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青波访谈》之再访崔松石先生
(作者:青波 编辑:李诗音)
气韵不凡 风范尽显——再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当代著名山水画家崔松石先生
(接昨天)谈及书法,崔松石先生说他把全部精力投入于绘画,而对于一生所喜爱,也去认真学习过的书法艺术,却成了业余(篆刻可谓是业余的业余了)。但书画同源,即是两门学问,又是一门学问的重要意义,却每日不忘,表面上是题字、落款要写在画面上,字的好坏,与画面是否统一、协调;进一步说书法艺术中的要求,绘画中的要求则是一致的,两者相互渗透着,影响着。所谓书法家不一定是画家,而画家必须是书法家。
松石先生的书法老师郭风惠先生,对他青年时期学写字,用了特殊的教导方式,教其怎么写,怎么好,三天两头换帖,老师总是一笑,换什么帖老师请什么帖,合手习字给老师看,无论真、草、隶、篆老师总笑说好。直到松石22岁,郭风惠先生才一反常态,让他先写"兰亭",再写"米芾"(蜀素贴),为什么前几年,如此教学生,后来松石先生在成年以后才悟出道理,郭先生把书法艺术看得太深奥、太严肃了,教学生不走形式,你必须有个长期的、不懈的习研精神,再把它看成是一门严肃而认真的学问,对书法有了一定了解和理解之后,才能严格地要求学生,逐步跨入学习书法的门径。因为正式学书法之前,要有一个过渡。
关于印章,又称篆刻艺术,它是书法、章法、刀法的结合艺术,当然书法为首要的,而章法、刀法同样重要。松石先生说,他的篆刻老师很多,宁斧成、段仲岩、刘冰庵、徐焕荣都指点过他学习印章。最为可喜的是他曾多次请教过60年代初正在北京治病的邓散木先生。
松石先生的篆刻作品,大多是用在他自己画上的名章、闲章。后来因眼力欠佳,多刻白文印,强调计白当黑,计黑当白的技法,属于继承汉铜印风格,以平稳中求变化,古朴厚重的艺术效果。力求与落款、画面达到统一的完美艺术作品。
采访中,松石先生递给我一本画册,画册中那字里行间深深地吸引着我,那是一些大艺术家对松石先生的评说。我从中做了摘录:
著名山水画家、中央文史馆馆员秦岭云评论道:崔松石的山水画作品既有传统又不落寻常蹊径,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作品构图新颖,自然浑朴、气韵生动、苍润深厚、疏密得体、意境深邃。他的山水画作品不是一般的景观性山水,而是在感性与知性的双重作用下,以较高的审美和文化境界与自我生命的体验,来抒发审美化的人文意义。
著名绘画名家、中国版画协会名誉主席彦涵说:崔松石先生作画注重"意境"、"笔墨"和"效果",且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他的山水画作品清新、和谐、意邃,作品既有传统,又有创新的绘画之风格。
当代国画大师何镜涵这样评论崔松石:在当代频繁兴起的各种艺术潮流中,崔松石没有随波逐流的浮躁的心态,坚持严谨的创作态度。他在坚持自己独特的艺术道路和艺术风格上把握的很准。他既尊重传统,同时不断创新。他不仅在山水画作上有很大的成就,而且人物花鸟也有很深的造诣。
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著名画家戴泽先生评论说:崔先生创作态度是严谨的,和他的为人一样。他在中国画传统的基础上融汇现代意识,走出了一条独特的艺术道路。其山水画作气清意醇,具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美,使人们赏心悦目。
著名山水画家、中国美协原书记处常务书记雷正民先生这样评论:崔先生的艺术成就在于他有着博大的艺术视野,他能在夯实的传统底蕴中不断创新,他的作品既有深厚苍郁之意蕴,又有秀雅清逸之新意,笔墨融合自然,整体浑然统一。
著名山水画家、北京文史馆馆员宁邸中这样说:崔先生是位有实力和潜能的画家,他的作品无论是山水或花鸟,皆有独到之处。山水笔墨苍劲秀润,面镜明快而深邃,耐人寻味;花鸟画博采广收,笔调活脱,自然清新,抒情造景,具有时代气息。
北京名人书画院秘书长、《美术家》主编李海剑评论说:读崔松石先生的山水画,给人一种宁静和愉悦的感觉,那种精炼、严谨的意向传达出一种诗一样的美感和情感。崔松石先生的山水画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特点,他的作品显示出一种笔墨之美、意境之美、灵性之美。其楼阁山水继承了楼阁绘画大师何镜涵先生写意楼阁新格局的风格,通过简练生动的笔墨线条,表现出一种空灵、宁静、优雅的艺术境界,同时也有着诗一般的意境,达到画中有诗的高超艺术效果。
够了,作为一位艺术家的崔松石先生,能够得到这些大家、名家们的如此评价,实在难能可贵,也足见崔先生的艺术水准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叙述到这里,我非常遗憾地告诉亲爱的读者朋友们,在我采写完这篇访谈录后不久,崔松石先生因病不幸离世……在此,我真诚地祝愿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求索探寻的松石先生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