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唐宋时石门汤泉的开发
汤峪温泉的开发,始于唐代,其记载有二。
一是《册府元龟》卷四九七《水利门》记载:唐高祖武徳六年,宁民(县)颜昶开渠引南山水入京城,至石门谷,有汤泉涌出。
一是《长安志》引《旧图经》记述:
唐初有异僧止于此,大雪,其地雪融不积。僧曰:“下必有温泉”,掘之果有汤泉涌出。遂置舍两区,凡有病者浴多痊损。后有白鱼之瑞,复神女频降,遂立玉女堂于汤侧。明皇时赐名大兴汤院。
《册府元龟》是北宋政事历史百科全书性质的史学类书,景德二年(1005),宋真宗赵恒命王钦若等编修。
《长安志》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古都志。北宋熙宁九年(1076)宋敏求撰,20卷。
唐宋相隔不远,二书所述虽有不同,但发现汤泉之时间线俱指向唐初,当为可信。
汤峪口离长安尚远,又有八里原相隔,何以引渠入京?唐时库水和石门谷水相合后北流,有渠入唐禁苑。《册府元龟》所述,当为汤峪河水壅塞不畅,官府疏通河道,于此过程发现温泉。这正证明我于前面所述,不开发河岸,是发现不了温泉的。
从《长安志》所述,唐代的石门汤泉洗浴设施为舍两区,就是两间,其中必为大池,应该男女两分。玉女堂,从其名称来看,应该是比较宽敞精致的浴间。堂者本义指宫室的前厅,常指君主治政之处,后转指用于某种集体活动的房屋,又转指旧时官府举行仪式、处理公务、审理案件之处。此室既以堂为名,应该供官人和贵族休沐之用,不然玄宗不会为之题名为"大兴汤院"。
如今乡人宣传汤峪温泉,谓之"大唐三汤"之首。所谓三汤,蓝田石门汤之外,尚有临潼骊山汤(今西安临潼华清池)、宝鸡凤仙汤(今宝鸡眉县凤凰温泉)。"之首"的说法,以水质而论,不失其当。石门汤泉水温可达49℃~59.7℃,素有“石门汤泉似火煎”之誉。又富含铁、钼、碘、硫酸盐等多种矿物质,对皮肤病、风湿病、神经系统等多种病症均有明显疗效。中国近代医疗矿泉研究奠基人陈炎冰,矿泉学界专家学者王立民、安可士、刘金生等142人,及全国115 个矿泉医疗单位联合著撰的我国第一部矿泉学专著《中国矿泉》(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及刘光汉教授(西安市中心医院原主任)所著《陕西温泉与温泉医疗》(三秦出版社)等矿泉学专著,均称石门温泉为“天下第一名池”。
然就其唐时知名程度而言,石门汤则逊于其他二汤。骊山汤自不必言,规模大,规格高,白居易一首《长恨歌》,就使其传名千古。明皇亦以诗铭之。即使西汤峪风仙汤,亦有玄宗驾临的史载。惟独石门汤,诗史中皆无玄宗驾临记录。
然而,我在考证王昌龄隐居石门山时发现,王昌龄有"驾幸温泉日,严霜子月初"的诗句,当为玄宗赴石门汤洗浴之证。
不过,石门汤位于汤浴河岸上,易遭洪水冲击,的确为其劣处。且昔日该处地下水位高,地势低洼,沼泽连片,移民只能居于周围原岭高地,浴院周围环境荒凉,皇室必不会经常临此,平素只有百姓常来。长此以住,必然失修,或遭水毁。唐末昭宗避三藩之乱率皇室群臣驾幸汤峪川,只以20里外石门村旁的石门镇圣寿寺作为行在,石门汤当已废。
唐昭宗未来过石门汤,有一件事亦为证明。蓝田县志办卞寿寿堂老师有一篇有关汤峪温泉的文章,提到了郑谷的《石门山泉》诗,以为是写汤峪的。其实不然。此诗尾联是"烟春雨晚闲吟去,不复远寻皇子陂"。我细读此诗,以此为郑谷晚年归隐故乡袁州宜春所作。皇子陂在长安樊川,指代长安。不复远寻即远离长安不复返,也就是不再作官,非回乡归隐而何?一查,果不其然,宜春有石门山。则郑谷此诗非于汤峪所作。郑谷为昭宗谏官,随侍于左右,如陪昭宗来汤峪,必有诗记之。
唐代以后大兴汤院有无重修呢?有的。
牛兆镰《民国续修蓝田县志·第六卷 土地志·名胜古迹》中引用了《长安志》的引文外,又有一句:"后辟塘凡五,曰玉女,曰融雪,曰连珠,曰漱玉,曰濯缨,热以次减。(见《省志》)"这里的《省志》是指雍正《陕西通志》,其中介绍石门汤谷时有此记述,但未介绍建池时间。如今乡人常以此五池建于唐代,因因相陈,相互转抄,其实大谬,是学术浮躁,不加考究之故。
牛志将此记述排于宋敏求《长安志》成书以后,明代开发记述之前,则此五池建于宋元之时。因如建于唐,则必记载于《长安志》中。
从五池名称看,"玉女"承继唐时名称,当为女浴池。"融雪"意池水激入翻卷,如雪融状。"连珠”指圆池连接之状。"漱玉"出自晋代陆机《招隐诗》,意为“泉流漱石,声若击玉”。"濯缨"出自《沧浪歌》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言泉水之清。如此雅趣池名,当为宋代之物。
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高潮,宋代文人对于生活的追求,是情趣、意韵、雅致。比如点茶之妙、挂画之道、插花之趣、焚香之雅,皆为宋人所求。洗浴亦不例外。
宋人王桓曾有《宜浴温泉》诗云:
上方新浴觉身轻,
恰喜温和水一泓。
膏泽不因人世热,
此泉尤是在山青。
于休闲日,约三五人,与青山流水见亲,一池热气袅袅,如入仙境。脱红尘之垢,去世间之累,清心洁体,祛病去疾。身轻体快,不啻神仙,正是宋人入汤峪洗澡情趣。故五池必为宋代所建。元代胡人当道,不必言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