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家屯的轶事
老 爷 庙
作者/徐杰
自打郑家屯成为集镇以后、因为生产和生活需要,商贾纷至沓来,形成了水陆码头商品集散地,本人不才,曾经按照历史遗留的字里行间看出问题,描述郑家屯当时的繁荣,“朝迎三江商旅,暮送蒙地驼铃。驿马辽洮古道,高帆营口船行。”有这样的地理位置,自然要让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发扬,于是在1902年,由商家集资修建了关帝庙,被老百姓称为“老爷庙”。在那个时代,老爷庙应该是郑家屯最大、也是最辉煌的建筑,有三进院落,大门左边为钟楼,右边为鼓楼,就是所谓的“东钟西鼓”,或者可以解释为“暮鼓晨钟”。门前竖立两棵旗杆,旗杆为两截,中间以石斗衔接,左边石斗凸雕“风调雨顺”,右边石斗凸雕“国泰民安”,是祈盼关公关老爷保佑老百姓,因为当时郑家屯还是农耕经济,风调雨顺能使五谷丰登,农民多打了粮食,就能促进消费,商人们自然会得到消费利润,因此商人修建老爷庙是有利可图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有着人们对行为的规范和精神的寄托,成为郑家屯的地标性建筑。
关公关老爷姓关名羽,字云长,本字“长生”,出生在蒲州解良,大致就在现在的山西风陵渡附近。由于时代需要的特殊条件,被后世称为“武圣人”,乃至“关圣帝君”,能够获得这样的殊荣自然是统治阶级的推举,但是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承认,还是要感谢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不然就不可能让如此高大的形象矗立在老百姓心中。
从历史真实来讲,据编修《三国志》的陈寿老先生说,关公是因为在家乡犯了什么法而“亡命奔涿州”,在这里遇到了刘备和张飞,结拜为生死兄弟,正值黄巾军造反,刘备组织群众防御作战,因为有功被任命为“平原相”,就是平原县县长,关羽和张飞当上了“别部司马”,也就相当于保安队长之类的职务。从此以后三个人“寝则同床,请如兄弟”。刘备在接待客人都落座时,关羽和张飞总是站在刘备身后,对刘备那是毕恭毕敬、绝对忠诚。跟随刘备走南闯北一路坎坷,历尽磨难毫无二心。后来刘备杀车胄夺取了徐州,命令关羽守下邳,建安五年(公元201年)曹操攻打徐州,刘备一看大事不好,就扔下两个媳妇跑了,关公抵挡不住就投降了,被曹操拜为“偏将军”。后来曹操和袁绍打起了官渡之战,曹军被围在白马,“曹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折冲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紹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因功行赏,即上表汉献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这是陈寿老先生对关公关老爷行为最精彩的一段描述。有人对汉寿亭侯这个爵位有所误解,以为关公是汉朝的寿亭侯,其实这就错了,汉寿是地名,在湖北省,当时汉寿不过是一个不足百里的小县,人口也不过千户,所以这个汉寿亭侯就是一个小侯,另外关公也不能去那个地方吃地租,只是得了个名号而已。
陈寿老先生也对关公的一些事迹做了描述,比如用曹操对关公的封赏,来了解关公的品行,在关公得知刘备的行踪后挂印封金,不辞而别,曹操还说“各为其主,莫追也!”表现了曹操的大度。又写了刘备得蜀后马超来降,因为有葭萌关大战张飞的事情,关公竟然要去成都与马超比武,被诸葛亮花言巧言劝住,还有“刮骨疗毒”等等。所有这些,记录了关公的历史档案,而没有那些惊心动魄、吸引人眼球的玄虚故事。而罗贯中老先生的《三国演义》,才是把关公让关公成为“关圣帝君”的真正推手!
关公关老爷从北宋末年就开始被推崇,及至后来,逐渐被发扬光大,地位几乎达到了与文圣人孔夫子齐名,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孔子的“仁”可行于治世,而关公的“义”则可兴于乱世。乱世群雄并起,逐鹿争霸,自然需要像关公这样的人,能够被利用而且忠贞不二,这个道理连蒋介石这样的家伙都明白!你看他和陈英士拜把子,和冯玉祥、阎锡山拜把子、又和张学良拜把子,这是他的手段,一旦对他有妨碍,调过屁股就拉屎,挨个儿往死里整。这种行为简直就是往关老爷脸上抹黑!
郑家屯的老爷庙在上世纪末被拆毁了,也不知道关老爷在天之灵作何感想?
我在大街上溜达,时常看到有些商铺里供奉关公关老爷,这让我很是诧异,本来商铺买卖家应该供奉比干或者赵公明,写个条幅“管鲍之交”,因为关公关老爷讲的是“义”,而古语云“义不经商”!这岂不是自讨没趣吗?
无论怎么说,郑家屯的老爷庙没了,失去了一个有意义的地标性建筑,总是有些遗憾!
徐 杰,少年求学,曾为知青。后入国有双辽市实验林场就职,现退休。爱好文学,创作有多篇小说、散文,尤喜格律诗词创作。2000年融入双辽市诗词界,著有诗集《柳下集》。诗词作品多被收入《中华诗词文库》(吉林诗词卷),《四平百年诗人作品选》等诗词刊物。
现为双辽市诗词学会会员、四平市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