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卫华
也许在城里厌倦了,总想着去一趟乡下,呼吸一下广袤的田野里,那饱含负氧离子的新鲜空气。
巧了,去年九月的一天,正值岳母离开咱们二十周年的祭奠日。姐妹五家有约而同,驱车前往涟水乡下,去探望如今“住”在徐集农村的岳母岳父。
岳母岳父的简易“别墅”,在一片水稻田的尽头,建于一条排水渠的堆下。当年的墓地,是岳父的叔伯兄弟们首选的位置。据说,在天地相接的大地中,及背靠有水的大渠前住下,乃不错的风水宝地。其实,叔伯弟兄们自有他们的想法,即兄弟姊妹中唯有大哥,是参加革命的老干部。现如今仙逝,说什么也要让其在老家的土地上风光风光。
满足了叔伯们的要求,确难为了岳父五个闺女。每年清明、大冬、七月十五等祭奠的日子,总要车马劳顿的前往乡下,为他们烧上“打麻将”的纸钱。而就在这二十多年的一次次下乡中,岳母岳父的安置地,也随着农村的发展,改变着原来的模样。
下车后的我们,首先得经过一条五百多米田埂,才能到达指定的位置。记得岳父安葬的那年,一个秋日雨后,泥泞的田埂上,让我们深一脚浅一脚,而田埂的四周,均是杂草丛生的荒地。不过在大片荒地中,也时有瘦黄的玉米杆在风中向我们招手。据叔伯们说,这里是连片的盐碱地,虽然也常种着庄稼,确很少有在望的丰收。
二十多年过去,曾经高凹不平的田埂,如今变成了水泥铺就的小道。小道两旁是一览无余的水稻田。望着大田里还绿油的稻叶,裹夹着充实饱满的稻粒,演变成弯了腰的颗颗稻穗。此时的稻们在朝阳的陪伴下,用他们的笑脸,用他们即将的丰收,迎接着远方的来客。
顺着小路一路向南,不一会儿就见到住在阴间的岳母岳
父。在烧纸、磕头、祭拜的间隙,乘机到大渠上溜达了一圈。此渠在几十年前,其实只是一条排水沟而已,见底的沟水就差干涸。现如今,由东往西的大渠笔直宽阔,数十米宽的渠水清澈见底,在微风的吹拂下荡起涟漪。
徜徉在渠堆之上,大堆两边笔直高大的黄杨,像接受检阅的仪仗。一阵微风吹过,在树叶的缝隙中落下,那扑面而来的清凉,一扫初秋扫墓的燥热。当无意间领略到一望无际的碧水绿树,草窠稻田,村舍炊烟,一副清新养眼的乡间油画图,竟挂在了岳父母“别墅”的空间。
老伴的堂弟自豪的介绍,徐集大渠经过十多年的挖宽改造,通过引来废黄河水,才将连片的盐碱地,变成了水浇田。如今脚下的大地,成了名副其实的吨粮田。而涟水农村的发展,正是通过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记忆中已经抹去了贫穷落后的荒凉。
那醒目的“农家乐”是洗浴中心的标志。一楼洗浴,二楼休闲,进得殿堂看着简朴,接受服务一点不差。
“农家乐”让人乐。擦背、修脚、按摩、捶背,一套服务下来,还真神清气爽。迷迷糊糊中,仿佛躺在城里的休闲中心。此时一旁堂弟推了推我:“三哥,感觉如何?”“味道好极了!”此话言由心出,即是感动十大碗的地道,也是感叹农家乐的入乡,更是感慨堂兄弟的炫耀。
如今的乡下,还真值得炫耀。城里人有的,农村人都有;城里人享受的,农村人也未落下。尤其是洗浴时,躺在身边的众多农民,便是最好的诠释。就在上车准备返淮时,堂兄弟又一次骄傲的炫耀起来:“我们乡下有的东西,你们城里人可没有。”“那是啥?”“你们猜?”“清新的空气!”“对头!还有呢?”——
正当我们等听答案时,只见大爷、大婶(堂弟爸妈)从超市里,提出了五个装满黄豆、花生、山芋、千张等农产品的蛇皮袋:“都是咱自家地里产的,一家一份,让你们尝尝。”就在我们客气的谦让时,堂兄弟则自豪的给出最后的答案。“这是城里拿钱也买不到的,无污染、无公害、纯天然、纯绿色的有机食品!”
一趟下乡之行,一次亲身体验,中央领导同志“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的美丽画卷,在广袤的田野里已经画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