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庆节期间的7日上午,区作协组织我们十余个成员观看了陈凯歌执导的战争大片——《志愿军(第二部)·存亡之战》。该影片的剧情主要是再现抗美援朝第五战役中铁原阻击战的壮烈前景。然而,当我从电影播放室里走出来时,我的思绪却依然停留在荧光屏中,因为那一个个感人的场面实在令我难以忘怀。
在光影交错的银幕世界里,战争题材的电影以其宏大的叙事背景和激烈的冲突场景,往往能深深触动观众的心灵。但是,像抗美援朝这样的战争,每次战役中的伤亡人数都数以万计,然而,那一个个倒下去的死人场面却难以让人伤心得流泪,因为有些观众已经麻木得只是在看热闹了。而《存亡之战》却令我多次掉泪,这就是导演的高明所在。
在众多以大规模战役和壮阔场面为卖点的战争大片中,陈凯歌的《志愿军·存亡之战》却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情感描绘,脱颖而出,成为一部感动人心的作品。这部影片通过李默尹一家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悲欢离合,巧妙地挖掘了战争背后的人性光辉与家庭温情,展现了战争大片中另一种动人心魄的“动感点”。
小家庭的命运沉浮,映照大时代的波澜壮阔。《存亡之战》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战争场面的宏大描绘上,而是将镜头聚焦于李默尹这一普通家庭,通过他们一家三口的命运轨迹,折射出整个抗美援朝战争的残酷与悲壮。李默尹作为一位经历过风雨洗礼的军官,本应在新中国成立后享受天伦之乐,但战争的阴霾再次笼罩了他和他的家庭。妻子在国民党大屠杀中的牺牲,已是他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痛;而两个孩子因被寄养长大在不同家庭的经历,更让他对家庭的团聚充满了渴望。然而,朝鲜战争的爆发,再次将他和他的孩子们推向了生死未卜的战场。
这种小家庭与大时代的紧密交织,使得影片在展现战争残酷的同时,也赋予了观众更为深刻的情感共鸣。观众在关注战争进程的同时,更被李默尹一家人的命运所牵动,他们的悲欢离合成为了影片中最具感染力的动感点。
短暂相聚与生死离别,彰显人性的光辉与坚韧。影片中,李默尹一家在仓促中的短暂相见,成为了全片最为温馨而又令人心酸的场景。他们彼此之间的深情厚意,在战争的阴影下显得尤为珍贵。然而,这种相聚的美好却转瞬即逝,很快就被战争的残酷所打破。一家三口在战场上各自为战,生死未卜,每一次的离别都可能是永别。这种短暂的相聚与长久的离别,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更凸显了人性中的光辉与坚韧。
特别是当李默尹的女儿李晓在战争中失去所有的亲人后,她那句“一家人只剩下我一个人了,还算什么家啊”的哭喊,更是让人心碎。这不仅仅是一个年轻姑娘的绝望与无助,更是对战争罪恶的无声控诉。在这一刻,观众仿佛能够穿透银幕,感受到那份深深的痛楚与悲凉。
动感点的运用,深化战争题材的内涵。《存亡之战》之所以能够在众多战争大片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它巧妙地运用了“动感点”这一叙事手法。所谓“动感点”,即影片中那些能够触动观众情感、引发共鸣的关键点。在这部影片中,李默尹一家的命运沉浮、短暂相聚与生死离别等情节,都成为了极具感染力的动感点。这些动感点不仅丰富了影片的情感层次,更深化了战争题材的内涵。
它们让观众在感受战争残酷的同时,也思考起了战争的意义与价值。战争不仅仅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较量,更是无数家庭和个人命运的交织与碰撞。通过李默尹一家的故事,影片向我们传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和平的珍贵与战争的残酷。这种主题的传达,使得影片在视觉震撼之外,更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
总之,《志愿军·存亡之战》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刻的情感描绘,成为了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战争大片。影片中的动感点不仅让观众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更引发了他们对和平的珍惜与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2024年10月7日

区作协观看电影的骨干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