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受苦受难的巴勒斯坦人民

文:阿布杜勒·哈克姆·萨福鼎
谨以此文献给受苦受难的巴勒斯坦人民!
石头语言
除母语之外我还读得懂许多小语种,就是无法读懂一种语言,确切的说是一种行为或一个动作。那是从孩提时代开始,一直留在我脑海中的一个新闻镜头。也许大家注意到了那个只在电视屏幕上闪烁几秒钟,可持续了长达三十几年的镜头:一群手无寸铁的巴勒斯坦人手拿石块投向庞然大物的装甲车、坦克或头戴钢盔、手持警棍和盾牌、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军警。那时我想,简直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
此事发生在中东地区耶路撒冷的圣殿山,犹太人的哭墙和伊斯兰教的第三大圣地阿克萨清真寺周边。不论是耶路撒冷还是加沙地区,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由于这个地区战略地位重要,在各方面都有优越性,它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沧桑 。
公元636年,伊斯兰教第二位哈里发欧麦尔的部队打败罗马人,攻占耶路撒冷,确立了阿拉伯人对耶路撒冷的长期统治。从此,伊斯兰教的影响和阿拉伯人的统治在耶路撒冷占了主导地位。阿拉伯的倭马亚王朝、阿巴斯王朝、法蒂玛王朝、马木鲁克王朝都相继统治过耶路撒冷。
公元1099年,欧洲十字军东征,攻占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国”。1187年,阿拉伯苏丹王萨拉丁·阿尤布大败欧洲十字军,收复耶路撒冷。1517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把巴勒斯坦置于其统治之下,长达四个世纪左右。按照1888年奥斯曼帝国所划分的行政区域,巴勒斯坦被分为阿卡、纳布卢斯和耶路撒冷三个行政区域,其中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区享受自治待遇。
19世纪末,东欧的犹太人为摆脱其在东欧各国所遭受的歧视和迫害而发起了“犹太复国运动”,其代表人物是西奥多·赫茨尔。1897年,赫茨尔在巴塞尔主持召集了第一届犹太复国主义者代表大会,宣布犹太复国主义的宗旨是在巴勒斯坦创建一个犹太人“家园”。赫茨尔虽于1904年死去,但他创建的“犹太复国运动”却在不断发展。就是这种“犹太复国运动”,使原本并不平静地中东局势重新点燃了导火索,对巴勒斯坦人民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为了生存,大批的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背井离乡。
联合国关于巴勒斯坦的分治决议与以色列国的建立加剧了阿拉伯与以色列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此后,在该地区爆发了震惊世界的四次中东战争,形成了旷日持久的中东问题,而其核心问是巴勒斯坦问题。
无法逃走的老弱病残在以色列军警枪口的监视下过着非人的生活。无助的巴勒斯坦人只能手拿石块投向庞然大物的装甲车、坦克或头戴钢盔、手持警棍、盾牌、荷枪实弹,全副武装的以色列军警。这就是出现在电视镜头上并困扰我数年的情景。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终于读懂了这种情景和石头语言。巴勒斯坦人特别是巴勒斯坦儿童手拿石块投向以色列军警和坦克。要知道石块是打不死人的,更不可能打坏坦克。那是无奈的巴勒斯坦人向世界发出的一种声音:我们想结束和摆脱殖民地生活,但我们没有武器,我们是被压迫的一方,我们的事业是正义的,我们需要世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
今天的我在为读懂这种语言感到欣慰的同时,也为曾经年幼无知的自己深感惭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