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于1960年国家困难时期的武功农村,上小学、中学阶段正值“文革”期间的物资短缺岁月,加之家庭贫困,上学时连个像样的衣服和普通雨鞋都没有,尤其怯火夏秋季的阴雨连绵天气,去学校或找小伙伴玩耍,淤泥浅时赤脚蹚雨水,淤泥厚时穿上父亲为我准备的泥屐儿(简称“泥阶”)翘泥水。
泥屐儿,其实就是个小木凳,大人一脚长宽的凳面,下面四条腿长约五、六公分。别小看它,民间传承了上千年,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凝结着先人们的智慧,功能可多着呢。
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及其以前岁月,关中农村街道的路几乎都是土路,每逢夏秋季大中雨天、尤其是连阴雨天,由于街道土路上行人的反复踩踏,经常泛起厚厚的淤泥,出行非常不便。那时,农民家庭整体贫困,村里能买得起、穿得起高腰雨鞋的人家屈指可数,许多人出行,要么赤脚,要么穿泥屐儿,我作为家中长子,泥泞天父亲总是让我蹬着泥屐儿出门,与那些泥脚出门的弟妹和小伙伴相比,算是幸运多了。虽说泥屐儿原始,但我毕竟还算有个翘泥的工具。两只泥屐儿分别绑在两只脚面下,顺下方前后四条腿内测绑两条绳子固定在脚面,然后踏着泥泞前行,既有穿泥鞋的获得感,又有瘦小身体的增高感,自觉得意,美不胜言。眨眼过去了五十年,现在农村老家的街道早已水泥化,即使连阴雨天,也不会再有淤泥出现,大家随便穿个胶鞋也能无忧通过。
泥屐儿作为小木凳,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五十年前,爷爷和父亲出门时,经常把它当成宝贝带在身边。在麦田里拔草时,坐着它缓慢前行。与村民打花花牌或者丟方时,坐着它娱乐消遣。上会(赶集)选旱烟或者看戏时,坐着它慢慢细品。与亲朋好友拉话时,坐着它谈天说地。若遇恶狗挡道狂吠时,小板凳便成为恐吓与防身工具……。今天家里的凳子大了,多了,美了,但爷爷和父亲却到了天国,已经无法享受了,但爷爷、父亲外出顺手带着小巧、灵便泥屐儿的历史画面,却永远镌刻在我的脑海里。
泥屐儿作为小木凳,五十年前,爷爷和父亲还把它当作休息时的专用枕头。睡觉时头枕在小木凳上面,高低适中,简单实用,夏天凉快,晚上经常能够听到他们白天辛劳后甜蜜的鼾声。现在我们都枕着柔软舒适的棉枕睡觉,但前辈们土法枕着小木凳睡觉的原生态生活场景,令我永世难忘。
泥屐儿,制作简单,小巧玲珑,能当雨鞋,能当凳子,能当枕头,是农耕文明的宠儿,是传统农家重要的生活用具,代代相传,简单实用,凝结着先人们的智慧和农家人艰苦卓绝的精神和朴实无华的品格,值得我们怀念!
2014年8月初稿,2024年10月修改于西安长乐坊
—文中首图为武功书院热心读者、武功大庄乡党李泉实拍,图二选自网络—
宋元梁:1960年12月生,教授,武功县贞元镇宋家村(赎马村)人,1979年9月考入西北政法学院理论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学习,毕业后在省社科院和高校长期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现为陕西省人口学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