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话秦岭
作者:陈希文
引言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我从西安铁路运输学校电力机车专业毕业,被分配在襄渝铁路电力机务段工作。处在秦巴深谷中的电机段,四面环山,寂莫荒凉,远离城廓,人員稀少。那时机务段正在建设,方兴未艾,生产生活面临诸多困难。外出仅有一条铁路,没有公路,交通运输工具很少,基本靠人拉肩扛和徒歩行走。当地人祖袓辈辈繁衍生息在这深山峡谷之中,常见穿草鞋、拄鞭杆、背背篓的农夫徒步行走在山坡小道上。农村人的生活甚是清苦。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发展缓慢,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可以说,不通铁路时,这里就是闭塞地区,不茅之地。运校刚分来的四十多位同学,在如此的困难环境中生活工作,许多人已不安心,找人寻关糸纷纷想调走。
在机务段几年后,安康铁路分局调我到局政治部工作。分局位于安康西站,是向南襄渝线和向西阳安线的交汇处,依然处在大山峡谷的环抱之中。惊喜的是距县城较近,买东西还有公共汽车通行,比在深山峡谷中的机务段方便多了。
山区工作生活多年,我由不适应已成了习惯,厌恶已变成了喜欢。经年仰望的是层峦叠嶂的群山,每日抬头看到的是草木稀疏的秃石山,外出走的是崎曲不平的山路,下基层多时要翻山越岭,双休日去农村也往往站在山头上眺望……就这样,依山为伴,依山为伍,扎根山区,与山结缘,一干就是近十年。我已成了秦巴山区的“山里人”。
说来也巧,无独有偶。数十年之后,我的孩子大学毕业后也在秦巴山区的引汉济渭工作。相同的是我们父子工作同在秦巴山区,不同的是我干铁路,他干水利。岁月沧桑,今非昔比。巍巍秦岭再不是阻断南北的天然屏障,却成了贯通南北的交通枢纽。秦巴一隅,山峦叠翠,草木浓郁,花香四溢,清幽静谧。这迷人的景色好似人间仙境,世外桃源。孩子在陕南的秦巴山区,和水利建设大军一起创造了水利史上前无古人的业绩一一引汉济渭南水北调大型水利工程。看来,我们父子的人生经历惊人的相似,都和大山有缘,在大山中生活,在大山中苦战,经年在大山中奋力书写着人生的辉煌。这可能就是子承父业,赓续相传吧!
今年国庆75周年节日之际,孩子带我们穿越秦岭,参观了秦巴一隅的引汉济渭工程。沿途观景,秦岭的沧桑巨变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致,随后写了散文《秦岭行记》。文中略述了秦岭的地理特征、历史变迁、战略地位、重要作用等。作为“山里人”,对山情有独钟,不仅要观赏山的雄姿和风采,更要崇赏山的沉稳和坚韧,博大和包容,赋予山的人文情感。今天重读这篇游记,总感觉仅是皮毛之见,与真正读懂秦岭这部巨著,领略其悠久历史,挖掘丰厚内涵,展示文化精髓相距甚远,很有必要再读秦岭,以飨读者。
秦岭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的袓脉
位于华夏腹地、界分南北的秦岭,历史久远,是中华民族、国家文化形成和发展中的祖脉,具有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亦有不可比拟的显著地位。
何为祖脉?简言之,它犹如万流之源,绵延不竭。祖先诞生于此,民族形成于此,历史开端与此。莽莽秦岭,人文悠悠。据考古发现,距今115万年前,蓝田人已在山谷间繁衍生息,此后半坡人、郧西人、仰韶人也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古人类在此聚合交融。今天关中腹地的八百里秦川,就是中华文明起源的主要区域。传说,依托巍巍大秦岭,华胥氏在此建立国都,繁衍子孙;伏羲氏在此发明八卦,结绳记事;女娲在此捏泥造人,炼石补天;神农氏在此尝尽百草,教民农耕;轩袁氏在此征罚蚩尤,天下安定;周公旦在此制作礼乐,天下归心;道教鼻祖老聃在此留下《道德经》……可见,人类的祖先、大䝨得秦岭之仙气,汲大自然之精华,创造了人类初始之文明,也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
历史演进见证:秦岭一座山,半部中华史。巍峨的秦岭见证了周、秦、汉、唐等13个王朝的兴衰荣枯。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周,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公元前763年,秦文公迁都于雍(今陕西风翔)。之后数百年里,秦国人依靠秦岭庞大富饶的身躯,不断开疆拓土,使秦国力日盛,东雄诸侯。秦王嬴政时,一扫六合,统一中国,建都咸阳,称始皇帝。他废分封,设郡县,建长城,车同轨,书同文,变法图强,建立了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也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后来秦政暴虐,天下再乱。起义军领袖刘邦入主关中,剪除异已,安邦治国,建立西汉。东汉末年,群雄逐鹿,融合动荡了400年之久,直到公元618年唐朝建立,旷日持久的战乱结束,迎来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数千年来,历史如何演进,江山如何变幻,秦岭总是成败兴亡的见证者。以它博大的胸怀承载着苦难,包容着一切。以它壮美的雄姿,寬厚的肩膀,摭风挡雨,护佑着一切。它象个无私的父亲,大爱无言,总是默默地为一个个孩子奉献着爱心,提供着滋养。因此,秦岭不仅是祖脉,人们又称它为“父亲山”。
秦岭积淀深厚: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
秦岭是山中之山,群峰之首。千万年来,它巍然矗立,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厚度,文明的高度,精神的温度。5000多年的中华文化在秦岭书写了浓墨重彩。周公作礼,影响深远。礼仪活动已渗透到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中国人的文化血液当中。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经典,安邦治国,藯为大观。终唐王朝,佛音悠扬,讲经授道,卷帙浩繁。除却经典,更有诗篇。王维在辋川隐居,描绘出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景象;韩愈仕途贬谪,发出了“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雲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天马不前”的喟叹。文学史上总不乏秦岭的踪影。直至北宋,关学兴起。张载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着后世无数人为苍生社稷弹精竭虑。
山不厌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容乃大。历史上的秦岭南北,泾渭两岸,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辐辏融合,构成了厐杂多元的文化系统,也不断展示着时代文明。游牧文明曾长时间在这里存在,秦国崛起后,便开启了长达2000多年的农耕文明时代。关中文化是主流,是底色,巴蜀、荆楚、中原、西域等文化类型,为这里增添了缤纷多彩的色调,共同描绘着华夏文明的瑰丽画卷,彰显出中华文明的博大与高度。秦岭作为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不可撼动。
秦岭永恒,精神长存。名山哺育人类,人类赋予其精神内涵。秦岭涵养万物,中国人受其启示,提炼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天人合一式价值追求。儒学在这里跻身庙堂,道教在这里发源兴起,佛教在这里祖庭遍布,这就是“合而不同”精神体现。一代代中国人在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和文明演进中,繁衍生息,兴家建业,薪火相传,奋进不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基因。
一个没有文化支撑的民族,其事业难以发展;一个没有精神力量的民族,也难以自强自立。秦岭如同一位智慧的长者,启迪和护佑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行。保护和发扬秦岭历史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是当代人的神圣使命。
秦岭资源广博:是中华民族的重要遗产
秦岭不仅有积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遗产,还有蕴藏富足的物质自然資源。 先说文旅资源。秦岭山川竞秀,风光无限。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历史人文景区就有多家,成为秦岭山系耀眼的明珠。人们熟知的著名景点,如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秦始皇兵马俑、以险峻闻名遐迩的西岳华山、“长安八景"之一的秦岭主峰太白山、骊山、华清宫、秦岭野生动物园、秦岭国家植物园、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宝鸡天台山、金丝大峡谷……这些景点是大秦岭众多美景中的冰山一角。每个景点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和风情,吸引着源源不断的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观赏。近年来,以秦岭人文历史和自然风光兴起的旅游热异常火爆,充分展示着文旅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秦岭自然生态优质独特,生物的多样性聚集此地,绿荫浓郁,四季常青。这块风水宝地人们称其为“中国的绿肺”,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資源。据資料显示,有种子植物3400多种,苔藓植物300多种。如国家级重点保护植物红豆杉、太白红杉等都有可观的经济价值。秦岭山地得日月之精华,汲天地之滋养,有自然生长的中药材约1千多种。药材天地造化,赋有灵气。古有神农氏在此尝百草,唐有孙思邈入山林48年作《千金方》,治愈了千万人。秦岭又是野生动物的家园。有哺乳动物126种,鸟类338种。稀有的朱鹮、大熊貓、金丝猴和羚牛都是国保级动物,在生态系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说,秦岭又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秦岭物华天宝,物质資源富足。在特定的地质构造背景下,秦岭还蕴藏着铜、金、银、铅锌、铬铁、汞锑和铜镍等多种矿物质。这些宝藏都是中华民族待开发的重要遗产。
综上所述,秦岭是华夏文明的龙脉,是中华文化的宝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渊源。其历史积淀深厚,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其蕴藏广博,承载着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其遗存富足,对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2024年10月14日于渭水之滨落笔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