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散记
曹解路
董瑞荣、我与杜登攀三人因一经济纠纷到杭州去出差查案。正是初春三月二十六,下午十三时二十五分到萧山机场。公务在身,不敢懈怠,直接到绍兴柯桥去寻当事人,与之谈了案件有关情况,才有时间放松一下。
这是我三人第几次外出,我记不清了。上次是共同到成都、绵阳去的。
介绍一下我的同事。
董瑞荣,政法学院哲学系毕业,小我十多岁。我对他既羡慕又嫉妒。因为他聪明能干,而我连高中都没上过,落了个“老三届”。杜登攀,二十八岁的精干小伙,军人出身,精力充沛,当时任书记员。过去我对董认识不足,因为我到法院后他才分配到法院。后因他非法律专业,与我共同到法律业大学习。几年学习,我才知聪明的人就是聪明。我们在一起学习的八个人,本来就底子都差,所以就死记硬背法律条文。而董只略看一遍,就潇洒逛去了。但每逢考试,我等做假偷着看书,仅仅考个及格而已。而这厮却每每很快完卷,每次分数名列前茅,你不服不行。为了考证他,同学老臧专门抄了一张冷门知识文字,让他看一遍,然后让他复述,他竟然一字不差复述了出来。过目不忘呀!我们惊呆了。这不就是当代张松吗?把聪明的曹孟德都耍了。真是牛皮不是吹的,火车不是推的。
说到题外了,言归正传吧。
到了绍兴,离鲁镇不远,董说:“鲁迅先生的故乡一定要去,他是敢于挑战恶势力的文化人!”于是我们就去鲁镇了。我总想看到乌蓬船和土谷祠或阿Q的毡帽,然而终未见到。
鲁镇整个街道都是过去的风貌,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门票六十五元,进去后,人们屏息静气,认真地看周氏三兄弟的旧宅,看他们的书藉,看他们的房屋甚至当铺。家很大,各种房子。串联时我去过韶山,而毛主席故居不及鲁迅故居四分之一,先生家旧时是一个很富有的家庭。南院有百草园,先生儿时的乐地。东边的墙面上,写有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群男女在轻声地念着,念着竟几人低声抽泣。我是个眼软人,见别人哭自己也流泪了。“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我也默诵了起来。
先生妻子名叫朱安,这个由于自己无知,过去从来没听说过。鲁迅从未与其同居,随鲁迅定居北平,独身至1945年逝世。鲁迅曾说:“你名朱安,家有一女,即是安。”她不识字,小脚,后无奈托小弟给鲁迅写信。
先生树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望纳妾。
妻朱安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
先生未复,且动怒,说朱不可理喻,无可救药。我为此对先生感到不快,对朱安感到不平。在故居里只有朱安的像,说明周家只认可朱安,心中稍有欣慰。在院中我与十二岁留着辫子的鲁迅塑像拍了照。出屋后在咸亨酒店逗留片时就离开了。
夜里三人在西湖畔转了一阵,领略了江南的夜景。
城外的灵隐寺,也转了一圈。
边走边看,我想,江南的才子真多。如兰亭的王羲之,沈园的陆游,唐婉,秋瑾,章炳麟,胡岩秋,周恩来……
又去龙井洗了脸,不善于周旋的北方人,被南方的西施连哄带蒙上当不少。
走时,给案件当事人发了开庭传票,虔诚地拜了岳飞,去丝绸厂买了几件真丝衣服。第二早于二时四十分乘机回陕西了。
以上是我们三人二00六年南国散记。
二0二四年四月二十九日
作者简介:曹解路,1950年10月生,礼泉县药王洞王店寨子村人。2010年从礼泉县人民法院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