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德荣“破圈”记
——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人物素描之四
文/杨庆华
(一)
十一期间,读到一本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破圈:职工岗位出彩指南》的书。书的作者是湖北省总工会原副主席、巡视员向德荣。多年以来,向德荣深入研究工会工作、职工道德、党员修养、劳模精神等,经由中国工人出版社、湖北教育出版社、长江儿童出版社出版著作12部,成绩斐然。我对“指南”一书,虽是初读,认识肤浅,但愿意推荐给大家阅读。

《破圈:职工岗位出彩指南》是一本讲述岗位人生智慧,激荡读者心灵的好书。本书立足“人不破不立,圈不破无以行远路”的理论,以破是否定,立是肯定,否定中包含肯定的哲学原理为基础,研究立德铸魂、技术精湛,超越自我、争创一流,匠心独具、守正创新,人际和谐、团队合作等内在逻辑,分析了改变思维、创新思维,萌生探索力、释放创造力的路径,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理念和广泛接受的共同价值,对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创新,职工增强岗位责任意识、促进个人发展,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如同自然界的我爱每一片绿叶,正因为世上没有一片相同的一模一样的树叶。人世间也一样,由于人生际遇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学习经历不同,但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每一个人都值得社会尊重,每一个人也都有出彩的机会,从这一点说开去,“破圈”,集实用性和可读性于一体,解决了不愿、不敢、不会、不懂的问题。“破圈”而出彩,就像一剂更新知识的润滑剂,一个启迪心灵的指南针。
而《破圈:职工岗位出彩指南》一书,其内涵正是通过“破圈”来深耕自己,建立新的自我认知,实现人生的价值,为企业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书中阐述了职工岗位“破圈”出彩的理念、途径和方法,穿插了众多的劳模、工匠的典型事例以及小故事,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操作性。企业职工品读本书之后,能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从而受到教益和启迪。
该书具有扎实的学术依据,说理与凡例结合,说理由表及里,循循善诱,举例典型引路,生动贴切,并互为照应,互为引证。要言不烦的行文风格和充满现场感的讲述,使其新益求新。而别具一格的专栏结构,不同寻常的排版方式,则使人耳目一新。
(二)
说到“破圈”,向德荣有他一套自圆其说的解释。“破圈”一词在演化中逐渐从社会学用语转化为新媒体术语,在传播中具有正向的感情色彩,代表敢于突破圈层、更新生活方式,“破圈”是一种创新的表述形式,是跳出原有圈子,尝试新的事物。
都说初心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格局,我们试着把他诞生、成长时的微观生态,放入历史的景深,描绘他投给当下的背影,回望斑驳却又亲切的光影记忆,能找到半个世纪前他“破圈”的起点。
向德荣出生在湖北省沔阳县(现为仙桃市),仙桃北依汉水,南靠长江,地处江汉平原荆州腹地。河湖密布,港汊纵横,沃野百里,人杰地灵。历史上,由于人多地少、十年九淹的原因,人们纷纷远渡重洋谋生,使之成了湖北著名的第二侨乡。惟楚有材,出自黄冈、荆州,仙桃文昌教盛,开内地风气之先,湖北省地方戏曲沔阳花鼓戏蜚声中外,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衍生出中国民间艺术史上颇负盛名的湖北道情,湖北渔鼓,三棒鼓等民间说唱。
语云: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风情,造就一方人。仙桃人开放开明,尚德尚进的精神,养育了向德荣眼界开阔、精明灵活,以德为先、昂扬向上的情怀、气度与从容。
(三)
用锄挖地,用笔破圈,笔之魂,在于跳“农”门。
向德荣在部队当兵时,白天持枪、晚上持笔,坚持不懈,笔耕不辍。在随部队参加援越抗美战争1年8个月的时间里写了3万字的日记。在参加修建襄渝铁路3年时间里,在《铁道兵》报、《安康日报》上发表40多篇文章。 在回乡务农的半年时间里,白天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坚持写稿,撰写的稿件常常被县广播站采用,有的发表在《湖北日报》上。
为了跳出“农门”,就必须努力学习,面壁经年,寒窗苦读。其实人生就是在摆渡,在现实的世界里,有的人因缺乏耐力而退缩,也有人因缺乏受挫力而止步。
而他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不断追求,顽强拼搏……
(四)
用心破圈,心之魂,在于思。所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在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上学时,向德荣是一个爱读书、爱思考的人,他花了几个月的心血,写出了《怎样认识导数和微分——学习马克思数学手稿的体会》的论文,8000多字,同时发表在校刊和学报上,为之引起不小的轰动,为此,《人民日报》记者专访过他,院党委书记也夸他有思想。
从事工会工作30年间,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等众多有影响力的报纸上发表过360多篇文章,包括论文、小评论和调查报告,有些调查报告和论文被全国总工会主办的《中国工运》《工运研究》采用。他撰写的调查报告,多次被全国总工会和湖北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评为优秀论文或优秀调查报告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向德荣还结合工作编写了《企业民主管理规范》《企业民主管理通论》,分别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和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他就是这样,缓缓地锲而不舍地开垦他的乐土,细磨细琢地下功夫。他的机智,在于人们忽略的地方,加倍地描述,用心地耕耘,使人在平常中身历其境,也会有惊异之感。
(五)
用针挖井,针之魂,在于情。持有敬业、乐群、忠信、敦善之心,岂能不成功?
他戏言用一根针挖井,做事艰难,但还是要做。

退休10多年,围绕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先后出版12部著作,为广大读者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精神食粮。 12部著作分别是:由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职工道德四字经》《工会工作四字经》《劳模精神职工读本》《识己:人生所贵在知己》《识德:德不孤兮必有邻》《识势:此日中流自在行》《识苦:看似寻常最奇崛》,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党员干部道德修养四字经》《公民道德三字经》《父母三字经》(与华伟芬合著),由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向德荣寓言》,等等。
时任湖北省委副书记张昌尔对《职工道德四字经》《工会工作四字经》书稿批示:“德荣同志的二部大作,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是工会工作实践的总结和思考,精神可嘉,建议修改完善后,印发各级工会参阅。”湖北日报以《退休干部向德荣,道德四部曲 献礼十八大》作了报道,引起强烈反响,随之湖北卫视、湖北之声也做了相应的报道。新华社专电《湖北一公务员“退而不休”写“五经”》。出版了“五经”之后,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了《劳模精神职工读本》,中华全国总工会推荐《劳模精神职工读本》,并与《职工道德四字经》列入全国工会职工电子书屋的书目。《劳模精神职工读本》列为2017 年全国工会职工书屋主题读书活动推荐的30种读物之一。
他纵论四方,横游八极,华彩文章自胸中喷涌而出;经纬纵横,包罗万象,给读者一个丰富而又完整的印象。
(六)
立足破圈,足之劲,在执着、在坚韧,在修养。
创作中,向德荣一含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易放过。无论锱铢之别,淄渑之辨,总要悟出而后已。
加入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3年来,向德荣先后推出的“赋”和“记”,有襄渝铁路赋、成昆铁路赋、青藏铁路赋、南疆铁路赋、铁道兵援越抗美赋、援越抗美博物馆赋;中国后勤部队第一支队英雄记、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二师记,铁道纵队记。等等,共有22赋6记。他的“赋”“记”,以记述为主,兼而议论、抒情,经过古代散文的千年流变,自创出一种写法上亦文亦白的赋、记,叙事、写景、状物,抒发铁兵情怀抱负,展示铁兵博大胸怀,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读之上口,嚼之有味。以其深度和广度吸人眼球,那翔实的文字,那枯燥的数字,带你进入铁道兵的战场,仰望那给历史留下的座座丰碑。以文白交织的流畅文字,让人心中陡增律动感、新鲜感,也彰显出其深厚的文字功底。更加让人称道的,是其勤奋、严谨,笔耕不辍的精神,为铁道兵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曾留意过,其文在新华网上登载,几乎篇篇阅读量都在百万以上,甚至有几篇超过200万;在都市头条登载或转载,阅读量也都10万~20万之间。文以载道,有人喜欢、有人点赞、有人转发,既有效果也有前景。面对如此卷帙浩繁的大作,感叹如无“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功夫,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七)
向德荣思想缜密,语言庄重,文章简洁,雅俗一元化。他的笔端泌出热情与冷峻、敬仰与体谅、喜悦与哀伤的脉脉细流,趟过来时的路。
向德荣表示:铁道兵生涯带给我的精神慰藉,是贯穿生命始终的。因此,讴歌伟大铁道兵此生不渝。
如果把向德荣文中的“破圈”元素抽去,那么,剩下的也不过是一些平淡无奇的成分。可人生真正能达到这种超凡脱俗的淡然、泰然无求的豁达,非为衣食,也非不为衣食,只是浑然的一种趣味。
温暖而谦逊,执着而淡泊。岁月更迭,时光流转,多少年以后,这里不仅有他留下的铁道兵历史信息,还有他铁道兵守护者的生命体温。
道是寻常,却有万千心事涌上来。
流年未肯赴东流……
2024.10.10.于武汉

作者杨庆华,1954年10月生,湖北武汉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72年12月入伍,铁八师三十九团战士、文书, 1976年3月退伍, 先后在华中科技大学、中共武汉市委、武汉市社会主义学院工作,2014年11月退休。
槛外人 2024-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