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小哥与和谐社会
秦淮诗
今天是九九重阳节。晨读人民日报的新闻早班车,其中一条说的是,在浙江的温州,一个送外卖的小哥,成功地救起一名落水老人。有关外卖小哥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的事迹,比较多,经常在网络上热传,感动了无数人。
送外卖的打工者,他们身着工作服,骑着电瓶车,穿行在大街小巷,将客户的订单按时送达,已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大家给他们起了个好听的名字,叫“外卖小哥”。其实,也有女同胞送外卖,人数少一点而已,都归纳到外卖小哥行列,也未尝不可,无须细分。这项工作是体力活,一部智能手机,一辆电瓶车,便可完成。由于市场需求旺盛,加上入职门槛低,给一时没找到适当工作的年轻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他们中间有受过高等教育的,有学过武术的,有能歌善舞的等等,也算藏龙卧虎吧。于是,自媒体和抖音上围绕这一题材,记录或创作出许多正能量的帖子。例如,小哥帮客户家孩子辅导作业,然后跳槽做了家教,找到了高收入的工作;有人因工作地位低,被人嘲笑,甚至遭殴打,小哥先忍气吞声,然后奋起反击,这么个反转,被人津津乐道;有人路见不平一声吼,见义勇为,受益者恰巧是富豪,或者是美女,他们感恩,馈赠钱财,结为好友;更多的人在社会中沉浮,见多识广,积累了经验,磨练了意志。总而言之,千万不能轻视这份工作,亦可当作一个人走向成熟的过渡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伟大领袖毛主席为了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扫文盲运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在的年轻人全都识文断字,仅仅是学历上有高低之分。干送外卖的活,无师自通,上手特别快。但是,外卖小哥走上社会后,仅靠学校的书本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受到职业道德和技能方面的教育。我所在的邮政局,有一个工种叫投递员,类似于送快递的和送外卖的小哥。不同的是,邮政属国企。我们对新员工有门槛的设定,并进行入职前的培训;上岗后,还要找个师傅带一带。平时还有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学习计划。让员工懂得鸿雁传书的重要性,从而增强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中国邮政。用户寄出的信件和物品,贴上邮票,无论千里万里,高山海岛,都能送到收件人的手里。因此,投递员被誉为绿衣天使。而近年来成立的“顺风”等快递公司,以及“饿了吗”等外卖公司,属于私企。其管理的运营机制,是在干中学,依赖的是经济手段。并不是说私有企业不好,他们的设立是对国有经济的补充。因为对员工的管理,比较单一,造成员工的教育与培训等方面有缺陷。一旦经济手段失灵,负面的东西就会暴发出来。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快。外卖小哥是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自然受到普遍的关注。他们每天马不停蹄、辛辛苦苦、楼上楼下奔跑,生怕延时遭客户投诉而扣罚辛苦钱,折射出生活的来之不易;他们接触社会,人间百态,见得多了,一旦遇到需要帮助的人,天性的善良,伴着青春的热血,瞬间便激发出来,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不可否认,也有个别人会带着戾气,与客户争吵,于是,有些人便当作反面教材,告诫人们遵循幸福定律,不要与烂人烂事纠缠。这就是现实社会中的般般件件,件件般般!我们的各种媒体应该从关爱弱势群体出发,宣传他们中间的好人好事,弘扬正能量。我看到一个小视频:一个市民大哥,见外卖小哥蹲在路边上,吃所递送的食物,便关心地问是怎么回事?小哥委委屈屈地说,因堵车超时被退,自己吃了,省得再买午餐。市民大哥给他一瓶矿泉水,他感激地说,很少遇到您这样热心肠的人。他将大哥当作亲人,止不住的泪水和着满腹苦水倾泻而出,说父亲住院,急需用钱,自己只能拼命的奔跑,还不知何时筹齐;电瓶车的电池不够用,影响订单数量,想换大容量的车。那位市民大哥让他就地等一等,从家中拿出6000元钱赠予他,外卖小哥感动的热泪盈眶。这人间的温暖,教会他的只有感恩,绝不会让他误入歧途。有首深入人心的歌曲唱到: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未来。市民大哥能做到的好事,相信更多的人也可以做到。
外卖小哥是社会快节奏下的产物;是人们生活中的需要。他们象小小的蜜蜂,在食物链上辛勤的奔波,给城市的建设者酿出蜜汁,分解后顾之忧,滋润干涸的心情。他们用青春年华,投入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平凡而伟大的事业。他们是和谐社会的践行者和宣传员,我们应当平等地善待他们,收到物品时,道一声“辛苦了!”说一句“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