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家和实践家孟国泰先生在“从个体出发新教育”体系中,提出了教育的“新五乐”,即:体乐、情乐、智乐、创乐、和乐。对于“智乐”的内容,对于“创乐”,他是这样表述的:个性鲜活、勤于实践、有所创造、不断创新、人格独立。现就“创乐”内容,创作小品文系列(十三)——打开灵感这只天眼。

孟国泰(右)与他的忘年交辛勤
著名少儿文学作家辛勤老师曾谈到“天眼”一词,他说:一个人只要能够睁开眼睛,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他的天眼就开了。他认为:我们只要努力去看──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去想──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去写──写出别人写不出来的,去说──说出别人说不出来的,做到这些,天眼自开。我想,就写作而言,灵感的出现是不是就是开天眼?有的人把灵感看得很神秘、很捉摸不透的东西,认为它是天赐的礼物。灵感产生时,就像一道闪电,突如其来,灵光一闪,心头便豁然开朗,有如打开了一双天眼,看到了一个从来没有看到的世界。其实,灵感的产生,并非没有来由,并非从天而降,也是长期观察、思考、积累而厚积薄发的结果。
万有引力早就存在,早就存在万物之间,可直到一个苹果落到牛顿头上,才触发了牛顿的灵感,发现了万有引力,产生了万有引力定律。一个灵感,成就了一个伟大的发现。苹果曾落到过很多人的头上,为什么只有牛顿触发了灵感、产生了灵感、捕捉了灵感呢?
学生们写作文,总是苦于没有灵感,无从下笔。那么,什么是灵感呢?灵感是怎样产生的呢?又如何去捕捉呢?所谓灵感,是人们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碰撞产生的美丽火花,是人们思维活动从量变到质变产生出来的高度创造力。
下面结合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谈谈如何打开灵感这双天眼。
灵感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灵感产生的源泉,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在生活细微的角落,捕捉到若隐若现的灵感。我们都见过钓鱼或有钓鱼的亲身经历。一次,我看朋友将鱼饵套在鱼钩上时,并没有将鱼钩全部套住,而是露出一截在外面,鱼钩在阳光下闪着光。当时我想,这怎么能钓到鱼呢?难道鱼是瞎子吗,看不到明晃晃的鱼钩吗?继而,我又转念一想,对于鱼来说,它的眼里只有鱼饵,是鱼的贪婪,让鱼忘乎所以,视而不见。生活中的这只鱼钩,触发了我的写作灵感,写了《看不到鱼钩的鱼》。
灵感源于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就是积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积累、思想的积累,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自然就会水到渠成,妙笔生花。读书,我有一个习惯,就是爱做笔记,见书中每每有闪光的思想、深邃的智慧,就忍不住记录下来。一次,我翻阅笔记,其中有一道智力测验题:一只停了的时钟,一天有几次对的时间。答案是2次。一只坏了的时钟竟然也有对的时间,一丝思想的火花闪过我的脑际,我不由联想到那些犯过错的人,难道他们就一无是处吗?于是便构思写作了《坏了的时钟也有对的时间》。
灵感离不开一颗敏感的心。小孩常能看到大人看不到的东西,就是因为小孩有一颗敏感的好奇心。记得小时候,我家的房梁上有一只燕巢,每次母燕飞回来时,巢里的雏燕都会争着张开嘴,有好多次,我发现母燕的嘴里并没衔着食物,可雏燕们同样张着嘴。这一幕一直留在我的记忆里,直到有一次,我看到一幅类似的画,画下的标题是《吻》。这时,我的思维好像一下接通了电流,灵光一闪:雏燕们张开嘴,不是出于进食,而是为了吻,为了爱,为了另一种粮食,精神的粮食,于是写下了《另一种粮食》。
当辛勤老师在60岁获得全国“红河杯”演讲大赛一等奖时,孟国泰先生说他“正在成长”,想不到辛勤老师竟十分认同,高兴得像个孩童地说:“脸上有皱纹的人,不一定是老人;心灵上长皱纹的人,一定是老人!”现年85岁的辛勤老师至今仍著书立学,文思泉涌,灵感频现,天眼自开,我想,正是因为辛勤老师长期“辛勤”耕耘而永葆一颗年轻的心啊!

黄小平简介
江西新余人,被网络和报刊称为“中国小品文大王”,创作小品文万余篇。已出版文集12部,发表、转载文章8000多篇次,作品被100多种文选文集选录,不少作品选录中小学语文课外读本和中小学语文试卷阅读分析及作文素材。多篇作品选录全国语文教材。为《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报刊签约作家。
责编:铁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