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虎山不会忘记(70)
王玉华
俗话说,树大分叉、人大分家。
1941年大年正月初六,马棚村王家胡同的王荣珍爷爷召开了一次家庭大会。此次大会意义非比寻常,年过六旬的王荣珍爷爷要析分家产,从此以后他的五个儿子就要自立门户了。

王荣珍爷爷
分家的核心问题说到底就是分割财产,财产又分地产、房产和流动财产。而分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家庭人口发展,繁衍后代,使家族枝繁叶茂,父辈为了便于管理,或更好处理大家庭的关系而采取的一种有效办法。
分家之事,王荣珍爷爷心里早就打好了“小九九。”女儿不分家产,这是千年留下来的现矩,何况两个闺女已出阁,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
至于地产,山上也就那几块小旱地,5个儿子均分就是。十几年来全家人牛劲马力、节衣缩食,把所有收入都用在买房子的花费上,也就没有啥流动钱财了,分家主要是分房子。
对于房产,一直是几十年来存在他老人家心里的一块心病。老大王光镁和老二王光钿成家早,老大王光镁住了上一辈留下的王家胡同靠西边的房子;

王家胡同靠西边院落的大门现状
老二王光钿住了他攒了一辈子的积蓄后买的水胡同南边的房子,让老大、老二总算有了个生儿育女的窝。

水胡同头南边的房子旧址(图右侧)
老四王光明订亲早,程桂兰13岁进门、7年后成家时、只能住进胡同东头临街的房子。

王家胡同头临街的老房子旧址
从1926年起,老二王光钿就带着15岁的老四王光明去磁村、走周村、串长山,外出做生意,这才又置办了临街的一座两进院落的房产。
这个临街院落里边原先就是两家人住在里边,有4套8间住房,而且各自配有猪栏和饭棚。现在老三和老五也都住在里边,且有了自己的小家。分家后,亲兄弟两家人住一个院子,走一个大门,应该会越来越亲。
王荣珍爷爷心想,十几年来,一大家人省吃俭用才都有了住处,又没有其他财产,五个儿子只要在房产不闹意见,分家这一关就算过去了。

临街两进院落的房子旧址
不管咋样,农村人活一辈子就是盖房子、娶媳妇、生儿子,传宗接代。自己也是黄土埋了半截的人了,都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老伴去逝的早,给五个儿子分了家,让他们各自成家立业,继续传宗接代,自己这辈子就算完成了任务,也算是对得住地下的父母和老伴。
至于自己以后咋办?留下胡同里边院子靠南的那两间小南屋住着,有个睡觉的地方就行。

王家靠街的三处房产,中间最高的为二进院落,南边和北边是各自独立的院落。
五处房产,四个院落,比较起来:胡同里边、胡同头上、靠近水胡同南边的三处房产各自都是只有三间房子,虽说全是独立的院落,宜居程度相对较好,但房间数量却比中间那个二进院落少了两间,这样分家,从总体价值上,各家各户都不算吃亏。
就这样,王荣珍爷爷从房产的等级地位、宜居程度、房间数量和附属配套等属性加以权衡,最终在总体“价值”上平均分成了五份。
拿定主意后,他决定让五个儿子家里抓阄获得对应的各份财产。抓阄结束以后,再在族长、姻亲等各位公证人的见证之下,根据抓阄的结果记录下每一房分得的每一笔具体财产,记录成文字最终形成一份完整的分家文书。
最后,各家确认内容正确无误之后,在各房族人的监督与见证下,由姻亲抄写复制出内容一致的若干副本,分别由每个兄弟珍藏保管各自的一份,既便于自家财产的清点,也便于日后有需要时查验核对。
对于以上这些分家的操作过程,王荣珍爷爷也经历了不少,据说抓阄这种办法早在汉代就已经在使用,代代流传至今,这也是村中各家各户几百年来的传统做法,只是抓阄时各家派出的抓阄人不同而已。
在这种中国传统社会实行的诸子均分继承制中,财产关系是一个家庭基于血缘关系的基础性关系,处理是否得当,关系到整个家族能否关系融洽和睦相处,意义重大。身为大家庭当家人的父母,从整个大家庭角度来看,就要力求一碗水端平,做到公正公平,以免兄弟之间因经济利益纠葛而伤害亲情,影响整个家族的发展。
因此,不管是谁,在分家这件事上都特别慎重,会邀请本家族人作中间人,协调商定财产分配方案,达成共识,没有异议后,由当事人共同订立分家分家契约文书,共同遵守,维护各自权益的同时,履行各自的义务。这样,整个大家庭便可相安无事,勤俭持家,谋求发展。大家庭过的就是家和万事兴,日子久了,既便是出现一些小的磕碰碰,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担待,互相帮扶,和睦相处,永远是一个家庭,团结才是整个大家族基业长青、兴旺发达的根基。
一切谋划完毕,王荣珍爷爷把五个儿子叫在一起宣布了分家方案,王光钿从去年就一个人在周村勉强支撑布店,他深知老人内心的思虑和担忧,所以第一个带头表态完全同意,接着老四、老大响应,看到最后老五、老三都表了态,老人心头一块石头这才落了地。
下午,家族的重要人物、做阄人、证人、契约文书撰写人和各家抓阄人及五房家主(五个儿子)均已到场。
按照事先确定好的,做的纸阄上分别写着西、南、北、中东、中西五个方位,响应代表着胡同里、胡同口、水胡同南、临街二进院中里外的各套房产。做阄人把用黄布包好的红纸阄一一放在方桌上,随后各家确定的抓阄人依次围桌坐好。
老大家里的抓阄人是闺女王爱兰,老二家里的抓阄人是闺女王玉英,老三是亲上阵,老四家里的抓阄人是闺女王玉兰,老五也是自己参加。五个人不管是谁,都要按照分家立户房主兄弟的长幼次序从北向右转,依次坐在放好的椅子上。
为了保证抓阄秩序,做阄人又把事先用红纸准备好的顺序号用黄纸包了,双手捧着走到每个抓阄人面前,让他们自己挑选自己报号,报号完毕再由做阄人验证无误按顺序号即时抓阄。报号的结果是老四王光明的女儿王玉兰为1号和第一个抓阄人。
可谁知这个未满两岁的小丫头抓阄时不要自己眼前的,她斜着身子,甩着小辫,左手扶着桌面,胳膊和右手伸出老长,一把将放在桌子左方的黄色阄包抓在手里,惊的坐在桌前的王老三大冷天出了一头急汗。做阄人开包拖着长音高声唱道:“王荣珍之四子光明分得房产为一个“南”字,得王家胡同头房产一套……
说来也怪,分家公布的结果与现在各家居住的现状一模一样。村里人都说:“王荣珍分家有如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