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由辽宁文学馆和文学辽军展示馆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辽宁作家手迹实物展”开展。本次手迹展工遴选包括马加、韶华、王向峰、萨仁图娅、孙惠芬等29位辽宁作家的手稿。
这些手稿作为手写时代作品的“祖本”,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展出的29位辽宁作家手稿,呈现出75年间辽宁文学史的发展脉络。
展览吸引了不少观众
29位名家珍贵手迹 涵盖所有文学门类
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学辽军秉承东北作家群的创作传统,继承了家国情怀、东北风情、现实主义等珍贵的文学遗产,创造了斑斓多姿的新时期辽宁文学。
手稿作为手写时代作品的“祖本”,有着独特的文化价值。它见证了作品从构思、初稿、修改直至定稿的全程,每一个字迹都闪烁着作家的思想光芒。正所谓凭字迹察心迹,我们凝视每一份手迹,体会作家创作过程中的情感变化和思路轨迹,感知作家的生命与体温,以此向每一位写作者致敬。
此次展出的辽宁作家,有的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有的在新时期蜚声文坛,也有当下的中坚力量。这些珍贵的手迹和实物,是辽宁文学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的墨痕与缩影。
辽宁文学馆现有辽宁作家手稿三万余页,本次手迹展遴选马加、韶华、汤士安、王向峰、赵郁秀、邓洪文、文畅、谢友鄞、王金力、萨仁图娅、孙春平、朱东惠、徐铎、车培晶、晓寒、刘国强、鲍尔吉·原野、邸玉超、孙惠芬、老藤、周建新、王立春、巴音博罗、宋晓杰、于晓威、薛涛、苏兰朵、曾剑、万胜共29位辽宁作家。其中年龄最大的是马加,1910年生,最小的是曾剑、万胜,1972年出生。
其中获得过国家级大奖的作家有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向峰、孙惠芬、鲍尔吉·原野;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得主萨仁图娅、孙春平、周建新、于晓威、苏兰朵、刘国强;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车培晶、王立春、薛涛;五个一工程奖得主老藤等。
本次手稿展入选作家手迹,涵盖了所有的文学门类和80后之前的各个年龄段。
邓洪文《幽思》手稿
凝视作家手稿 体会创作中的情感变化和思路轨迹
本次展览中29位名家手稿,皆是从我省文学“两馆”的馆藏中精心挑选出来,旨在呈现出辽宁文学发展大潮的阵阵波涛。
作家韶华的作品《沧海一粟——一个电车女售票员的手记》,手稿作家自署日期初稿1955年8月,修改于1956年7月,至今已近七十年,该手稿写在“中国作家协会”的专用稿纸上,保留着自右至左竖排书写传统,蓝色墨水字迹虽有褪色,但依然能清晰辨认出字迹。这也是本次展出的唯一一份竖排书写手稿,我国从1956年开始实行横排书写印刷,竖排书写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这份手稿也从一个侧面见证了中国社会变迁的历史。
辽宁文学馆馆员张忠诚介绍,文学馆收藏了韶华很多重要手稿,本次选出这一份短篇展出,主要从作家手迹书写年代考虑,这是辽宁文学馆目前能找到的有明确日期记载的最早的作家手稿,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这份手稿发表的杂志页,韶华老师剪裁下来保存至今,弥足珍贵。
韶华老师捐赠的文学资料十分丰富,辽宁文学馆与文学辽军展示馆将联合开展对韶华文学资料的研究,进一步挖掘这些手稿、书信、采访笔记等珍贵资料的文学和历史价值。
在马加《北国风云录》手稿上,以蓝色的钢笔字迹写出极具辨识度的“马加体”,四十余年过去,这部手稿见证着一部杰作的诞生和一位“人民作家”的不朽贡献。《北国风云录》是马加的代表作之一,作品以九一八事变和卢沟桥事变为历史背景,将东北流亡青年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颠沛流亡生活之苦、冒着敌人的炮火英勇斗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从辽河两岸到古城北京的历史画卷。
从上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马加开始酝酿写作《北国风云录》。他想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部规模宏大的长篇小说,表现从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胜利这一历史阶段的中国人民的风云史,塑造为民族献身的英雄。到1966年初,马加已写出十余万字,但手稿历经磨难,他多年心血熔铸的文稿在一片火光中化为灰烬。之后,他又被下放到盘锦,插队到昭乌达盟的偏远山村。待到他能重写书写时,已年届七旬,正是一股强烈的郁积之气和情感,使他又一次握笔写出《北国风云录》。1982年,当这部3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问世时,评论家公认这是新时期出现的优秀历史题材长篇小说。
多个手稿展示辽宁文学丰富多态
王向峰《艺术语言功能的正负效应》手稿是本次手稿展唯一一份理论文章手稿,该文的副标题为“兼论儒道佛禅的言语观”,这篇文章在《文艺研究》杂志发表,后来收入王向峰文集时,都使用了副标题,并删除了“兼论”二字。这篇论文在美学界曾引起广泛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王向峰老师对手稿情有独钟,一生坚持手稿写作,并对手稿的美学价值做过深入论述。
在作家的手稿上,也不仅仅有自己的批改变化,也可能会有师友、责任编辑的批注和修改意见。在作家邓洪文1978年的《幽思》手稿上,就有当时火爆全国的《哥德巴赫猜想》作者徐迟的多处批注。
邓洪文195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从事小说、报告文学写作。他的第一篇小说《幽思》完成于1978年,荣获当年辽宁省文联《鸭绿江》文学杂志文学创作二等奖。
《幽思》写作之初叫《一壶开水》,该手稿有几十处铅笔批注,还有红笔字迹。手稿首页左侧黑笔为作家所写,说明手稿红笔和铅笔字为作家徐迟批注。
1978年《哥德巴赫猜想》发表后,一时间“洛阳纸贵”,成就了数学家陈景润的经典形象。这篇《幽思》写成于1978年,又经徐迟批注,便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在徐迟眼中,邓洪文还是个青年作家,但给小说批注时,他却是极认真严谨的,其中连标点符号都提出了修改意见。一位“红极一时”的名作家,对一位青年作家的新作认真批注,成为文坛“佳话”。这是辽宁文学馆收藏的手稿中,少有几份有其他著名作家批注过的手稿。
鲍尔吉·原野的散文真诚、幽默、灵动而节制。他用汉语写出了草原无尽的美感与质感。他的文字饱含着自己民族和文化的光荣,诙谐而朴实,绝妙而本真,深厚而鲜活,他捐赠的手稿《珊瑚》是一篇散文;巴音博罗《苍黄九章》手稿为本次展出唯一诗歌手稿。长诗《苍黄九章》是诗人宏大叙事与个人情感的一次碰撞,发表于大型诗歌丛刊《诗》,作家出版社1997年出版,1999年10月获得首届辽宁文学奖,此后诗人三度获得辽宁文学奖。
辽宁文学馆馆长薛涛表示,在精心收藏保管,适时对外展出之外,我们还会加大对这些手稿的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的研究,挖掘讲述手稿背后的故事,让这些写满故事的纸张讲述新的故事。
图片由受访方提供
记者 : 刘臣君
编辑 : 张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