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这边独好
丁德涵
波涌千层,喜见蛟龙得水,云飞万里,惊看雕鹗横秋。登高望远,古木苍笼,稻菽金黄,一派大地的丰收。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农历九月、天气渐凉、霜雪将至、所以也叫授衣月。授衣之称源于《诗经(七月)》,诗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句。授衣九月中,又有九九重阳登高节。这是一年中最后一次户外游玩活动,当然也是内容丰富、规模较大的一次。农历九月初九,俗称重九,因两九相重; 九为阳数,故称重阳。重阳登高之俗起源很早,始于西汉年间。刘歆《西京杂记》云:“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刘歆将重九和重三相对,并指出了登高驱邪免祸的用意。魏晋南北朝时代,重九登高之俗已经完备,有关登高的传说故事也开始流行。此时的登高,已经增加了游乐内容,或者说以游乐为主要内容了。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古代文人学士登高赏秋的活动一般是插茱萸,食捕饵、饮菊花,怀远人,赋诗作文,以求雅兴。但是,最美妙的境界,莫过我今天所喜爱的秋天盛景,她不再仅限于登高,而整个的秋天都使我欣喜惹狂。我喜爱秋天那特有的美。当我漫步在希望的田野上,徜徉在小溪旁,柳树下,河岸边,晚霞中,享受着秋烟下微微透出的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秋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仿佛沉浸在大自然之中。随之而来的是香气扑鼻,宛如偎红倚绿的温香,在拥送着一种令人陶醉的情调。于是想到了我那心中的那一笛秋,想到了那温煦的秋气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而这并不是古人诗文上秋的含义。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秋,往往是肃杀,是苍凉,是荒林,是萋草。然而,我眼前的秋,确有另一翻意味,她虽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更不像冬天里的枯槁凋零。但却有着古木磅礴气象,有着一种成熟之美。所以说,秋浓色淡,叶多金黄, 郁郁苍苍。河豚欲上蟹正肥,桂花皎洁鲈鱼美,这才是我心中的秋味,秋意,秋韵,秋熟。这才是最值得欣赏乐道的。这时的秋景已摆脱文人笔下萧瑟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炼达,宏毅坚实。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面万宝成”的结实意义。同时,也更使我想起了邓肯的那句名言:“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

秋天是收获的季度,也是希望的季节。 “落霞与孤鹜齐飞” ,自信回翔于天际,淡泊充满于岁月。远处的群山,像卧狮,像奔马,千奇百怪,蠢蠢欲动,而眼下的苍松翠柏及金黄的枫叶,又像一位位温柔典雅的女郎,在把她们那美丽的容颜,一一点缀在山麓间,阡陌旁,使人流连忘返。写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古代“孟嘉落帽”的故事。孟嘉落帽本来就是个文人故事:晋朝永和年间,有位叫孟嘉的文人,在驸马桓温的帐下任参军,他就是大诗人陶渊明的外祖父,这位孟嘉少负才名,很受大将军桓温的赏识。有年重阳节,桓温在龙山大宴群僚,吟诗联句、骋怀驰想。酒酣兴浓之际,一阵风起,吹落孟嘉的帽子.可他还在高谈阔论、吟咏啸哦。掉帽子是有失体统的,此时的同僚们都纷纷作诗冷嘲热讽,而才高胆壮的孟嘉却逞才傲物,语惊四座,折服众人。由此,后世有“孟嘉落帽” 之说。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历代文人儒雅大气,不媚权贵的气节。
江山如此多娇,引风流尽写今朝。当今,在中华盛世的今天,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正徐徐展开,尽情地流淌在自然中,镌刻在岁月里。特别是老年人的生活,也随着时代的迸步,逐步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 的“六有”晚年生活,这就是一幅秋天的画卷,这就是一个秋天的故事,这就是一派 “满目青山夕照明”的 人生境界 。而这种人生境界,正像秋景一样那么绚丽,那么美好,那么璀璨,那么旖旎,那么令人陶醉,那么充满欢乐,那么温馨而又从容!桑榆未晚,为霞满天。我惊奇地发现,这不正是一幅美丽的秋天壮景图画吗?朋友,我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深深地爱着这片充满希望的宜人秋色,在这充满神话的季节里,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馈赠,让我们老年人的生活更是与秋同行,丰富多彩,灿烂辉煌。
人生喜饮陈年酒,最美不过夕阳红。“不似春光,胜似春光。”让我们在秋的怀抱里,在秋的微笑中,迈着矫健的步伐,踏遍青山人未老,领略风景这边独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