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收获季节,辽宁大地,金色荡漾。继上半年的5月23日,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82周年纪念日,辽宁省作家协会举办“徐光荣报告文学集《我和我的祖国》新书首发式暨作品研讨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发表10周年前夕的10月13日,辽宁文坛又获得一项丰收,即“光荣之旅 耀亮之路”——徐光荣文学创作65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辽宁文学院成功举行。本次研讨会由辽宁省老教授学会人文社科委员会、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辽宁文学院共同主办。
会议于当日上午9:30举行,辽宁省政协原副主席高鹏、沈阳市委原副书记刘迎初、辽宁省作家协会原党组书记陈巨昌、辽宁省文联原党组书记杨路平、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熙伦、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刘国强、辽宁文学院副院长张强、辽宁大学教授毕宝魁、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原馆长张春风、军旅诗人胡世宗,以及辽沈地区知名作家、专家,学者、教授赵杰、白长青、商国华、关捷、吴玉杰、曾涛、于淮泳等50多人出席研讨会。会议由辽宁省老教授学会人文社科委员会会长、辽宁社科院文学所原所长主持。
徐光荣是辽沈著名作家、文化学者,辽宁文学院原副院长,现为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名誉会长、辽宁省传记文学学会名誉会长、辽宁省作家协会顾问、沈阳文史研究馆馆员。曾获中国当代十大优秀传记文学作家称号。
自1958年首发诗作以来,出版文学专著53 部,累计1000余万字。是上世纪60年代最为活跃的辽沈工业题材诗人之一。改革开放新时期,在报告文学,传记文学,电视文艺,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取得累累硕果。八十年代初,为工业战线改革先进人物赵希友,周桂英等创作报告文学,获全国火凤凰报告文学证文奖,是开拓辽沈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领军人之一;先后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师昌绪、蒋新松、张大煜等院士立传,影响广泛。特别是为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创作《科技帥才蒋新松》等三部传记,助推了全国学习蒋新松活动。出版的《烹饪大师刘敬贤》《国宝鉴定大师杨仁恺》《玛瑙雕大师李洪斌》,是三位文化大师传记,将辽宁文化推介国内外,先后获第一届和三届中国传记文学奖与辽宁文学奖等。
九十代,他关注辽沈做为中国抗日战争起始地的历史,创作出第一部反映九·一八事变的长篇报告文学《血色残历——九·一八事变纪实》,并为在沈阳战斗过的抗联烈士赵一曼著书立传,《赵一曼》一书出版后被团中央、中央军委推荐为爱国主义读物,先后被五家出版社17次印刷,印数达90余万册,有盲文,维吾尔文等译本,荣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
进入新世纪,他从辽宁文学院领导岗位退休后,被聘为沈阳文史馆馆员,将精力转入对辽沈文化历史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沈水歌吟》《辽宁文学史》《辽宁文学史论稿》,倡议并主编《沈阳历史文化典籍丛书》,迄今已出13辑,成为沈阳文史研究馆的名牌成果。
与会的领导、教授、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纷纷发言并宣读论文,一致认为徐光荣65年勤奋耕耘,孜孜以求,为发展辽宁文学,建设辽宁文化强省描绘精彩一笔,做出杰出贡献;徐光荣文学创作65周年的历程,已不是其本人的个性化生产,而是具有一定文学价值的“徐光荣现象”,可以形成课题进一步发掘和探索;对他的创作与文化成果进行深入研究,对创作具有正确导向,弘扬正能量文学作品,做时代歌者,繁荣辽宁文学具有深远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