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 步 中 英 街
作者:杨山坡
“你不要站在台阶上面,站到台阶下面来,近一点,再近一点,还近一点,好了,给我照一张具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哈!”一位中年女士站在中英街界碑旁边,手扶界碑,面带微笑,指挥着一位拿着手机的先生。通过海关,来到入口广场,有两步台阶,阶梯下面的广场中央就是中英街界碑。先生举起手机,找准角度,用雄浑的男中音数着“3、2、1”,只听“咔嚓”一声,把精彩瞬间定格在时光里。这是我来到这里所见到的最动情的画面,最难忘的画面。这黑色的界碑成了最耀眼的明星,每一位来到这里的游客,几乎都要与它合影留念,永远珍藏。
美女导游带领一众游客来到入口广场,讲述着与中英街相关的内容,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街道与香港特区北区交界处,背靠梧桐山,南临大鹏湾,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而成,原名“鹭鹚径”,深圳香港各占一半,街心以界碑为界,东边是深圳,西边是香港,真正体现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观——“一街两制”,简直是叹为观止的存在。游客到中英街观光、购物,必须办理通行证才能进入,所以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中英街拥有同根同源的深港共生文化、英杰荟萃的百年抗争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也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吸引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
中英街街道狭窄,两旁店铺林立,各种免税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况且价格便宜。前来购物的、观光的游客摩肩接踵,络绎不绝。老板的叫卖声、游客的喧闹声,交织在一起,不绝于耳。我是来观光的,不是来购物的,所以随意走走,看看。当我从一家卖香烟、眼镜的香港一侧的店铺前经过的时候,老板满面春风,满腔热情,用有点生硬的普通话说:“大叔,您买烟吗?我这里有各种价位、各种品牌的香烟……”老板口才真好,像放鞭炮似的,噼里啪啦,一口气跟我介绍了10多个品牌的香烟,这些香烟的牌子是我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如果在两年前,我对老板的香烟肯定会感兴趣,那时我嗜烟如命,而今我戒烟了,但是我要感谢老板的热情,感谢老板的真诚。
我信马由缰,随意而行,在深圳一侧的街道旁边,远远地看见一根百年大榕树。我走近一看,大榕树的枝干形态万千,犹如一条条巨龙,扭曲着身体,又像一位老人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笼罩着神奇而迷人的色彩;树叶翠绿欲滴,枝叶错综复杂,如同一道道绿色的屏障,给人以自然的美感;偌大的树冠向四周伸展,好像一把巨大的绿伞,给人们带来一片绿荫,带来一片惬意。大榕树下,餐饮广告牌林立,比如“传统名菜·港式烧烤”“新鲜牛腩·味美牛杂面”“牛杂萝卜”等等。这不仅是广告牌,还是一道色彩斑斓的风景。大榕树树下,有一家车载式“榕树亭手作甜品”店,各种各样的甜食应有尽有,包您满意。还有一家车载式“港式喷泉牛杂”店,牛杂食品色香味美,令人垂涎。时间快到中午12点了,我吃了1碗牛杂面,品尝香港面条的美味,感受舌尖上的快乐。
吃了牛杂面,我来到环城路上的浮雕墙。墙上的浮雕以“让历史告诉未来”为主题,通过栩栩如生的浮雕画面展示了沙头角所发生的历史大事件,包括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强行割占的屈辱史、抗战时期沙头角人英勇对敌的抗争史和解放后中英街繁荣昌盛的发展史。这些浮雕不仅生动形象,还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帮助游客了解中英街的历史文化。浮雕墙上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段沧桑的历史,让人仿佛穿越历史的星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浮雕墙不仅是历史文化长廊,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引得游客驻足观赏,接受心灵的洗礼。
我伫立在一幅关于中英划界的浮雕跟前,浮想联翩起来,一段屈辱的历史呈现在眼前。中英街的划界始于1898年,当时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深圳墟以北的地区划为“新界”,并允许英国人在此长期居住及租用土地。中英街因此应运而生,成为“新界”的一部分。1899年3月18日,中英两国代表在沙头角海岸勘定了中港边界线,这条边界线成为了中英街的基础。界线的设立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沙头角,西侧为港界沙头角。东侧的建筑楼层比较高,具有中式风格;西侧的建筑楼层比较矮,具有欧式风格。据资料介绍,界碑石立好后,当时村民把界碑石悄悄地向港英方向移动几米。还有村民把界碑石刨出来丢在河里,以泄心头之愤。浮雕墙是一部形象的历史,展示了沙头角的百年屈辱历史,也展示了沙头角人波澜壮阔的百年抗争画卷。
如果说浮雕墙是一部形象的中国近代史,那么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靠近大鹏湾畔的环城路旁边,有一座4层楼房的圆形建筑,就是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在博物馆广场,帅哥导游正在为他带领的游客介绍博物馆。他说,博物馆内收藏了许多历史文物、民俗文物以及珍贵的历史照片,通过现代化科技手段,生动地再现了中英街的历史。博物馆不仅是一个展示历史的场所,更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那些丰富的展品,向公众传达了勿忘历史、发奋图强的信息,正如悬挂在博物馆广场上的警钟所警示的那样“勿忘国耻,警钟长鸣”。对于想要深入了解香港历史和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游客来说,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是一个不可错过的目的地。
我走进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沿着螺旋形楼梯上楼逐层参观,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讲述着沙头角的英雄故事;一张张泛黄的实景照片,展示了沙头角人的精神风貌;一个个灵动的精彩视频,体现了沙头角人的奋斗历程。最后,我来到4楼展厅的大屏幕跟前,大屏幕播放的内容把我吸引住了,我驻足观看了很久。那是1997年7月1日凌晨0点,在灯火辉煌的香港会展中心,在世界人民的瞩目下,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区区旗冉冉升起,迎风飘扬。27年前,我在电视机前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心情无比激动。今天,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重温这一庄严的时刻,伟大的时刻,我倍感祖国的强大,倍感骄傲和自豪。
离开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我徜徉在滨海绿水长廊,心情既沉重又轻松。大鹏海湾碧波荡漾,远处的青山依稀可见。它们见证了沙头角的历史变迁,也见证了沙头角的屈辱和荣光。长廊的尽头是中英街标志塔。标志塔塔高千尺,耸入云天,凝视万顷波涛,静观历史风云。标志塔一边是碧波荡漾,青山逶迤,另一边则是鲜花满园,街市繁华。世俗的喧闹与大自然的幽静在这里巧妙地交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这里完美地结合。标志塔旁边是听涛轩,掩映在绿树丛中。我在听涛轩小憩,听波涛絮语,听沙头角的历史故事,听沙头角的英雄传奇。一会儿,我离开听涛轩,告别标志塔,又回到入口广场,为中英街之行画上了句号。
【作者简介】
杨山坡,原名杨定超,四川大竹人, 中学高级教师。平生以语文教材为剧本,以阳光少年为主角,以三尺讲台为舞台,演绎不计其数的心灵故事。论文《哈哈镜里的人物形象》在北京三个面向和《教育文摘》联合举行的教学论文比赛中荣获一等奖。闲暇时喜欢阅读散文、诗歌和小说,在字里行间徜徉,在句读上坐着小憩。同时喜欢堆砌文字,放飞梦想;在文学这个百花园里播种希望,挥洒激情,收获喜悦。主要作品有散文《桂林日记》、诗歌《歌声飞过40年》、小说《寻人启事》等。在人生旅途中,追求诗意的生活,逐梦艺术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