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岭行记
作者:陈希文
甲辰龙年的国庆长假,天气晴好,人们纷纷出行,国内众多的风景名胜区,人头攒动,熙熙攘攘,摩肩接踵,比往年更甚。自驾游的车辆如潮水般铺天盖地而来,塞满了高速公路和阔街闹巿,车堵常常使游人不能如期到达预定目标而焦燥不安。
十月四日夜间,次子元盛完成了节日带班匆忙回到家中看望我们,言说他平常工作忙,很少陪伴家人,更无时间带我们外出游玩。借假日还有几天,他欲陪我们外出游览,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我说这几天正值假日旅游高峰,人多车堵,在外有诸多不便,还是在家团聚,安宁过节,也让孩子好好休息。元盛以为他平日忙与我们聚少离多,不想错过这次机会,最后商定还是邀请我们到他工作多年的引汉济渭工程现场参观,看看宏阔的南水北调水利工程,沿途还可欣賞秦岭的大美风景。这个决定,我和老伴欣然应允。元盛大学夲科、研究生毕业后,多年从事水利事业,又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年富力强,工作富有成效,前些年已担负重要职务。事业干得风生水起,有口皆碑。他是个工作狂,很热爱自已的事业。我们为其父母,首次现场参观,是对他工作成果的鉴賞,亦是对其工作最好的支持。因此说,这次外出意义不同寻常。事情一经敲定,我们邀亲家公一起同行。次日一早,元盛驾车我们一行四人就出发了。
巍巍大秦岭
去引汉济渭水利工程现场,秦岭是必经之地。
秦岭,我们当地人称其为南山。记忆小时候,我站在家乡梁山的山坡上望秦岭,虽远隔百余里,晴天时,蓝天如洗,秦岭山峰轮廓清晰可见。人们就说是晴好天气。当雲务蒙蒙,空气混浊,看不见秦岭时,人们以为阴雨天就会到来。秦岭成了人们的气象观测点。又听大人们说,秦岭是遮风挡雨的神山,还是蕴藏丰富的宝山。
学校毕业在襄渝铁路工作后,回家探亲坐火车往往夜间翻越秦岭,也未看清秦岭大致的样子。记得因公差首次去陕南,那时穿越秦岭的遂道还未开通。我坐汽车从沣峪口入秦岭,沿盘山公路缓缓而上,大半天才到了峰顶,看到了竖在峰顶的界碑。界碑北面写着“黄河水系”,南面写着“长江水系”的标记。这才知此地是黄河、长江的分水岭,也是岭南岭北气候的分界线。那时越过秦岭直观的感觉,秦岭是个群山聚集的厐然大物,群峰耸立,山脉相连,横亘陕南,无边无际。翻越秦岭真不容易。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由襄渝铁路调回地方工作。一次,省纪委在安康召开全省纪委书记会议,时隔二十多年的我首次旧地重游,心中甚是高兴。那时,西康铁路还未贯通,西康高速公路已在通行,我坐车穿越秦岭最长的终南山隧道(隧道长18公里),经榨水等地,3个多小时即到安康。昔日在安康铁路探家时,需乘十七个小时的火车,当今仅需三个多小时即到。可见,凿通秦岭隧道,便捷了交通,变化真大呀!
今年国庆节去秦岭南麓看调水工程,也是我退休十年后首次穿越秦岭之旅。元盛介绍说,今非昔比了,穿越秦岭的主要国道公路有四条,高速公路有五条。今天经过鄠邑区的涝峪口入秦岭的高速公路叫西汉高速,它是京昆高速在陕西的一段,连接户县到勉县,长258公里。共有隧道151座,桥梁723座。采用双向4车道高速标准建设。这条高速通过秦岭主山脉,地形复杂,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极大。秦岭隧道群桥隧相连,占全长的70%左右。数秦岭1号、2号、3号隧道最长,约5至6公里。我们坐车穿过秦岭隧道群时感受真切,每座隧道都编有号码标记,灯光通亮,优质建材装饰一新,道路宽畅平面如镜,各种安全行车提示标志时有闪烁,道内通风、排水设施齐全,畅通无阻。夜间在隧道中行进如同白昼,视线清晰,安全顺畅。看到眼前高速公路的高规格建设,壮美如画,色彩斑斓,我很感慨,对筑路建设者们智慧的结晶、成功的创造肃然起敬。不禁使我想起了诗仙李白当年在《蜀道难》中以山川之险言蜀道之难,发出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悲观苍凉的哀叹。而今天新时代的建设者,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战胜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这投资数百亿的西汉高速是当年建宝成线难以比肩的。也充分展示着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社会的巨大进步。今天的秦岭再不是阻断南北的天然屏障,却成了畅通南北的交通枢纽。如果李白在世,看到今日之变化,哀叹也会变为惊喜的。
此次穿越秦岭,让我对巍巍大秦岭的神奇魅力和丰富内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秦岭不仅是群峰叠翠的大山脉,更享有“中华龙脊″的美誉。秦岭横卧在陕西境内的这一段称谓狭义的秦岭,东西长约五百公里,南北宽二百公里。山域面积40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0米以上。主峰太白山高3771米,山势险峻,山顶积雪常年不化,风光旖旎,是游客们向往的主要景观。秦岭作为中国地理南北界山,地势巍峨壮观,山势挺拔,山脊相连,象一条巨龙横亘东西,人们称其为“中华龙脊”。地理上的独特性和重要性,成为龙的祥瑞、威严和力量的象征,使得这一称谓深入人心。秦岭对南北方气侯产生重要影响。冬天阻挡寒潮进入南方,夏天阻挡湿润海风流入北方。因而岭南湿润多雨,岭北略显干旱少雨。
秦岭又被誉为中国的“中央水塔”。不仅是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确切地讲更是秦岭北麓渭河与南麓汉江水系的分界,也是众多河流的发源地,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山涧清澈溪流常年不断,湿润多雨。山体多属岩石组成,但生长其上茂密的森林植被四季葱葱。我们行车过往,满目青山,草木浓郁,花香四溢,空气清新,犹如进入了人间仙境。秦岭独有的生态屏障,保护着许多珍惜的动植物资源,还蕴藏着富足的矿产資源。真是广袤的绿水青山,就是待开发的无垠的金山银山。
秦岭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也是多种文化交融的交汇点,见证了历史沧桑。其地理特征和历史地位,使其成为中华文明的脊梁,也受到了中华民族对这片土地的敬仰和珍视。
引汉济渭:润泽三秦
车子在西汉高速公路上快速行驶着。元盛一边驾车,一边给我们介绍着引汉济渭工程的总体情况。他侃侃而谈,如数家珍。
引汉济渭工程,是由调水工程和输水工程组成。就是从长江支流的汉江引水,穿过近百里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最终补给黄河支流的渭河,实现了长江和黄河在关中大地“握手”。工程从陕南的洋县、佛坪县的汉江流域,调水至关中的渭河流域,解决了西安、咸阳、渭南、杨凌四个重点城市及周边11个县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受益1411万人。这项工程经十多年建设,终于打通了98公里的输水隧洞,于2023年7月16日,已正式向西安通水。2024年6月,向西安主城区日供水突破100万吨。引汉济渭调水枢纽黄金峡水电站和三河口水电站,水力发电累计突破1亿多度。随着工程二期三期的推进,不久咸阳、渭南和杨凌等地将会用上汉江的水。解决了关中大地特别是西安市水源短缺的问题。
引汉济渭人们称为“逆天工程”,名副其实。因为从地势较低的汉江提高水位100多米至黄金峡水库,经过秦岭输水洞流入黑河,实现向关中供水。这一过程就是实现了让水倒流,惠泽三秦。这是过去人们从不敢想象的事情。输水隧洞施工中,超长的施工距离、频繁发生的強岩爆、突涌水等自然灾害,这些问题的叠加,致使施工难度世界罕见。为了应对挑战,广大施工人員发扬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往往抗着40多度的高温和90%的湿度,流血流汗,实干苦干,并应用了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历时15年,投资数亿元,建成了98公里的输水洞工程。当然,公路交通隧道也会遇到地质问题,但通常不会达到引汉济渭埋深2000多米、技术要求高、综合施工难度极大等复杂程度。元盛的介绍,让我们对引汉济渭的总体情况有了进一步的认知。
车子驶出了桥隧相接的秦岭隧道群,进入了秦岭南麓的宁陕、佛坪地区,虽也在山路中迂回盘旋,但明显地看到比陡峭的秦岭山地低缓了许多。途经2个多小时,我们来到了佛平境内的岭南基地。这是元盛多年工作的地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宏阔典雅的办公大楼。楼宇造型别致,美观大气,体现着仿古建筑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因过75周年国庆,楼门正面贴着一幅鲜红的对联格外让人注目。上联是:筑梦山河景业长春心向党。下联是:建功汉渭韶华不负志弥坚。这幅对联彰显着引汉济渭水利人改造山河、建功立业的宏远志向和英勇豪放之气。读后给人以励志、奋进之力。办公大楼后面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住宿高楼和生活区。基地院落虽不大,但草木茂盛,整洁一新,装扮上节日的盛装。在这深山峡谷环绕中,这里多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猎猎,因为它是岭南引汉济渭的指挥中心和神经中枢。
我们来的第二站就是三河口水利枢纽。这是调水工程的调蓄中枢。元盛手指拱水大坝说,这个大坝位于佛坪县宁陕县交界的子午河峡谷段,在椒溪河、蒲河、汶水河的交汇处,故名三河口。拦河大垻为碾压混凝土拱型坝,坝高141.5米,水库蓄水位643米,库容7.1亿立方米。实现通水后,每年可向关中调水5亿立方米,加上黄金峡水库调水10亿立方,总调水量可实现15亿立方米,成为关中调水的丰厚水源。
元盛接着说,他刚来三河口时大坝正在碾压地基,他和水利人一起参与了相关设计、测量、施工、监管、运营,既当技术员,又当管理者。一直奋战到今日,一刻也未松懈过。是的,元盛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先在中国国电集团工作,后又调入引汉济渭多年。他是水利系统的高工、博士。他一生热爱水电事业,是个工作狂。不论在陇南国电集团,还是在陕南的引汉济渭,工作始终是他人生的重中之重。当我们站在三河口水利大坝上时,面对峡谷深处耸立起140多米高的大坝,坝面上高高竖立的三座控制闸门的钢索塔吊,眺望偌大看不到边的深蓝色水库,我的心底被震撼着,感动着。这山峦峡谷深处,建造着这样宏伟的水利枢纽,是多么的不易呀!不知水利建设者们战胜了多少艰难险阻,付出了多少辛勤的血汗,才有了如此的辉煌。水利建设者们的英雄业绩让人肃然起敬。
下午四点,元盛领我们来到三河口水电机房。我们站在机房上层,看到下面四组大型水轮发电机正在嗡嗡运转。机房监管运行的技术人员说,四台机组装机功率2.4万千瓦,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1.325亿度。机房昼夜不能离人,从控制台上可全面监测各种数据,随即处理故障,确保糸统正常安全运转。另外,还有比三河口更大规模的水电站建在黄金峡水利枢纽,发电已并入公网。技术人員严阵以待,坚守岗位的敬业精神让人尊敬。我想引汉济谓夲是蓄水调水工程,科学地利用水势資源发电,既解决了调水输水的用电,又造福了社会,这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也是水利人的聪明智慧和辛劳创造。
参观了水电机房,天色已晚,元盛原安排的去黄金峡水利枢纽现场也未去成。返回时,我们看到佛坪山村小镇已花灯初上,引汉济渭岭南基地及延路的服务设施已灯光闪烁。水利人建设一处工程,就打造一片新的天地,为山区人民带来了快速发展的希冀。
返回途中,在宁陕境内,我们遇到了让人最不愿看到的堵車。前边十几公里的堵車,一堵就是两个多小时。车子停在桥梁上,前后都是隧道,动不了,信息不通,不知何时开通,只能干等。元盛说,西汉高速平常也会堵车,节假日更甚。有一次返回西安途中,他被堵了6个多小时,到家时已是后半夜。幸好现有西安通往佛坪的高铁,为他们往返秦岭提供了便捷。孩子多年在陕南山区工作,不知受了多少苦,可他从来没有向我们提及,他怕我们担心受惊。这是多么优秀的品质呀!他大学一毕业,就扎根山区干水利,从技术員、水利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一路走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也赢得了组织对他的信任,现在的岗位愈发的重要,担负着更重的担子。他常对我说过,他一生目标既定,就会勇往直前。不论从事何种岗位,任何种职务,总想着要把事情干好。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崇高理念和担当精神。多年来的人生经历证明,元盛做到了,而且很优秀。我和老伴为有这样的孩子而骄傲和自豪!
国庆假日,游人们大都聚集风景名胜之地观光游览。而孩子带着父母去参观引汉济渭大型水利工程,这是水利人在大地上优秀的杰作,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在我眼里,这就是最美的风景。
2024年国庆假日落笔
作者简介:
陈希文,陕西乾县人。大学本科,高级政工师,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員,咸阳市职工作家协会顾问。一生务过农,当过铁路工人,从事党政工作四十三年。曾先后任过乾县团县委书记,乡镇长,党委书记,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县委宣传部长。后又调任永寿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等职。多年的职场生涯养成了酷爱学习,勤于思老,务实敬业,笔耕不辍的好习惯。曾出版文论专集《情怀》和纪实文学《驿路心雨》。《品茗幽香》《人到中年》《青出于蓝》是作者花甲年后的散文诗歌专集,真实地记录了退休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人生感悟,弘扬了主旋律,充满了正能量,对后代人的学习、成长、进歩、做人有一定的励志作用。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