河大校园。之后就开始漂,一直漂了42年。
42年里,只要回开封,我都会去河大看看,在大礼堂前照张相。
2024年10月2日,国庆假期的第二天,我和朋友们一起来到了河大校园。
在此之前,虽已知道大礼堂在五个月前已经被烧,也看到了那熊熊火焰吞噬她的画面和烧毁后的惨状,可当我来到她的面前,看到她被绿色篷布团团围起来时,我忍不住了。
我想哭,却没有眼泪。
我想骂人,却不知道骂谁。
我只能对着苍天喊一声:你怎么那么狠!让一个古稀老人,站在这里凭吊她的青春记忆......
你,你还我的大礼堂!你还我的青春记忆!

个人简介
王惠莲,河南省开封市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2004年移居美国,现居美国旧金山湾区。已在美国中文报刊和国内报刊及网络发表数十篇散文随笔,作品曾在美国、香港和大陆获奖。海外文轩作家协会终身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