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送军贸物资去老挝
作者 田野
2024年10月11日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随着中国与越南之间的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老挝党和政府也积极响应恢复了与中国的正常关系,中老双方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卫生等领域不断加深友好交流与合作。
老挝国土面积23万平方公里,是个典型的内陆山地国。全国八成国土是山地,人口550万,分为几十个民族,主要民族是老族,也称寮族。
历史上中国和老挝一直友好相处,两国于1961年4月25日建交。在老挝争取民族独立和祖国解放的革命斗争中始终得到了中国党和政府的无私援助和大力支持。
由于历史原因老挝国力孱弱,属于世界上最贫穷国家之一,自身没有能力生产军队所需军需品,主要向其它国家购买。老挝长期被越南控制,采购军需品的渠道只能是苏联和越南。进入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苏联解体,越南经济千疮百孔自身难保,老挝只能转向中国寻求帮助,得到中国军方响应,援助方式由从前的无偿援助转变为有偿支援。1993年末老军以军贸方式向我总后勤部购买了首批军需品,从全国各地军工厂陆续运到云南省嵩明县35426部队集中存放待运,其时我在该部队担任政治委员。12月6日老挝军方派出工作组前来我部验货,领衔负责人是驻华武官坎普翁上校和后勤总局副局长苏沛中校。我和坎普翁上校相识,去年初他曾陪同老军后勤军事代表团参观我之前所在部队,相互之间有过交往,彼此之间都能熟练使用越南语,交流起来没有障碍。老方工作组对我方提供的军需品质量给予充分肯定,对中国军队的仓库建设和管理水平赞不绝口。坎普翁掏心里话“中国是个值得信赖和交往的国家,从来都不欺负老挝,与中国开展军贸非常放心。”坎普翁武官一直尽心竭力为中老两国、两军的友谊做贡献。1999年冬天他因病来昆明医治疗养,我和他有了最后一次见面机会。当时他的身份已经是老挝人民军政治总局中将局长,如今老人家已作古多年。
🔺1992年1月2日,老挝人民军后勤总局局长宋披上校(前左1)率老军后勤军事代表团参观昆明军需仓库。(前右2)为作者。
12月27日是个周一,天高气爽,风和日丽。我和业务处长赵天举、分库主任陈寿吉带队,配合成都军区汽车独立营满载这批援老军贸物资浩浩荡荡沿着213国道前往老挝,同行的还有海军驻滇某部副部队长李严道。从嵩明到中老边境的磨憨口岸全程有863公里,虽然沿途大部分是平坦的沥青路面,几十辆卡车延绵宛如长蛇行驶在崇山峻岭和热带雨林中必须合理控制速度才能确保行车安全,车队每天行程保持在二百多公里范围。第四天下午(30日)抵达勐腊县,当晚召集全体干战开会,布置明天入境老挝后的工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我反复强调严格执行外事纪律重要性,要求全体干战以实际行动维护中国军队文明之师的光辉形象……。 不凑巧整个县城因故障临时停电,我的“战前动员”只能在黑灯瞎火中“开黒会讲黑话。”
31日拂晓,天刚蒙蒙亮车队已经出发。避免给老方同志增添麻烦,我们为大家配发了干粮和饮用水自己解决午饭。车队顺利抵达磨憨口岸,出境之前我们按照规定遮挡车牌,把帽徽、肩章一律取下,办妥出入境手续后车队按序进入老挝。老挝磨丁口岸的海关和边检站显得十分简陋,所谓的“国门”是一间立在公路东侧的棚屋,公路西侧竖立一棵木桩,一根绳子牵系两头,海关人员放行车辆时将棚屋窗口一头的绳子解开自由坠地,车轮碾压过去就正式入关了。 从磨丁口岸到南塔省城大约56公里的距离,宽阔平整的沥青公路好出我们的意料,其路况不亚于国内的213国道,某些路段甚至还要居上。虽然老方缺少经费长年疏于维护保养,个别路段出现坑坑洼洼,仍能显示这条公路当年修建的过硬质量。“都说老挝穷,可人家的公路并不比我们差?”驾驶员们大为不解。这也难怪,我们的驾驶员大都年轻,没有经历过那场援老抗美的激情年代。 1968年为支援老挝革命斗争,应老挝人民革命党的请求在上寮地区帮助修建公路,中央军委成立中国援老筑路工程指挥部,指挥机关设在勐腊县尚勇,时值国内“文革”期间,虽然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中国人民仍然勒紧裤带拨出大量资金援助老挝。从1961年9月至1978年4月, 先后从铁道兵、工程兵,沈阳、北京、济南、兰州、福州、南京,武汉、成都、昆明军区和空军、第二炮兵及云南省抽调了13个工程兵团、2个工兵团、1个工程建筑营、2个民工总队入老施工;另派出3个高炮师机关、9个高炮团和6个高炮营入老对空作战掩护;3个步兵团和3个营,民族支队担负地面警卫;后勤第22分部的6个兵站(12 个供应站、4个食宿加油站),10个医院的17个野战医疗所、5个汽车团、2个人力运输营、三个单车连、2个转运站、1个船运大队、2个骡马运输营(18个骡马运输队),1个舟桥营,3个修理分队,两个军邮站遂行保障任务。 十年中出征将士累计11万余人之多,其中269名优秀儿女英勇牺牲,血洒寮疆永远长眠在异国他乡。 我的父亲、岳父、夫人和姨妹作为中国军人为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也都先后参加援老抗美,经历见证了血与火的战争洗礼。 🔺1975年作者的爱人作为第144野战医院的医护人员,随医院医疗所在老挝琅勃拉邦担负援老部队的医疗卫勤保障任务。背景为医护人员亲手建盖的战地“草棚医院”。
岁月悠悠,光阴似箭。这一条条用中国军人血肉筑成的公路如歌如泣地倾诉着那段刻骨铭心的光荣历史,每一位行驶在这条公路上的国人无不感到震撼和自豪。正如老挝公共工程和交通运输部部长萨南的总结:“这些公路是中国筑路干部和工人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和英雄精神的历史标志,它将永远树立在这块英雄的老挝土地上。”中央军委通令表彰援老筑路部队“有力地支援了老挝人民的解放战争和战后经济建设,为履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义务和增进中老两党、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为我党我军和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争了光。”
🔺1993年12月31日作者在南塔省老挝人民军综合仓库。背景为我军赴老挝运送军贸物资的车队。
车队蜿蜒驶入南塔省一条隐蔽的深山沟,此行的目的地-老挝人民军综合仓库到了。库区周围森林环抱,广场中央的旗杆悬挂着老挝国旗,宽阔的土坝子上没有库房,物资露天码放,简陋得不能再简陋。时年已经55岁的仓库老主任占塔玛少校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参加了巴特寮组织(老挝人民军),妥妥的“革命前辈”。虽然没有佩戴军衔,他从上级提供的名单中知道我是上校军衔,其余同行的三位也是中校军衔,故而显得非常客气热情。军人注重军衔等级,全世界概莫能外,交谈中占少校无不羡慕地说“你那么年轻就是上校,我这个少校已经封顶到此为止。”说话之间已到正午,物资交接验收完毕,占少校称还有要事商量请我留步。我以为是物资交接过程中某个环节有纰漏,便让其他干部先带队回国,赵处长、陈主任、李副处长和我留下。安排完手头的工作,占少校邀请我们先去南塔市区午餐,该仓库运输连李副连长陪同前往。李是旅居老挝第四代华裔,能讲流利的云南话,交流起来更有亲和力。饭后返回仓库,占少校引领我们去到库区角落一个临时建造的露天停车场,车场里停放着近百辆日产轿车和旅行车,丰田、尼桑、三菱、本田等等知名品牌应有尽有,看得眼花缭乱。长时间露天摆放车身落满了灰尘、树叶和鸟粪。占少校单刀直入打开天窗说亮话:“这些车全是走私车,因为经费拮据,上级允许下属部队适当走点私,以弥补经费不足之尴尬。”他诚恳建议我买一辆,保证给予最低优惠价。我佯装讨教:“那么显眼的车如何才能运走?”占少校经验老道满脸认真地说:“可以把它藏在你的运输车里,盖上篷布跟随车队一起走,中老双方的海关和边检站都不会认真检查。”话已至此,我同样打开天窗说亮话,遗憾地表示无法满足他,买走私车的后果或许会令我面临军事法庭的审判,整个政治生命和来之不易的上校军衔岂不鸡飞蛋打。“生意不成友情在,”占塔玛少校遗憾中表示理解,我与他之间刚刚培植起来的国际友谊经受住了考验。双方互道珍重就此一别,倘若健在的话老同志今年应该86岁高寿。回国路上我们加快速度,从南塔经尚勇、勐腊返回到景洪市区已经晚上八点。皎月如洗,繁星满天,街道两旁华灯璀璨,再过四个小时就将迎来1994年元旦。完成任务后全体官兵心情愉快,一起集中在曼听公园的傣家风味餐厅共同举杯迎接即将到来的新年钟声。
作者:田 野
编辑:李翔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