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极目”千佛山
张智辉
“皇上,您还记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有“故事”的乾隆是妥妥的“济南名士”和“形象代言人”;“大明岂是银河畔,何事居然架鹊桥?”数次南巡、经停济南的乾隆堪称 “旅游达人”和“高产诗人”。
乾隆对济南的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兴趣浓厚, 乾隆十三年(1748 ),乾隆驾临千佛山。看到青翠的山峰和姿态各异的石佛,触景生情,写下《千佛山极目有作》。

这首“极目”,起笔雄伟,地理溯源。“分干自岱宗,冈峦雄且秀。历城坐南屏,洪荒判早就。”千佛山作为泰山余脉,承接岱宗雄伟之气。山峦挺拔秀丽,而历城则倚靠着千佛山这天然屏障,仿佛从远古洪荒就注定这方土地的独特地位。
“偶来恣揽结,望远欣所遘。驻辇傍云关,步屣跻萝岫。初无五丁斧,石佛谁所镂。拈花或龈笑,悲物或眉皱。”再写石佛神韵、人文之美。偶然来此,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停下御辇,漫步在云雾缭绕的山径旁。禁不住对石佛充满了好奇, “没有五丁力士的神斧,这些石佛是谁雕刻而成” 。石佛神态各异,有的拈花微笑,有的悲悯万物而皱眉。
鬼斧神工,美在自然。 “其下有空洞,淙淙出乳窦。静室筑左侧,琴书芳润漱。两树丁香花,芳菲绿阴茂。开窗纳烟霞,俯槛睇锦绣。”龙泉洞流水淙淙,精舍紧邻,有琴音墨香, 在石佛之下,是两棵丁香树,花朵繁茂,绿树成荫。开窗烟霞之美尽收眼底,俯仰之间满是兴致。
“泰麓巢云处,延赏既已富。探其复得此,坐久消清昼。因悟境无穷,骋怀难尽副。” 山峦深处景色幽美,不知不觉中白昼渐去,置身其中,忘却了时间的流逝,仍感意犹未尽,思绪飞扬。
丁香花的芳菲、绿树的繁茂、烟霞的变幻,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画卷,让人沉浸式领略大自然之魅和意境之妙。
此诗原碑刻石立在千佛山云径禅关坊一侧,千佛山南门门楼一层匾额 “冈峦雄秀” 四字,便是出自这首诗作。
文化名城,诗意济南。总为斯泉一线情,济南文坛多盛事。由济南市一级巡视员刘浩作序、主编的《诗词里的济南》系列丛书出版,在《历代诗咏千佛山》书中,从元于钦《历山》到明边贡《九日登千佛山》再到清姚鼐《九月八日登千佛山顶》,以千佛山为主题的诗作近二百首。乾隆这首“极目”被收录其中,亦是经典之作。
“济南山水天下无,晴云晓日开画图。”“城郭千年迹,云霄万里心。”“阴嶂走济南,云涛尚奔蹙。”巍巍历山,既是千古名山、千古名刹、千古胜迹,也是诗意弥漫的人文盛景。
千佛山之美之盛,在诗词中,在戏曲中,在绵绵不断地传唱中。

“重阳节千佛山庙会钟鼓喧,兴国禅寺香烟缭绕半空悬。林荫道金菊绽蕊层林染,逛会人熙熙攘攘登上山。”这是传统吕剧《逼婚记》小姐兰贵金唱段。“二人小轿忽闪闪,重阳节登上千佛山。”山会惊动了“历城县官”巡山至此。这段发生在明代的故事,一波三折,花好月圆,让千佛山盛名传至更远。
每一次登临这座禅意幽深的山,感慨之余,是被洗礼的醒悟。从碑刻文化苑到舜祠、三圣殿,从秦琼拴马槐到兴国禅寺,再到千佛崖、万佛洞,看人看佛,看佛看人,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秋风飒飒,千佛山顶,登高远望,“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脑海中一幅画图飘然而至,那是来自泰山的“登高必自”碑,立碑者原意:从下往上“登高”必须要“自”此经过,如加上“石碑”谐音“卑”,契合“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之意。
“极目”所致,“登高必自”?可选者甚蕃,必自强、必自励、必自信,必自省、必自警,静心细想——又何止于此哪?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