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瘼关心”的县知事——韩宝忠
文/陈增印
一
人们往往有个误解,觉得刊石树碑多是为了褒扬或纪念已故之人。隆尧县碑刻馆就有一通给活人敬立的政绩碑,碑主韩宝忠。
韩宝忠(1875-1939),字剑芝,号望潇湘馆,祖籍安徽望江,生于北京。历任刑部主事、山西沁县知事、直隶新乐县知事、直隶唐山县(今隆尧县西部)知事、直隶束鹿县(今辛集市)知事等职,有诗集《不如痴斋诗草》。
韩宝忠生活在晚清和民初,“河山成破碎,尘海尚奔驰”,“国事频年似乱丝,生平未识太平时”。但他认为,“英雄时势犹堪造,出匣干将着意磨”。干将,古时名剑,作者自喻。时势艰危,但又何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练?再说,看到老百姓颠沛流离,食不果腹,自己又怎么忍心视而不见,像王维那样隐居胜境、逍遥自在呢? “须念国民担负在,幽居忍赋辋川诗”?
怀着这种心态和抱负,1919年4月,韩宝忠卸任新乐县知事之后,又走上了唐山县知事的岗位。而上述政绩碑,是1920年4月,阖县绅民给他立的。距他上任,仅仅一年!
二
韩宝忠上任时的唐山县,是个什么状况呢?我们援引1921年8月19日,《救灾周刊》刊登的唐山县曹保贤、罗安慰《唐山县报告赈务函》中的一段:“唐山县地势,北区高山沙丘不长禾苗,沙地自西北蔓延东南,与南区荒僻相接,广大数百里,以致商路阻塞,交通不便,行人至此莫不嗟叹。南部一带碱地尤伙,自东良至任县境域三十余里,肥地既稀,皆荒地也。惟西区西南,地稍肥沃,仅能灌溉。”一遇灾荒,则“掘草根,剖树皮,以充饥者,遍野皆是。……有全家服毒者,有逃荒谋生者,不下五六千人;更有投井自缢者,种种惨状,真令人目不忍视”。
4月5日到任以后,韩宝忠重点做了以下几件事:
1,禁烟治毒——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各地军阀纵容鸦片的种植、贩运和吸食,利用罪恶的烟毒掠夺社会财富,维持可耻的统治。于是鸦片凭借军阀的包庇与纵容,达到前所未有的泛滥。1919年2月1日,天津成立群众性组织拒毒会,号召各地拒毒。但是各地军阀以及某些官方人员,不允许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害,他们采用各种卑鄙的手段,对拒毒会的工作进行干扰破坏。天津拒毒会举步维艰,1920年5月之后,工作陷于停顿,1921年12月被迫解散。
韩宝忠的观念,与拒毒会高度一致,所以一到唐山县,立即采取措施:成立唐山县拒毒分会,会长刘兰圃;组织宣讲员逢集演说,宣传毒品危害和禁烟政策;由警察所长会同各区区长召集各村正副村长开会,晓以利害,限期督促村民彻底铲除罂粟;保卫团、拒毒分会派人分路下乡查访。
查访结果很快汇总上来。尚礼村王元登种植罂粟一亩,北寺庄原伏成、杨路子,以及周村邢小亥各种四分。韩宝忠果断出击,铲除烟苗,收禁烟主。在强大的舆论攻势下,东良等村把所种罂粟主动拔除,免予处罚。
十天之内,十多个村子私种的罂粟,全部铲除净尽,禁烟行动,大获全胜。 到1919年8月,全省拒毒分会120个,但形同虚设者十之八九,像唐山县这样雷厉风行真抓实干者尤其显眼。出头的椽子先烂。韩宝忠此举,为自己吸引了多大的仇恨,他不会不知道。但他义无反顾。
2,治理匪患,稳定社会秩序——二十世纪初,民生困苦,兵匪遍地。唐山县地瘠民贫,社会秩序混乱。韩宝忠到任的时候,全境百余村只有警兵二三十人,面对种种乱象,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想方设法,筹措经费,勉强扩招了马步巡兵29名。
隆平县南开铁铺刘凤山、白洛坤于1919年9月11日携带银元制钱,赴获鹿县贩买铁货。行至唐山官庄村北干沙河滩内,突遇贼匪三人各持木棒将白洛坤头部打伤,并抢去银元等物。韩宝忠会同隆平县知事,闪电拿获嫌犯王清彦等人。
1921年5月的一天,唐山县西区巡官赵恒泰,在周村庙会上,听说嫌犯王害心在韩洛温家吸食毒品。于是当天晚上,率领巡警拿获郭洛景。郭洛景的叔叔纠集村民千余人,将郭洛景抢回,并将巡警张振海、郎玉山和枪枝子弹抢去。韩宝忠督率警队,分别在5月5日和5月9日将三名人犯冯三保、崔三、王害心拿获。
兵匪之乱,严重干扰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但这种混乱的局面,有他深刻的社会背景。首先是天灾人祸,民不聊生,许多人被迫铤而走险。其次是军阀混战,到处有人拉杆子占山头。胜者为王,败者成匪。所以韩宝忠以他微末的力量,实在无法把乱局中的一个小县治理成世外桃源。但他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某些不法之徒,维护了社会安定。
3,关心农民疾苦,减轻农民负担——1917年,连日大雨,酿成水灾。泜水沿岸,尽成泽国。洪水裹挟的沙子,壅压大量良田,可是老百姓还得照常缴纳粮税。韩宝忠到任以后,把实际情况汇报上去,请求豁免灾区钱粮,获得批准。 关键时刻,一根稻草就能压死一峰骆驼。韩宝忠此举,使得许多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人得以活命。救命之恩大于天。韩宝忠政绩碑重点说的就是这件事。
1920年,前半年遭遇大旱,庄稼没能种上。后半年又发了大水,触目一片汪洋。旱涝交加,粮价飞涨,老百姓叫苦不迭。韩宝忠上呈灾情,免去税粮。然后又派人到河南省郾城县,采买粮谷67200斤,又购杂粮58万斤,从郾城火车站运到内丘县火车站,再运回本县以平价卖出,稳定了人心。
三
大厦将倾,独木难支。
1917年任新乐县知事时,韩宝忠曾写诗感叹个人的力量太过微缈。
十日难期一日晴,苍天何事苦苍生?
但愁今夜秋风紧,谁管中宵月色明。
万户烟消釜底爨,千家露宿水边棚。
未能拯溺惭官拙,怕听嗷鸿有颂声。
(《积雨侵旬中秋始见晴日顾念灾黎感而赋此》)
嗷鸿,哀鸣的鸿雁,喻指流离失所痛苦哀号的饥民。在韩宝忠的心目中,自己虽然竭尽心力,但限于条件,仍然未能彻底改变灾民的处境。这时候,听见他们的感谢声,心里更加难受。
老百姓是善良的,也是很容易知足的。谁对他们好,心里有杆秤。所以,在唐山县知事任上仅仅一年的工夫,唐山县阖邑绅民就感受到了韩宝忠的一片真心。于是,由郭园、南北潘庄、城关、大凝铺(今大宁铺)、官庄、田村牵头,代表全县人民为他立碑。碑额上是“永垂不朽”四个大字,碑文里写道:“县长韩公宝忠,字剑芝,安徽望江人。于民国八年四月调署是邦。下车以来,民瘼(人民的疾苦)关心,兴利除弊,举凡一切政务,罔不励精图治。为斯民谋幸福,为地方策治安。故不数月间,循声(治绩;声誉)载道,有口皆碑。……数十年来,宰吾唐如韩公者,诚绝无而仅有者也。”
四
1921年,韩宝忠离开唐山县,翌年就任束鹿(今辛集)县知事,1923年辞官。1926年在《中秋有怀寄顾大》中写道:
春明策马倦游回,未已雄心犹壮哉。
佳节携将茶当酒,良宵不觉蜡成灰。
干戈满地愁中月,鼙鼓惊天梦里雷。
坐望承平何日得,楚歌四面尚闻垓。
从一开始的“生平抱负迈凡流”,到后来的“宦海沉浮二十年”,如今依然是“干戈满地愁中月,鼙鼓惊天梦里雷”。中秋月夜,宛如坐困垓下,四面楚歌中,何时才能天下太平?
这是民国时期一个良心官员的无奈与绝望。
好在,韩宝忠理想中的“缔造冀成平等国,归来且作自由身”,他所盼望的海内“承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早就实现。
好在,他所工作过的唐山县,1928年改名尧山县,1947年与隆平县合并为隆尧县,并在新中国成立后短短几十年里,高楼林立,厂矿遍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隆尧先后被认定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河北省县域特色产业振兴工作优秀县、河北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河北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先进县。去年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6239元、19619元。
100多年过去了,这位“民瘼关心”的县知事,没有被人们忘记,也不会被人们忘记。
作者简介:陈增印,笔名曾殷,河北邢台人。1982年大学毕业,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喜欢读书,码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