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翁:浅谈“桃文化”
—原创 杨岩峰0225 岩峰工作室
“天上蟠桃,人间肥桃。”肥城桃又名佛桃、寿桃,因产于肥城而得名。其果实肥大、外形美观、肉质细嫩、营养丰富,已有1100 多年栽培历史。早在20 世纪90 年代初,肥城就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佛桃之乡”,10万亩肥城桃被列为“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誉称“君子之邑”“鲁中宝地”“佛桃之乡”。
肥城桃久负盛名,桃文化源远流长,内涵极其丰富。根据古老的桃文化记载:神仙食用的桃都称仙桃或蟠桃。《山海经》记载:“爱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树,食之不老”。这大概是仙桃的最早记载。在神话传说中,仙桃是神仙待客的水果。如《汉武内传》载: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顆与帝。帝食輒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帝乃止。
有关仙桃或蟠桃最生动的描写当属《西游记》。孙悟空大闹天宫的起因就是因为他偷吃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园里,“有三千六百株。前面一千二百株,花微果小,三千年一熟,人吃了成仙了道,体健身轻。中间一千二百株,层花甘实,六千年一熟,人吃了霞举飞升,长生不老。后面一千二百株,紫纹缃核,九千年一熟,人吃了与天地齐寿,日月同庚。”因为仙桃有延年益寿、长生不老之功用,桃慢慢地被赋予了长寿的内涵。在传统的寿星图里,笑吟吟的老寿星手里总是拿着一枚仙桃。
《管子》载“五沃之土宜桃”,桃树在中国古代就大面积地栽种。从《詩经》“桃之夭夭”开始,“桃”也慢慢地浸润到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面,成为弥久芬芳的一部分。许多古老相传的故事,流传千古的文学作品中都有“桃”的贡献。
桃可食用,花可观赏。看桃之夭夭,其乐也融融。詩仙李白在堂弟的桃园留下了传世名篇“春夜宴诸从弟桃园序”。四大名著里面都有“桃”的影子。如脍炙人口的《三国演义》,开篇就是从“宴桃园英雄三结义”。“葬花”是《红楼梦》的重头戏之一,葬的什么花?就是桃花!桃花在这里有红颜薄命的隐喻。描写“盗亦有道”的《水浒传》第五回里,花和尚鲁智深在桃花山附近的桃花村,碰上了两个落草的强盗:曾经卖狗皮膏药的打虎将李忠和企图抢占民女的小霸王周通。“桃花山”“桃花村”,作者用的是曲笔,暗示与女性有关的麻烦事。清初戏曲《桃花扇》名字也有同样的暗示。
陶渊明笔下“落英缤纷”“怡然自乐”“不知有汉”的“桃花源”,一直是自魏晋以来避世文人们心中的向往。“二桃杀三士”则闪耀着先贤智慧的光芒。与“桃”有关的诗歌、诗词更是无数,真正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据不完全统计,含“桃”或“桃花”的古典诗词有近百首,出自名家的至少有150首,尤以唐人为多。如唐白居易的《大竹寺桃花》,唐张志和的《渔父歌》,唐刘禹锡的《玄都观桃花》等等,都是诗词中的瑰宝。即使杀人如麻的黄巢,在咏菊花时,也不忘和”桃花“做对比:“他年我如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这首“反诗”透露着落第之后的冲天怨气,也包含了不敬神的逆天思想。所以,黄巢虽然攻克了长安,企图取唐而代之,但最终还是未能逃脱失败的命运。
桃一身都是宝。在中国古代,桃木被称为五木之精,為“仙木”,能压伏邪氣,有鎮宅辟邪的作用。“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換旧符”,民間往往用桃木板写对联,也就是用桃符來驱邪。桃木还往往用作道士的法器。最早在《左传》里面就有用桃木來辟邪的记载。
因此,桃可以說是“上通神,下鎮鬼”的神造植(之)物!
中国桃文化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涵盖了饮食、信仰、文学等多个方面,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桃文化不仅是一种物质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传承,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据说,西周时肥族人散居于此,称“肥子国”,肥城因此得名,我倒认为肥城应以盛产举世闻名的肥桃而名之“肥城”:肥桃之都!肥桃之城!最后,我建议肥城市委、市政府,每年农历三月初三王母娘娘生日时,在泰山脚下的王母池举办盛大的“蟠桃盛会”,吸引四海宾朋和香客参与盛会,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扩大蟠桃盛会的影响力,让肥城的桃冲出全国,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人们人感受中国桃文化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