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一文
38年前,笔者与黄友葵先生合影
刚刚看到一条在网上疯传的珍贵教学视频。片中著名声乐教育大家黄友葵正在辅导她的学生、著名歌唱家臧玉琰。
看到这条视频,我的眼眶湿润了,38年前,黄友葵先生对我百般呵护,倍加关爱,甚至因我的失误,导致了先生的女儿不高兴,发生了与她女儿激烈争辩的情形瞬间浮现在我眼前。
黄友葵是中国最具才华和实力的著名声乐教育大家,列“中国四大女高音”之首,另三位分别是喻宜萱、郎毓秀、周小燕。
1940年,年仅32岁的黄友葵便担任陪都重庆的国立音乐学院声乐系主任、教授。之后先生又长期担任南京艺术学院终身副院长兼声乐系主任。在几十年的教学过程中,悉心发现并培养张权、魏启贤、楼乾贵、刘淑芳、孙家磬、臧玉琰、马秋华等一批又一批著名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为中国声乐和声乐教育事业居功至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38年前,我曾冒昧地采访了时年78岁的黄友葵先生。
事情经过是这样的:
1986年,还在国营南京玉河机器厂工作的我是个文艺“愤青”,也是南京多家报社的骨干新闻通讯员。那期间利用业余时间,我在《南京日报》《周末》《新华日报》《经济日报》等多家国家级、省、市级纸媒上发表人物专访、人物通讯,引起了厂内及邻居小伙伴的好奇。
一个晚上,发小认真地问我:你真的采访过那么多名人?为了显摆,我骄傲地说:那当然啰,不信,我现在就带着你见识一下我采访的名人。发小半信半疑地回答道:好呀,我现在就陪你去。
于是我回家取照相机,约上发小,一同骑上自行车去采访。当时究竟采访谁,我也不清楚。快到新街口,我突然想起黄友葵的名字。因为黄友葵当时是南京艺术学院终身副院长、声乐系主任。我只是听说,黄友葵家住新街口附近,至于具体在何处,我并不清楚。
我与发小说:今晚,我就带你到南艺副院长黄友葵教授家采访。
发小边骑车边回道:黄友葵可是中国声乐的大教授啊!
我俩先骑车到新街口街道那边打听。那里的人回说,没听说黄教授家住在附近。我与发小自行车调转方向,又往鼓楼区管家桥方向骑去。管家桥居委会灯光正亮着,我俩停好自行车后,进门询问。居委会同志很热情地告诉我们,黄友葵教授家就在他们社区,并告诉我们黄教授家的门牌号码。
当我和发小找到黄教授家时,已是晚上9点钟了。
那时,我和发小都是20多岁的毛头小伙,南京话“木里实古”的。我当即就举手敲门,根本不顾晚上几点钟。敲了好一会门,屋内终于有回音了:你是谁?这么晚了敲我家的门?我回答:我是报社记者,想采访黄友葵副院长。房间打开半扇门,一位气质优雅的中年女士惊讶地说道:我是黄友葵的女儿。你们这么晚上门采访,有急事吗?我灵机一动,回答:我们来是报告黄副院长一个好消息的,她的学生顾欣在巴黎国际声乐大赛上获特别奖了。这可是中国男歌手第一次获国际大奖啊,所以特地来向黄副院长贺喜。
黄教授的女儿这时才打开整个房门,让我和发小进门并引入黄教授的卧室。
此刻的黄友葵教授正在躺椅上闭目养神。见到我和发小这对不速之客到访,并没有丁点儿不高兴,而是笑眯眯地介绍起她的女儿。说女儿是南京工学院(1988年更名东南大校)教授。还解释道,她年事已高,78岁的人了。因不久前摔了一跤,腿部骨折,才叫女儿前来照顾的。她有点歉意地表示:我就不能站立起来和你们握手了。
我祝贺黄教授学生顾欣获国际声乐特别奖。黄教授认真地说:顾欣是南艺李宗璞老师的学生,我作为他们的长辈,只是偶尔辅导过他。黄教授实事求是的态度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见黄教授这么慈祥和蔼,我不再拘束,斗胆地说:黄教授,尽管顾欣获得国际大奖,但我觉得他的高音区域似乎弱了些。黄教授听到我这么一说,神情立马变了。她有些吃力地站立起来。我和发小紧忙上前,扶着黄教授,请老人家坐着说。黄教授笑着夸我对声乐非常专业,而且一下子就说到顾欣不足之处了。我连忙说,我只是随便说说,我连乐谱也不识的。黄教授说,这不影响你的辨识度啊!
采访过程中,黄教授的手一直握着我的手,愉快地回忆她和她的学生:张权、魏启贤、楼乾贵、刘淑芳、臧玉琰等之间浓浓的师生情谊,并声情并茂地讲述她当年如何走上音乐之路,以及在前往美国留学时轮船上发生的轶事趣闻。
那是一个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夜晚。年长我49岁的黄教授与我握着手,亲切地交流了一个多小时。在黄教授女儿再三督促下,我们才结束了采访。临别时,黄教授再三对我说:今后,你们要多多关注我的年轻学生马秋华。说罢笑眯眯地和我合影留念。
发小见证了我的采访过程,大呼过瘾!到家后几近凌晨,我立即挥笔写下了《黄友葵与体育的不解之缘》一千多字的通讯文稿。上班路过《周末》报社,将稿件交给了王宏泉编辑。十天左右,《周末》报全文刊登了这篇专访,没几天,《中国体育报》也全文转载了该文。
星期天,我带上《周末》《中国体育报》两份报纸以及我与黄友葵的合影照片,兴头头地送至黄教授家。
那知,门打开后,见黄教授女儿面色有些不对。原来她已经看到文章了。她严厉地批评我,说轮船上的描写中岀现的“0K”用错了!一时间我非常难堪,不知所措,恨不得地板有个洞好钻进去。
黄教授女儿批评我的话,被身在里屋的黄教授全都听到了。她撑着拐杖吃力地走出来,批评了女儿的态度,并认真地对我说:小孙,你写的文章我看了。文章写得活泼,很生动,我很满意。接着,黄教授用英语与女儿交流。然后对我说,文中出现的0K对烘托现场气氛有好处,并无不妥。总之一直护着我,为我说好话。此情此景,我感到羞愧难言!我赶紧丢下报纸和合影照片,向黄教授深深鞠了一躬,便转身离开。黄教授则颤颤巍巍地送我出门。
1990年,年逾82岁的黄友葵教授仙逝。
时间一下就过去30多个年头。如今只要点开百度,便可见黄友葵个人首页的6幅照片中,就有一张老人家1986年与我的合影。实在弥足珍贵!
先生38年前,曾告诉我今后要多多关注她的学生马秋华。马秋华如今声乐事业如日中天。马秋华悉心培养的王莹、吕薇、王莉、曹芙嘉、龚爽、王丽达等均为当今活跃在舞台上的实力派歌唱家。黄友葵先生38年前就预测爱徒马秋华会有大发展的,真是看人很准,高瞻远瞩啊!
尽管先生仙逝亦有34个年头了,但她对我这个晚辈的谆谆教导,关爱呵护一直深留在我的记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