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好吃懒做”
文/庄木
好吃懒做——一听这就是个贬义词,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
单就“好吃”而言,这倒不是贬义词,更接近中义词。尽管中国人讲究勤俭持家,但在不浪费的前提下,享受享受也是人之常情。一个人活着的重要追求就是过上好日子,满足一下味蕾算不了什么,关键是要吃得起。有的人为了这样的目标,起早贪黑、汗流浃背,或在工地打工,或在商场打拼,只要是合法所得,只要自己和家人高兴,吃得再好也没人指责。
“懒做”就是个十足的贬义词!一个人有能力干活却不舍得出力气,也不舍得动脑筋,只能过苦日子了。这种人挣不上钱,日子过得再苦也不值得同情。一个有‘懒做“毛病的男子,除非上辈子给留了不少财产,不然连老婆都讨不上,即便讨上了,也不会把日子过好,老婆、孩子都跟着受罪。如果一个女人有“懒做”这种毛病,嫁人是不成问题的,即使男人再能干,这个家早晚也会被她给糟完。
一个人只有“懒做”还算不了什么,如果跟“好吃”结合在一起,那就成了“好吃懒做”,只能坐吃山空!
对于务农为生的人,一定不能有“好吃懒做”这种毛病,因为没有固定收入和完善的社会保障,不去想方设法挣钱就得勒紧腰带过日子,把“勤俭”做到极致。在大家都穷的时代,这种人说不定还能捞个“勤俭模范”的光荣称号,但在如此开放的时代,挣钱的路子很多,再过紧日子就不被人同情了,除非遇上了大病和意外事故。
有“懒做”毛病的人,往往同时还容易染上其他毛病。有的人为了得到好吃的,东借了东家借西家,甚至借了不还,成了老赖;有的人则成了三只手,见到喜欢的东西就顺手牵走;有的人则走上坑蒙拐骗的犯罪道路,最后只能进局子里接受改造。
“好吃懒做”具有波及效应!一个家庭患上这种毛病,轻则殃及家人,重则殃及乡亲。有这种毛病的家庭往往人缘不好,人们唯恐避之不急,生怕被其揩油。有这种毛病的家庭,孩子们是抬不起头的,这跟世态炎凉无关,怪只怪家长不争气。
有“好吃懒做”毛病的人特别爱虚荣,出门还要换上件体面衣服。这种人越是讲体面越让人瞧不起,当面或许会讲几句恭维话,脸一背过去就会骂一句:“穷讲究,败家子!”
好吃的人也被称为“吃货”,这在过去可是骂人的话,在当下则是一句好话,并由“吃货”结成“吃货团”,从东北吃到华北、西北,从江北吃到江南,再从国内吃到国外。人家之所以好吃,是因为包里有钱,而钱又是人家靠辛勤劳动挣来的,天天吃山珍海味、满汉全席,别人也无权干涉,更何况拉动消费还是国策呢!
“好吃”可以鼓励,“懒做”则应该摒弃!其实,改掉“懒做”的毛病并非易事,因为懒惰是人的本能,谁都想不劳而获,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天上也不会掉馅饼的。认识到这一点,从今天做起并不算晚,只要勤快,总能改变命运的。有了一定积累,偶尔吃几顿好吃的无可厚非,要想天天有好吃的,那就得撸起袖子继续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