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日话重阳
文/蔡凤武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这首唐朝文学家杜牧创作的《九日齐山登高》七律,是为安抚友人张祜失意情绪而作。诗用白描的手法将诗人张祜两人怀才不遇,借江南秋景置酒会友,流露于有山有水的驱遣心境,为之愤愤不平,表达了诗人的抑郁、精神不佳借以消极颓唐,而实际却不无不甘落拓消沉之意。
历朝历代,那些著名诗人,无不在重阳节这个日子登高望远感怀抒情,留有诗篇。
古时民间在重阳节都有登高祈福、拜神祭祖以及饮宴祈寿等的习俗。传承至今,在每年的九月初九,因为读音和“久久”不谋而合,所以也被人们赋予了长寿的含义,在1989年的时候被定为“敬老节”,告诫人们要多关心身边的老人。
在古代,九是非常尊贵的数字,它和“久”同音,表达了人们希望生命长久、长寿的美好愿望,而在当今的重阳节被确定为“老人节”,意在倡导人们敬老、尊老、爱老,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重阳节在历史发展演变中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民俗观念“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寄托着人们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祝福。
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重阳佳节,是个殊胜吉日,为国祈福国盛太平、家族子嗣兴业发达,积善纳福。更是供养父母为自己积善功德的大好时机。
农历9月9日这天,各个寺院的佛弟子及信众,都要举行法事话动,以佛法的加持力来饶益孝道父母。
佛教认为孝可分为三种层次:一般旨奉养父母,使父母免于饥寒,这只是小孝;家族人功成名就光宗耀祖,使父母光彩愉悦,是为中孝;引导父母趋向正信,远离烦恼恶道、了生脱死,使宗亲得度,永断三途辗转之苦,才是上上大孝。
据史料记载,重阳节又有重阳吃糕的寓意。因此各色式的菊糕、花糕以及五色糕等,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为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
讲究的师傅要将重阳糕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随着我国老年社会的提前到来,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己经占到我国总人口的10%以上,在金钱至上,物欲横流的冲击下,敬老孝亲、尊老敬老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要形成全社会所公认的特别值得庆贺的日子。
人生是本书,老年人就是书的结尾。而结尾的部分往往更精彩,最让人难以忘怀。
清代大诗人袁枚(1716~1797)在一首自励养生诗中写道:放棹西湖发浩歌,诗情画意两如何。莫愁秋老山容淡,山到秋深红更多。鼓励老年人要割达开朗,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生命质量更高。
让我们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良的“敬老孝亲”的美德,将尊老敬老之心镌刻在心落实到行动中来。
作者简介:蔡凤武,军休老兵,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员,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诗文散见于中国乡村、消防界、人民公安等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