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雨江南·瘦西湖漫游记
天 琮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若问天堂何处觅,必答苏杭双璧。然则,在那浓墨重彩的画卷中,杭州西湖固然名声显赫,独领风骚;而扬州瘦西湖,则以其婉约之姿,悄然绽放,演绎着另一番诗画般的江南梦境。

十月七日,国庆期间,晨曦微露,细雨纷飞。携友同游,我们踏入了闻名遐迩的瘦西湖,一场与自然与古韵的深情对话就此展开。
缓步于烟雨蒙蒙之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蜿蜒曲折的长堤春柳,翠绿欲滴,宛如一条青罗带,轻盈地环绕在湖面上空。

长堤春柳堤长六百余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每当阳春三月,春花缤纷烂漫,柳丝婀娜起舞,飞扬如烟。相传当年隋炀帝杨广为到扬州,下令开挖南北大运河,河道开挖好之后,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两岸种植柳树,一来可以遮荫,同时也可以保护堤坝。隋炀帝当年还亲手栽了一株柳树,并赐姓为“杨”,后来人们便称柳树为“杨柳”。
此时此景,虽已进入深秋寒露时节,但雨中柳枝仍呈现着柔美姿态,亦足以让人联想到“春风杨柳万千条”诗句中的盎然生机。

不远处,五亭桥犹如彩虹横跨水面,其结构精巧,飞檐翘角,彰显出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匠心。桥上行人如织,撑伞而立,仿佛一幅动态的中国水墨画,意境深远。宋朝苏轼曾赞美西湖“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眼前的瘦西湖,则以她特有的清雅之姿,诠释了另一种“西子”之美。
五亭桥·烟雨中的明珠。它不仅是瘦西湖的灵魂,更是扬州古城不可磨灭的印记,见证着岁月的变迁与文化的传承。其建筑风格既有南方之秀,也有北方之雄。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评价说:“中国最古老的桥是赵州桥,最壮美的桥是卢沟桥,最秀美、最富艺术代表性的桥,就是扬州的五亭桥了”。据说每到满月之夜,五亭桥下十五个桥洞中每个洞都含着一个月亮。如果你能在中秋之夜来到扬州——这个中国月亮城,说不定就能领略到这十五的月亮十五圆的绝妙奇境。
走过五亭桥,便是历史悠久的大虹桥,桥身宏伟,气势磅礴,与杭州西湖断桥的温婉不同,这里流露出一种豪迈与沧桑感。桥下的水流潺潺,与桥上行人的脚步声交相辉映,构成了一曲天然的乐章。

钓鱼台旁,水波不兴,静谧异常。相传乾隆有一次行舟于此,来了雅兴,想钓鱼,一旁的盐商立刻找来两个水性好的水手,潜入湖底,以荷叶遮顶,荷茎换气,在水下将龙鱼备好,待皇上放钩,便挂上龙鱼。乾隆一看龙鱼上钩,一旁的文武百官们喝彩欢腾,皇帝大悦,但只见龙鱼上钩,皇帝不禁纳闷,正待发问,旁边的盐商早已察觉,凑上前去,说道:“凡鱼岂敢朝天子,万岁金钩只钓龙。”一席话说得皇帝龙颜大悦。钓鱼台的妙处在于巧妙地运用了“框景”手法,成为中国园林“框景”艺术的经典之作。此处景致独特,四面环水,台上建有六角攒尖顶凉亭,登高远眺,瘦西湖美景尽收眼底。
️ 继续前行,二十四桥的传说跃然眼前。不同于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这里的二十四桥以其独特的名字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驻足。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至今仍在耳畔回响,引人遐思。

尔后,目光落在了那座小巧玲珑的白塔之上,它是瘦西湖的灵魂之一。与杭州雷峰塔的壮观相比,瘦西湖的白塔更显得精致优雅,如同一位温婉的江南女子,静静地守护着这片水域。
每一步移转,每一景变幻,瘦西湖都在用她独有的语言,讲述着过去与现在的交汇,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雨中漫步,不仅洗涤了我的身心,更让我从“一步一景”中领略到瘦西湖的真正含义。在与瘦西湖的邂逅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触摸到了历史的脉搏,感受到了自然的呼吸。
瘦西湖,你的美,真的让人一塌糊涂,我心甘情愿沦陷在这份极致的温柔乡里。期待再次相遇,共赏四季变换的你,不变的,依然是那份动人心魄的魅力。
写于2024年10月9日/甲辰九月初七

作者:天琮,本名巩天宗,山东省商业厅退休干部,现山东省老年书画研究会鲁商集团分会副会长,山东原古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垂杨书画院特聘艺术家,山东省文史书画研究会研究员,山东老年大学燕山校区书画协会副会长,老干部之家书画协会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知青书画院会员,中国书画家协会会员。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