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代石门汤泉的开发
元末天下大乱,石门汤泉便又荒废。明代修养生息,民力渐复,温泉重修又成为时务。
牛志记载:明天顺三年(1459年),重修后泉被水冲,改为四。曰女塘,水特热,房三间,专为妇女沐浴之用。曰官塘,房两间,水次之。曰五花塘,房两间,塘小水深,较热,专为洗病用。曰澡塘,房三间,水温和。
明代石门汤泉基本沿袭了宋时格局而有变动。
较唐宋时,石门湯泉的影响有所扩大。官场上下,陕省内外,皆有所闻。来蓝者即趋之,或专门以往。有诗纪之。
外来者诗以李本固《汤泉》诗为代表。
绣岭温汤远,遗迹尚未磨。
从来访古意,只是宴游多。
何以此灵泉,真能起病疴。
独怜隔大道,车马女经过。
李本固 ,字叔茂,明汝宁(今汝南县)人。神宗万历八年(1580)进士。初任知县,甚有政声,擢升御史,历任湖广、云南、陕西巡按御史。后致仕归里,披阅载籍,欲有所论著。万历三十六年(1608),应汝宁府知府黄似华之请,主纂《汝南志》,为现存最早的汝宁府志。志余史料又编为《汝南遗事》。另著有《碧云馆集》等书。郡人称其为“李少司空”。卒后谥赠工部右侍郎。
从诗句看,此诗必为万历二十年,李本固巡按陕西时,在蓝田石门汤泉洗浴后所作,收录在雍正《蓝田县志》"艺文志"中,此时还能看到宋代汤泉的遗址。
陕籍官员趋石门温采者为乔因阜,有《石门阻雨》之作。
石門秋色晚,寒雨日纷纷。
澗壑云常满,林峦昼不分。
天风摧木叶,摇落岂堪闻。
幸有青壶酌,相有一论文。
乔因阜(1536年5月22日-?),字思棉,陕西西安府耀州(今铜川市耀州区)人,为军籍。隆庆二年进士,授开封府许州知州。官职历北关户部分司、南京通政使、浙江督学道,有文集《远志堂集》。
从诗中颌联看,此石门非石门村,乃石门山。虽未有温泉字眼,但从尾联看,必是乔携友去温泉后,遇雨而作。
在石门汤所有诗作中,以永寿王《石门汤泉》诗作最为精到。
相连绣岭接中秦,远近峰峦翠色淳。
秦岭久寒三尺雪,汤泉常暖四时春。
堪埋褒姒山家火,未洗渔阳战马尘。
我过石门因去疾,盘铭常放日惟新。
本诗层层递进,步步登高。拟景、抒情、说理兼顾,用典极妙。
首联描景,指石门山绵绣,绵延不断,为关中屏障。淳者,浓厚也,指山色浓绿。颌联以山水相对。三尺寒,实则由祖咏"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诗句引申而来。四时春,指泉水四时常暖。颈联谓汤峪自古有名,温度高(火),好比当年骊山周幽王取悦褒姒而用来戏弄诸侯的烽火一样火热,但却不似骊汤水那样,使玄宗泡在温柔乡里,不理朝政,最后安史乱起,渔阳尘来。此联借物说事,一语双关。尾联接着用典,进行总结。商汤之《盘铭》有一句话,叫: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本诗引用此语,一语双关,说汤中沐浴,可以祛病去疾,身健心康,日日常新。
本诗作者,为明代永寿王。永寿国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永寿县,为郡国。其首位郡王为朱尚灴(音hóng或hōng),生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为朱元璋二子秦愍王朱樉的第五子,永乐年间得封郡王,一直存续到明末。
那么写诗的是哪位永寿王呢?以上诗作,皆未出现在隆庆《蓝田县志》中,而录于雍正志中,则必然出现在隆庆五年以后,此间在位的是朱敬镛,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袭封永寿王。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去世,谥昭宪。谥号“宪”有多种含义,包括博闻多能、赏善罚恶、行善可记、圣能法天等。谥号“昭”是一种褒义的谥号,表示容仪恭美、圣闻周达、威仪恭明等。从上首诗来看,朱敬镛的确配得上这个谥号。
上至王爷,下至官员,皆至石门汤洗浴,说明汤峪温泉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石门汤泉,明代已是蓝田八景之一。其他七景是辋川烟雨、灞水环清、鹿原秋霁、玉峰并秀、秦岭云横、蓝桥仙窟、绣岭春芳。
在隆庆志中,出现《辋川烟雨》(任文献)、《灞水环清》(任文献)、《鹿原秋霁》(荣察)、《玉峰并秀》(刘玑)四首署名诗,石门汤泉等四景无诗,但都出现在隆庆《蓝田县志》的县图中。
四首诗的作者里,任文献(生卒年不详),字国华,明山东郯城(今临沂市郯城县)人。弘治六年(1493)进士,弘治十八年(1505)知蓝田事,累官至监察御史。曾在蓝田任上先后与荣华、荣察修纂蓝田历史上第一部县志,但惜未成书。
荣察 (生卒年不详),号辋川,明陕西蓝田人。正德十二年(1517)进士,官至贵州参政。
刘玑(1457—1532 ),咸宁县人,字用齐,号近山。成化十七年进士。授曲沃知县,擢戶部主事,历九江、衡州知府。丁母忧归,主讲正学书院。正德时,刘瑾以同乡召为太仆寺少卿。三年,迁戶部尚书。瑾败,自劾归,家居二十余年卒。有《正蒙会稿》。
从以上几人情况看,蓝田八景大致出现在弘治到隆庆年间。
需要指出的是,隆庆志中,荣察有《三皇故里》一首诗并出现在县图中。《玉峰并秀》虽有诗却没有列于县图中。说明这时八景正在形成之中,没有定论。但石门汤泉名列图中,说明石门汤已相当有名。
从以上咏石门汤泉的诸诗看,无不强调温泉去疾健体,有益于民的功能,这是石门泉立身之本,也是今天汤峪川发展旅游的特色所在,绝不可轻而忽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