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老中的“三怕”》
文/山里布衣
甲辰龙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
七十多年弹指一挥,我们的生活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来越好;祖国面貌日新月异锦上添花,令世人刮目相看拍手称奇;“三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暖心,越来越称心;人均寿命正向八十岁边缘靠近,全民健康长寿意识与日俱增。
然而,在实际养老生活中,确有与健康长寿不够合拍的音符和要素。提纲挈领筛出重点地说有“三怕”:怕摔跤、怕呛饭、水、怕情绪过于激动。
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事例。某某老同志头天下午还在公园广场和大家下棋打牌谈笑风生,可第二天早上,就永久性“睡着”了,彻底与世诀别了。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据笔者所了解的几位很熟悉老者的情况来看,有的是摔了一跤引发心脑血管病和多脏器衰竭,撒手人寰。有的是吃饭没注意呛到肺里,导致严重肺炎或呼吸系统障碍,不治身亡。有的是遇到了特别高兴或特别悲伤的事而过于激动或伤感,导致乐极生悲和雪上加霜的后果。有的是遇到了鸡毛蒜皮的小事,小题大作,暴跳如雷,大发雷霆,导致情绪严重失控失衡,引发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病而突然离世。这几种情况,都是严重影响健康长寿的魔障,都是人命关天的头等大事,绝对不能熟视无睹,等闲视之。
本文重点围绕发生最多的老年人“摔跤”展开一些议论。民间有“摔一回跤减寿十年”的说法。老年人摔了跤,即使不被摔伤,也可能损命折寿是不争的事实。
案例一:
有位老前辈,有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反映迟钝,动作缓慢,语言断续不清,生活质量还算可以。但不幸的是,那天在卫生间被滴在地板上的水滑倒摔折了股骨头,从此卧床不起,吃喝拉撒都在床上,不久便撒手西去了。
为什么老年人摔跤容易产生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甚至失去生命呢?主要有三种原因:
一是日异的生理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钙质流失较多,发生骨质疏松的概率增大,绝大多数人的骨骼坚韧度减弱降低。有的老年人别说摔跤致伤,就是打个喷涕或咳嗽一声也能“骨断筋折”。当发生摔倒时,骨骼更容易发生骨折,特别是股骨头骨折。这种骨折容易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危及生命。
二是免疫功能下降。
年龄不断递增,免疫力持续递减,“三高”直线上升,免疫力呈降低趋势。当发生摔跤时,由于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细菌等病原体,进而引发感染症状,甚至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殁亡。
三是其他因素。比如慢性疾病;伤后长期卧床导致身体素质严重下降;伤后康复困难,精神和肉体痛苦而导致心理的严重失衡;还有摔倒以后心理素质严重变差,焦燥焦虑焦急,甚至于瞻前顾后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因素等等。
那么,怎么防止摔倒呢?方法多种多样,笔者主要说七个小点。
第一,要注意室内外环境危险的因素。比如室内电线,室内障碍物、地毯、不平整的地面、台阶儿、掉落地面上的水滴、肥皂头、洗涤液、厨房油污、豆粒等。在室外,地面上的绿苔、下雪下雨、强风、冬天的冰面儿、过马路、过地下通道、上天桥、下地铁等等。尤其是厨房、厕所、卫生间这三个地方是老年人摔跤的“重灾区”,要特别注意。
第二,要选择适合的鞋袜。要选择购买防滑用品,绝不要为省钱而购买价廉质次的鞋袜。如果年岁过大,身体素质相对又差,在室内的任何活动都要有家属搀扶陪同。洗澡的时候要有专人负责,严防洗澡过程中出现摔倒和其他的问题。
第三,要治疗相关疾病。比如,高血压、低血压、贫血、心脑血管病、颈椎病、血栓、静脉曲张、抽筋、视力下降。对这些疾病要加以高度重视,并且要积极治疗,按时服药和其他的常规治疗。
第四,适当运动增强体质。使自己的身体保持平衡性,相对的耳聪目明,腿脚有劲,上肢灵活健壮。全身骨质疏松放慢速度,身上的肌肉流失放缓脚步,保持强健的体魄。
第五,居室光线要充足。
必要时安装低位壁灯,地面上不要有任何障碍物。夏季使用电扇要特别注意不能被电线绊倒。夜间不出门,非要要出门必须要有儿女陪同。
第六,坚持三个半分钟。
醒来以后,要过半分钟再睁眼;坐起来要停顿半分钟;坐到床沿儿坚持半分钟,然后再缓慢起来活动。如果感觉有眩晕,有条件的地方要马上坐在椅子或床沿儿上,没条件一定要立即蹲下。这样,即使摔倒,也可以很大程度上减轻身体对地面的压强,保护身体骨骼不被摔伤、摔折。
第七,万一摔倒,尽量双手着地。
即使摔伤上肢,也不要摔伤下肢。上肢的治疗恢复,要远比治疗下肢恢复容易的多,而且对身体的危害也要小的多。如果有能力保护自己的话,宁可摔破皮肉,也不要摔折骨头,特别是股骨头不要被摔折。
第八,做到“三个小”、“三个慢”。
即小心、小步、小动作;慢节奏、慢动作、慢条斯理。在生活节奏节律上,要实行“夏令时”,也就是将生命时钟向后拨慢一小时。淘汰“冬令时”,删除风风火火,设置四平八稳,加载慢慢腾腾。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要像脚上踏着红火炭一样急急匆匆。生龙活虎的精神可以保留,但是实际活动中要学“树懒”,懒得动弹。要有“泰山崩于前,面不改色心不跳”的心态。除了思维敏捷脑筋转的要快以外,其他一切动作要慢,要慢、再慢。你有千条计,我有老主意,一切看淡,不以为然。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边云卷云舒。
案例二:有位93岁老大爷,身体特棒,精神矍铄,声如洪钟,三十二颗牙齐装满员,天天在公园广场与老友们打牌下棋。那天中午,可能是过于饥渴的原因,端起家人做的肉丝面,如风卷残云般“哧哧溜溜”地吃了起来。可不幸的是,没吃几口就被呛到了,顿时产生憋气、喘鸣音、呼吸困难、双颊腓红等症状,紧急送医抢救,但没有抢回老人家的性命。
为什么呛水呛饭这么凶险,尤其是对老年人极其凶险呢?这是因为:
一是口腔食管平滑肌松驰,吞咽功能减弱,造成食物误入气管,也称“误吸”。二是神经系统发生了某些问题。三是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四是其他问题。
怎样防止呛饭、呛水呢?
第一,注意食物选择。不要吃干粉类、高黏糊、高糖高油、软懦、滑溜类食物。
第二,进食环境安静,体位正确。注意力要集中,不胡思乱想,不看电视、手机、书报,更不能说笑聊天。以坐位为主,要“高桌子大板凳”,若卧床,床头应抬到60度左右。
第三,把控进食量。每口应在20ml以下,小口进,慢咀嚼,细细慢慢咽,并在吞咽时不要呼吸。食物进口时用筷子送入,千万不要吸入口腔。喝水要小口,过快易进到气管。服药饮水不要仰头,少量多次服下。一旦发生咳呛,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法进行急救,并同时求助“120”。
第四,进食后不要立即躺卧,或原地坐半小时,或缓慢站起慢步帮助消化。
防呛水、呛饭迫在眉睫,刻不容缓,必须提高家人的清醒认识、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老人(孩童)采取具体的措施。在吃饭喝水问题上,不要抢时间赶进度,取而代之的是,细嚼慢咽,不设时限。
案例三:一位高龄知名教授,夜间卧室进了几只蚊子,闹的他坐卧不宁。刚要睡着,蚊子在耳边带着轰鸣声俯冲盘旋,甚是讨厌。于是,教授愤怒坐起,在室内的犄角旮旯“地毯”式搜寻,无果;刚躺下,蚊子们又出发了,继续着轰鸣轰炸,他又起床卷起了“地毯”,还是无果;接连几次,一次比一次着急,一次比一次血压高,一次比一次急不可奈,当他怒不可遏地拍向一只蚊子时,他的身体顺着墙根“哧溜”了下去,再也没有站起来。
这是一个典型的“因小失大”,“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案例。谁也没有想到,几只小蚊虫能要了大教授的命,谁也不会想到,一个大教授,竟然经不起几只小蚊子的“折腾”。人们不能不疑问,不能不思忖,难道几只蚊子的闹腾真的让老教授情何以堪、何以奈何吗?
由此说开去,我们身边有多少人因为“蚊须蝇眉”芝麻点儿小事,不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化腐朽为神奇”的哲理,一味感情用事,不知控制情绪,而把自己情绪筑成了“爆发的火山口”,至使恶性循环,丧失理智,招至无比重大,无比极端,无可挽回的祸患事件,也是时有所闻的。
某家庭,父亲因辅导员孩子功课,由于方法方式欠佳,孩子老是听不懂,而且抱怨其父辅导是不对的,父子俩经常为此发生口角舌战。那个夜晚,父子俩又唇枪舌剑开始了争吵,野蛮的父亲竟用“法西斯”的手段,拿刀残忍地杀死了孩子。孩子母亲惊恐万状,气愤至极,自尽而亡。其父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极刑。好端端的家庭,在瞬间竟被男人的过激情绪吞噬了!
某家庭婆媳吵架,婆婆丧失理智,铤而走险,竟然拿菜刀朝儿媳的头砍了下去。婆婆遭到法律惩办,儿媳生死不明,全家妻离子散。
某三口之家,兴高采烈去电器商场购家电,选好商品要付钱时,钱却被窃贼盗走。父亲被这突如其来的打击不堪忍受,下意识地在身旁五岁儿子脑袋上砸了一拳,儿子可怜无辜地倒地而死。孩子母亲发了疯地悲狂哀叫,火冲脑仁,投了水井。男人见老婆和儿子瞬间都没有了,顿时五雷轰顶,选择了触电西去。
……。
亲爱的读者,可见过于激动的情绪是多么可怕的生命杀手啊!象棋盘上写有“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警语,生活的棋谱里,也用无字笔写着“不控情绪,瞬失人生(家庭)”的警告!真乃“人生如棋,棋如人生”啊。
无论发生什么事,千万记住把控情绪闸门,保持冷静,持有理智。褒有理智在,就能避免和防止各种不测,就不至于事毕捶胸顿足,后悔莫及。
遇有情绪不稳定时,要学会自己给自己泼冷水,拔“气门芯”,千万不要火上浇油,呐喊助威,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能控制自己情绪的人,就是文明的使者,把控不住自己的情绪,任其爆发泛滥的人,就是野蛮的化身,而野蛮必然要受到野蛮的反制,所谓“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啊。
生活实践中无数事实告诫人们:一个人不仅要有知识学识,而且必须要有冷静、正确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具有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水平。处事一定要努力避免连索反映,把鸡毛蒜皮的小事发酵成重大灾难!
(笔者认为:此文的相关内容,既适宜老年人,也适宜所有读者。不当之处,请予批评指正)
*“海姆立克”是一种急救方法。由美国医生亨利•海姆立克(Henry Heimlich)于1974年发明。用于救治因异物阻塞气道导致的窒息。通过施加突然的,向上的压力到患者腹部,产生一种气流,将阻塞气道异物推出,从而恢复正常呼吸。此法也适用溺水患者。
方法:
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双臂从腋下环抱患者,一手握拳,另一只手置于拳头上,快速向上冲击患者腹部,可立即提高胸腔压力,帮助排出气道中的异物。
需注意的是:
此法虽然有效,但要有正确的操作技巧,否则可能造成患者受伤。因此,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建议请专业急救人员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