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人
杨琼芳
四十年前
我踏入了祖国辽阔版图上
六分之一的神秘领域——西域新疆
这里天空湛蓝,白云飘逸
大地则以黄沙为裳,戈壁连绵
展现出一幅浩瀚无垠的景象
十九岁的我,满怀憧憬
首次踏入了兵团的大门
在那里,我聆听了
老一辈军垦人的故事
他们挺进塔里木
百万雄师共赴“屯垦”伟业
从军人到军垦战士
放下曾紧握的钢枪
用勤劳的双手
以坎土墁为伴
他们化身为征服荒原的勇士
那份军人特有的钢铁意志
浓缩成兵团精神的军恳魂
诉说着八千湘女下天山的壮举
她们以青春和美丽为代价
成为了荒原上的第一代母亲
我不知道怎样去
解读那份深沉的爱
岁月已悄然在她们的脸上
刻下了沧桑的痕迹
有的已作古荒原
但她们所谱写的历史篇章
页页都彰显着辉煌与传奇
新疆建设兵团的历史长河中
还回荡着十万沪青的滚烫宣誓
他们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到祖国最艰苦的地方去
将青春和热血洒在了大漠边防
每一片绿洲
诉说着他们戊边的故事
每一片荒漠
传播着他们知识与文明的火种
八十年代,我盲流到新疆兵团
一排排兵营式的土块房错落有致
一块块条田整齐划一
还有那林带与排碱沟交织
成了绿色屏障
无不彰显着军垦人的智慧
一个条田三五百亩
职工们按时上班,井然有序
让我这个初来乍到者感到新奇
我刚从天府之国来
刚从巴山蜀水来到兵团
我也曾经历过打工的艰辛
在工地上搬砖挥汗如雨
我住在了兵营式的土块房里
选择了成为第二代兵团人
加入屯垦戍边的伟大行列
用实际行动诠释着
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忠诚
我身为兵团的一员
经历了兵团职工住房的变迁
刚开始住在兵营式的土块房里
后来住连队分配的红砖房
在住房制度改革时
农工第一次有了住房产权证
再后来又兴
前有院,后有圈,中间又套大宫殿
又住上了两地合一的住房
房子后面有两亩地
还有牲畜养殖区
尔后团场加强小城镇建设
辗转至巍峨高楼之中
见证了一片亘古荒原
蜕变为丰饶的产棉大区
如今生产条件越来越好
精准播种 一窝一粒
机采棉代替了人工拾棉
跪、趴地下定苗
女工望而怯步的扛拾花袋
一去不复返了
军垦人啊
宛如矗立于塔里木河畔的胡杨
三千年不死 死了三千年不倒 倒了三千年不腐
正如军垦人无私地奉献
献了青春献终身
献了终身献子孙
那是对生存限难
极限挑战的坚韧回应
是岁月无法磨灭的勇者之姿
即便是塔克拉玛干的黄沙
也无法撼动你们的意志
那是对军垦人家国情怀的诠释
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每一棵胡杨
仿佛是军垦战士不屈精神的缩影
它们孤独而坚韧,独立成林
个体虽微小
却在历史洪流中铸就辉煌的壮举
在这里,每个人的一生都值得回忆
在这里,每个人都有自豪的底气
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自己故事中的英雄
他们的故事汇聚成河
流淌在塔里木河的每一滴水中
流向远方,生生不息
塔里木河
见证了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更承载着军垦魂的深远传承
河水悠悠,流淌不息
正如兵团精神永远在
兵团人的血脉中激荡、传承
光影交错间
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铺展
塔河两岸春花烂漫,生机勃勃
那是对军垦人最好的慰藉
那是深情寄托军垦人的希望
如今,一座新城阿拉尔
在昔日荒原上拔地而起
不仅是物质文明的丰碑
更是兵团精神在新时代的延续
作者简介:杨琼芳 曾在兵团工作三十余年,发表诗歌20余首,在各类报刊发表作品200余篇,著有中篇小说《那个时代的岁月时代》,以虔诚耕耘文字,安放自己的灵魂家园。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