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代石门汤泉的开发
清代,随着人口的膨胀和洗浴需求的增加,石门汤泉的地位日益上升,官民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
首先,石门汤泉正式成为蓝田八景之一。
雍正《蓝田县志》中,八景则正式定型,俱各有诗。《辋川烟雨》《灞水环清》《鹿原秋霁》《玉峰并秀》明诗被替换,《秦岭云横》《蓝桥仙窟》《绣岭春芳》《石门汤泉》为新诗。八诗俱写作者为"前人"。
其中《石門汤泉》诗为:
入峪随溪轉,氤氲渐觉多。
泉聲穿石窟,嵐气过松坡。
引水除尘垢,临風逐病魔。
昔贤留宿处,换作老僧窝。
诗中老僧窝,应该指今汤泉遗址附近的龙泉寺。
乾隆年间,为了加强对石门汤泉的保护,蓝田知县王师瑗特意立碑。今碑存于汤峪疗养院院本部温泉汤池斜上坡西北部半坡上。石碑面南,从右到左竖刻三行字,右侧小字(方一寸)是:唐玄宗御笔钦赐;中间大字(方三寸)是:大兴汤院(四个繁体字);左边一行是:蓝田知县王师瑗谨立,落款是:大清乾隆元年(1736年)岁次丙辰谷旦。
清道光十九年,塘又毁,邑人张茂勋捐资重修。光绪三十年,知县周之济又重修。
清代对石门汤泉的修复速度明显加快。
依史所载,石门汤泉的修复时间,有唐武德六年(623)后、宋熙宁九年(1076)后、明天复三年(1459)后、清道光十九年(1839)、光绪三十年(1908)。从中明显可以看出,清代以前,石门汤泉修复一次的间隔有三四百年。而清代在不到七十年的时间内就修复了两次。
清代对石门温泉的修复,不仅官方重视,民间重视程度也提高,说明清代对温泉的需求明显增加,这是宋明都没有的新情况。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周之济于温泉旁刻刊明儒陈作霖洗浴时辰表于碑上,“致使洗浴者络绎不绝,诚为天然之医院也”(牛志)。
《温泉洗病时辰碑》碑文中洗浴时辰,依男科、女科、儿科而定。
男人患中风者,“宜丑寅时洗,丑时(注:凌晨1-3点)入水,寅时(注:凌晨3-5点)出水。”其他病征如:“喉鼻、毒疮、耳鸣、麻症、疝气、痔疮”等四十多种疾病,“宜每日俱用酉戍(注:晚上17一21奌)时洗。”
妇科病患者,如“雪崩、心慌燥乱,上胎子肿、呕吐、腹泻、胎痢、胎漱、伤寒”等症,“每日俱用丑寅(注:凌晨1一5点)二时洗,丑时入水,寅时出水,”碑文中还明确告诫妇女在“产后月满后方可洗,未出月不宜洗慎之切记。”
《温泉洗病时辰碑》的意义不容低估。
天然温泉洗浴不仅有清身洁体,放松心情之用,而且有疗病去痛,克服顽疾的作用。这是天然温泉洗浴并不同于一般的洗浴的地方,或者说它是一种治病手段或者大自然赐与的"良药"。关于这奌,东汉张衡的《温泉赋》、北魏元苌的《温泉颂碑》、唐太宗的《温泉铭》以及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中都有所论述。但论述温泉治疗品种和效果同洗浴时间的关系,《温泉洗病时辰碑》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唯一一块石碑。它是一张温泉疗病的特殊"药方",显示出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洗病而不吃药,对收入低下或者顽疾在身者具有莫大吸引力,自然"洗浴者络绎而来"。
这一奌对现在温泉水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具有不可多得的价值,应该申请提高 《温泉洗病时辰碑》的文物保护等级。
关于石门汤的历史和作用,可以用清代本邑儒学廪生员张琳的七律《汤峪温泉》作结:
神僧指点唐初年,幻出温泉自己煎。
滚滚波心浴日月,蒸蒸水口飞炉烟。
曾闻玉女人间降,可有火龙地里眠。
自是山灵能涤痼,由来奇迹古今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