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塘子街的转型一一石门汤泉的开发
塘子街的形成,实际上在汤峪口村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石门汤泉开发和城镇建设的结果。
晚清时期,围绕着温泉开发,形成西边是汤峪口村,东边是石门汤泉的格局,这是塘子街道的雏形。
民国时期,西京风景路开通,直通汤峪口,并且在塘子街以南,西沟一带(今汤峪疗养院疗养区)设伤兵疗养院,供在前线杀敌的有功将士疗养,塘子街道初步成形。
但直到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塘子街道两边还是低矮的民房,多半是石基土坯青瓦房。
1952年,西北军政委员会在塘子街设西北局汤峪温泉高干疗养院,1954 年移交陕西省,更名为陕西省汤峪干部疗养院,1956年建成,为全国重奌建设疗养院。1970年后又相继改为陕西省第三人民医院、陕西省矿泉疗养院。民间一般称为汤峪疗养院。曾被确认为抗美援朝伤残军人、苏联援华专家和全国劳模等特殊贡献人员的休疗养基地。
疗养院内,建筑精巧,亭台楼阁因形就势,高低而建。院内的河渠,流水淙淙,桥似卧龙,伏于其上。
贺龙元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习仲勋、全国政协副主席汪锋,以及经济学家马寅初、著名画家李琦都曾先后在汤峪疗养院沐浴、疗养过。
1961年后,汤峪公社迁往塘子村。伴随公社搬迁,同前后成立的国营食堂、新华书店、 汽车站、邮政所、国营旅舍、打造农具的国营铁厂等一起,就构成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系统。
计划经济时代,先后有三个澡堂供群众使用。
公社经营的澡塘,建于疗养院东北墙外汤峪河西侧的河滩上,是自流温泉,用石头砌了两个两米五左右宽、十余米长的洞子,男西女东,分别使用。洞水相通,每次一角钱。洞子外高内低,洞水深及成年人大腿,洞壁两旁高,供人休息,衣服可以放在石台上。有几个通往外边的直孔和侧孔,通光性不好,但水温高,且保持时间长,疗效好。1970 年代汤峪水库峻工后,还使用了几年,最后封存。
其次,塘子疗养院北院的大众浴池对外开放,供民众免费洗浴,最初每天依清晨放一次水,后来早晚各放一次,池水容易变冷。人多赶早,需排队等候。远村之人往往需鸡鸣出发。70年代后单间也对外售票,但主要供疗养人使用。
随后,塘子村在车站对面,老洞以北的河岸上,打井修浴池,浴池条件逐步好转,且分公用间和单人间。大池子收费一角,不限时,房间是一个人两角,一般是两个人,限时四十分钟。
赴塘子街洗浴者,主要由两部分人群。一部分是来洗病者,洗浴日数较长。这是祛病的特殊需要。一部分为周围群众。当时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平时很少洗澡,每年过春节前必全家去塘子街洗浴,以合辞旧迎新之意。
经过三十多年的建设,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居民的居住条件有了改善,多数成为青砖瓦房,但街道狭窄,牛羊拴于街道旁树上,依然保持着农村基本面貌。
八十年代后改革开放后,依托于温泉,私人餐厅、宿舍逐渐增多,洗单人间、双人间的人多起来,逐步上档次。但村容村貌并未得到根本改变。
1996年以后,宋军民相继担任村委员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以后,一方面依托温泉,进行产业化系列开发,另一方面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变村容村貌,加快塘子村的城镇化步伐。
在城镇建设方面,通过街道拓宽硬化,安装环保节能太阳能路灯,拆迁改造旧村,建设新村,进行绿化,治理河堤,健全电网,同时通过免费教育(比国家免费义务教育早8年)、残疾人救助站、老年人基金会、大病统筹金等社会建设,加上温泉产业,实现了塘子街由村子向小城镇的转变。
在温泉产业化方面,也进行了多方面的建设,主要列举如下:
第一, “大兴汤院”遗址公园及其配套项目的建设。
“大兴汤院”遗址公园属于温泉古遗址文化主题公园,以石门汤泉老洞子为基础,展示了石门汤泉洗浴时辰碑等中华沐浴文化历史碑文,又通过古泉汤、龙龟汤、贵妃汤、洗脸汤等亭阁的设置,展示李隆基、杨贵妃沐浴的双龙文化,刘秀、殷丽华沐浴的双鱼文化,李世民沐浴的龙龟文化和传说故事,又将火神庙诸位神像及石碑迁至古遗址公园古泉汤大殿供养。
配套着遗址公园,设置了天亭、地亭、晨钟、暮鼓,世界一绝的九路财神。同时建有唐圣堂、唐祠堂、唐城隍,进行大型史诗历史立体现代舞剧《古泉颂》的演出。
民俗村建有盛唐剧场、皇帝游园、民俗茶苑、太白酒吧和特色民俗“汤峪九大碗”,让游人感受和谐大餐的美妙。
“大兴汤院”遗址公园的建设,对于了解石门汤泉的历史发展过程,是有益的。但也有缺奌,主要问题就是以文化宣传为主,历史尊重不足。
但凡遗址公园,都有遗址保护宣传和休闲娱乐两个方面,但后者以先者为基础。其目的在于休闲娱乐之中,告诉我们在历史上该地曾经有什么(遗迹),曾经发生了什么事件。
从石门汤泉的历史发展过程看,从唐到清,它最早是在塘子街道以东,汤峪河以西,小河东路以北的区域,说明了石门汤悠久的传承历史。但这片区域被以后的村庄建设所破坏,难以找到痕迹。
其次是建国后的汤峪疗养院,它是明清以来石门汤泉开发的历史继承,其中还保存着清代乾隆年间纪念汤泉历史的文物一一大兴汤院碑。
然后才是公社时期的老洞子和村子北边的浴池。
这是历史上石门汤泉的整个发展过程。
由于唐到明清遗址已失,汤峪疗养院又有现实用途,依托老洞子建设遗址公园是一种合理选择。但遗址内的布局和宣传应该将石门汤泉的这个发展过程完整地体现出来,使游客真正的体验到石门汤泉的古老历史。
而遗址公园的布局,却以各种汉唐传说为主,并且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石门汤泉一开始就在老洞子。
在塘子街的发展史上,塘子村是清代移民的结果,而塘子街的形成不足百年,而汤峪镇的形成也不过是近几十年的事。石门汤泉的开发始自唐初,其后各代持续开发相承,故塘子村乃至汤峪镇区别于一般城镇的特色就在于汤泉悠久的历史文化,以此显示出其古村镇的性质,如果不能完整体现这一奌,单纯突出文化娱乐,那同一般的村镇有何区别?
在当前的汤峪宣传上,乡人容易陷入几个误区,把对《汉绍帝本纪》中盖长主公主的汤沐邑的误解当历史、把刘秀殷丽华的传说当历史、认为唐玄宗经常赴汤峪、把宋代玉女等五池当作唐池大肆渲耀。这些偏离历史的宣传其实对汤峪的发展并无益处。曲解历史要贻笑大方。民间传说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但并不能代表真正的历史和汤泉文化。没必要把宣传重奌都放在唐代,要同时重视温泉在各朝代开发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例如唐代的皇室与民共享、宋人的雅致的生活情趣、明代的注重实用和清代的科学理性,才更能显示石门汤泉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丰富内涵。不应该去追求虚幻的,华而不实的噱头,而忽略真正需要宣传的重奌,反倒降低了汤峪旅游的品位。
我的建议是,唐到明清的温泉旧址虽然不复存在,可以在适当的地方立碑纪念,由此开始,规划一条沿疗养院到老洞子再到村北浴池的温泉历史导游路线,加上其他旅游线路,以更好的发展汤峪的旅游业,改变目前汤峪镇旅游全靠游客随意而行的自发无序的状态。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