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名果之十一
板 栗
——门前高喊“灌香糖”
板栗,在十几二十年前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北京街头那一堆堆、一筐筐,深褐油亮,冒着热气,飘着异香,刚出锅的“糖炒栗子”;咬开一个,露出金黄色的果仁,吃到嘴里,甜香满口,回味无穷。难怪古人称糖炒栗子为“灌香糖”,有诗为证:“堆盘栗子炒深黄,客到长谈索酒尝。寒火三更灯半灺,门前高喊‘灌香糖’”。
北京糖炒栗子始于元代。现而今,糖炒栗子早已不是北京的专利,但用北京板栗炒出的糖炒栗子最好吃,却是举世公认的;以至于20年前的北京,也很难吃到真正北京板栗炒出的糖炒栗子,因为大部分都拿去出口了。
说起来,中国是栗子的故乡,我国栽培栗子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诗经》有云:“栗在东门之外,不在园圃之间,则行道树也”;《左传》也有“行栗,表道树也”的记载,说明在当时栗树就已被植入园地或作为行道树。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有“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的记载,可见当时燕国拥有千株栗树的人,其富可抵千户侯,也由此说明地处燕国的北京自古以来就是栗子的重要产地之一。
栗属植物共有12个种,其中用于商业栽培的主要有3个种,即中国栗、欧洲栗和日本栗。中国栗是壳斗科栗属一个种,在我国自然分布很广,北到黑龙江省西部(北纬50度),南到广东省北部(北纬23度),从海拔不足50米的沿海平原到海拔2500米的山地都可见其踪影。中国栗又分板栗、毛栗等品种。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北京板栗是这一群体的佼佼者”。在国内外市场上一直赫赫有名的“燕山栗”、“京东板栗”、“天津甘栗”、“良乡栗子”等,指的其实都是燕山地区出产的板栗的,只是由于这些板栗多经良乡集散,或经天津出口,久而久之,产地的概念反倒模糊了。
一般市民看到的吃到的多是棕褐色果实,也叫坚果。其实板栗树上结的是一个个带刺的“球果”,学名总苞,坚果便藏在总苞里,正象一首儿歌里所唱的“棘棘山,棘棘垛,里头住着黑婆婆”。
历史上燕山山脉南麓,长城沿线海拔300-400米的沟谷中,东西绵延大约400公里包括北京的延庆、昌平、怀柔、密云、平谷等一直是北京板栗的主产区;还有河北的迁西、迁安、遵化、兴隆、抚宁、滦县、青龙,河北叫迁西板栗。现今怀柔仍有500年以上的明代古栗树近千株。
北京板栗的特点是坚果小而整齐,平均果重在10克左右,果肉细腻呈糯性,口味香甜,涩皮容易剥离(此为燕山板栗区别于其它地区栗子的特性),适于炒食,品质为世界栗子之最。因此,从19世纪开始就被欧美及日本等国广泛引种,但因缺少板栗生长所需的特殊立地条件而基本不成功。
板栗好吃自古有名,最早的评价来自三国陆玑,他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中所称道的甜美味甘的渔阳、范阳栗,就是指现在北京怀柔、密云和平谷一带出产的板栗。
板栗营养丰富,是高热量、低脂肪、高蛋白质、不含胆固醇的健康食品,古时用来代替饭食,《本草纲木》中有“栗,令人耐饥”。据记载,慈禧为了延年益寿,经常食用栗子面窝头,后传至民间,成为著名的北京小吃之一。
板栗因其营养丰富而成为北京珍贵的三大干果之一。不仅如此,板栗还是有名的药膳。《本草纲木》把栗子与莲子比美,称“其仁如老莲肉”,“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气,厚肠胃也。”孙思邈说:“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苏辙曾有诗颂道“老去日添腰脚病,山翁服栗旧传方。
经霜斧刃全金气,插手丹田借火光。入口锵鸣初未熟,低头咀噍不容忙。
客来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桨。”这里讲的是吃阴干的生栗子,据说这种吃法是“得食栗之诀”,疗效最高。陆游则是品得炒栗香后欲罢不能,写出《夜食炒栗有感》:齿根浮动叹吾衰,山栗炮燔疗夜饥。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来。
板栗的吃法多种多样,除了最常见的“糖炒栗子”外,还有栗子鸡、栗子扣肉等各色菜肴。板栗还可加工成粉、泥、酱、罐头、饮料等30多种加工品,其中,栗子粉是高档淀粉,可制作高级糕点,将其添加于面包中,不仅可改善色、香、味,还可补充谷物中所缺乏的亮氨酸。
现在的人们,生活好了,节奏加快,吃东西的讲究也越发多起来,不仅要吃得美味健康,更要吃得方便。为了顺应这一潮流,北京在板栗方便食品的开发上下了不少功夫,推出了北京富亿农袋装炒栗,在保持炒栗原有风味的同时,更有食用方便、干净、保质期长和便于运输等特点而颇受市场青睐,畅销海内外。
“七月杨桃八月楂,九月板栗笑哈哈。”又到了打栗子、晒栗球之季。过些天,炒栗子、烤栗子的噼啪之声,油亮之色,醇香之气,沙糯之味,仿佛又听到“灌香糖”的叫卖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