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口九章
作者 朱海燕
第一章 问天
人类不敢问天
两4多年前的屈原
对天下的不平与邪恶
悲愤地写下《天问》
之后,怀沙自沉
黄河,北方的大河
比屈原多一万个胆量
为天下的太平与国泰安民
以壶口的雷鸣巨响,叩问苍天
一百六十万年不变的一问、再问
没闭过风暴般的大嘴
第二章 真理
壶口,无壶
是民族江河中最大的漏斗
水在此处,丝毫没有停留
每一滴水,都生出翅膀
是天,给了它无穷的力量
梦,站在翻滚倾泻的涛上
水向低处,是铁打的规律
所有闪电般的黄色浪头
扑身向下,寻找真理。真理在下
每朵浪,都高呼着誓词
第三章 口碑
时光与沧桑,绘出壶口的面目
它立在黄河的腰上
是一座朝向天空的口碑
鞭策天上来的水,远走高飞
深空的黄河,不恋高,不居高自傲
穿越万里曲线的旅程,向着大海,去找新的故乡
它口中吐出的每一朵巨浪
都在冲破封锁,拥抱世界,流向海洋
第四章 黄河颂
那年,青年光未然
把目光投向壶口咆哮的怒涛
从黄河中握住一万里的力量
一组《黄河颂》,把光明召进艺术的疆场
冼星海的手,携着雷电而来
风暴般的号召,深入到嘶鸣的战马与大地的心脏
炽热的怒吼,武裝起每一座山冈
两岸的紅高粱,举起杀敌的刀枪
壶口,是复仇者的复仇的闪电
你的涛声,是黑暗渴望的火焰
你的功勋走进人们的内心
无缺地将力量交给伟大的民族
第五章 背景
照相,壶口是最佳背景
镜头一把抓住黄河的母性
拍进一朵浪花,就是触摸母亲
拍一片黄色,牵住祖先的人形
黄河,染黄民族的皮肤
这里的每滴水,都沁进家谱
五湖四海走到这里,黄皮肤,让你再远都近
大河东流,朝着一个方向
时光捏成的浪,从来没有摔碎
这里储存着启迪人类的大美
体形虽高,身体也要嵌入大地
道路再远,铁心流向海洋的怀里
岁月深久,从不改变母性的口音
做梦做金色的,一如母亲的圣体
我以壶口为背景照相
心随浪花远行,带着蓝蓝的信仰
第六章 诗库
在壶口,李白、杜甫、王之涣
无数诗人留下无数诗句
像星辰,在历史的天空漫游
这里,是民族的巨大诗库
诗人或不是诗人,在这神圣的地方
心里都有诗,在沙沙走动
我的诗拙笨,灵感爬不上高高的枝头
想写,又怕无力填补澎湃的缺口
也罢!也罢?戴不上诗人的桂冠
留一撮黄河生出的汉字
我已感到满足
第七章 挂件
在壶口捡到一枚精美的石头
一万里水声是它的脚步
日光、月光把玩的包浆,漏出沧桑,把经历说透
我把它制成颈下的挂件
飘在胸口,如一首诗
藏着龙的密码与韵脚里的国风
有滋有味地吮我的一生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是这个民族的命名
第八章 夜间壶口
夜里,壶口没去原本的形象
月光种下覆盖咆哮的温柔
一条大河在地槽下冷冷流动
夜色朦胧,黄河并不朦胧
把梦砸进波涛
一滴水一粒沙,跑在奔海的途中
两岸延长的山脊,挡不住它的呐喊
卷着月光的波涛上
多了一层层冰冷的旋涡
壶口没有静止
夜间寂悄,音量刷新又刷新
有这子宫的狂暴,才有两岸的温存
第九章 谒壶口
多少光阴,多少朝代
扛着一种命,在这条河上奔跑
水,伟大的黄龙
向下,才是它长成的深渊
没有枯老,没有青春
不息的奔腾,倒不空五千米高处故乡的储存
四面八方的目光,向它聚焦
看它一天,就是观它万年
百度图片 在此致谢
朱海燕,安徽利辛人,1976年入伍,在铁道兵七师任排长、副指导员、师政治部文化干事。1983年调《铁道兵》报,1984年2月调《人民铁道》报,任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1998年任《中国铁道建筑报》总编辑、社长兼总编辑,高级记者。2010年3月调铁道部工程管理中心任正局级副主任,专司铁路建设报告文学的写作。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系中国作协会员。
责任编辑 李汪源
文字校对 张 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