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天堂,一般炼狱
信义庄
“白露秋风起,清霜点叶尖”。迎着晨曦的霞光,伴着凉爽的微风,久未聚面的几许好友,又一次结伴向泰山奔去。
熬过了夏日酷暑的折磨,心心念念进山的驴友,首选的第一程就是泰山。泰山的诱惑太大了,他的历史、他的文化、他的地理、他的风情等等,无一不令人痴迷,欲罢不能。用驴友的话讲,那就是“去了还想去,亲了还想亲”。
白露,一个诗意的日子,朋友微信:愿每一份思念都得到回应,每一份深情都不被辜负!今天的泰山,我想,一定不会辜负我等驴友的痴情。
济泰高速一路畅行,不到五十分钟,即达集合地点天龙水库。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的老栗子树下停车等待,观一汪秋水,那有伊人的影子,倒是几只小土狗欢快地跑来,摇着尾巴,仰着头,目不转睛地望着我们,似乎在说:你们是谁?你们从哪来啊?
喜欢自然的人,一旦走进旷野,那份深爱自然的天性瞬间就显露无遗。你看,“蕾蕾”正蹲在桥上,不停地变换着各种仙姿,凝心拍摄着霞光中随风摇曳的一枝红蓼;那份专注,那份执着,比那专业摄影师,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花婆婆、洋洋”也没闲着,一个旁若无人地拍摄着路边的红柿子,一个悠然自得地欣赏着桥上的狗尾巴草;“立奕”对着路边田野的喇叭花发呆,俺盯着河里的美石想入非非。突然,粗壮高大的栗子树上,一对喜鹊骤然“喳喳”齐鸣,惊的俺猛然回头。此刻,却见一贯英武,见过大场面的队长,正靠在石桥的栏杆上,对着我等抿嘴偷笑。
7.30分,帽檐大哥、玉芝大姐急急赶来,队伍齐整,一声令下,锁落门开,众驴鱼贯而入,沿鹞子沟口南坡,悠悠地向泰山深处奔去。
小路蜿蜒,古韵悠悠。队长说:这是山民登泰山极顶最短的一条路,据记载当年周成王即由此登临泰山。记载是否准确难以考证,但无风不起浪,想来这路一定有它的独到之处;要么风光绝佳,要么历史人文厚重,否则,怎能与成王联系在一起。

进入沟内不久,俺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样,眼花缭乱了。先是被哗哗的水声所陶醉,继而被河边鬼斧神工般的一片山崖所震撼。伫立河边,久久不愿离去。起步前行,脚下一株精灵般的蓝色小花,让俺不由自主地弯下腰,凝神品赏,对泰山的热爱陡然又增添了许多。

抬眼前望,只见众驴正在一片石光梁上穿行,那泰山石特有的白色石筋,条条醒目耀眼,无言诉说着泰山的古老和坚韧,令人敬畏,又浮想联翩。上来石坡,转过一块圆柱状的巨石,一处黝黑斑驳的山崖蓦然出现在眼前,其上天然的纹理,形似草书的“虎”字,其下岩石上模糊的石刻图案,让人颇感神秘,疑问重重。看到大家一脸迷惑的样子,“帽檐”大哥不紧不慢地笑着说:这地方老山民叫“黒虎崖”,至于为啥这么叫,也没人说的清;传说泰山过去多虎,现在中天门还有“二虎庙”,供奉着“黑虎神”,也许过去“黑虎神”时常来此巡游吧。
继续前行,攀上一处不高的崖坡,小路平坦,四周景色愈发的优美,一棵棵枝繁叶茂,粗壮的栗子树不时出现在路边,其上累累的毛栗子,晨光下,泛着微微的红光,丰收的景象,令人欣喜。看众驴开心的样子,帽檐大哥笑着说:给大家讲个故事吧!看到对面的山坡吗?那里有座“神仙石屋”,已经有上千年了;据说是一牛倌为感恩而建。传说当年牛倌在山坡上放牛,早上刚把牛赶到山坡,就听耳朵里不停地有个声音在呼喊,“到这边来,到这边来”;牛倌很是纳闷,便循声移动脚步,结果刚刚走出不远,脚下大片的山体就滑坡了。事后牛倌想来想去,这是神仙救了自己啊!便不遗余力在山上盖了一座石屋,取名“神仙石屋”,以感救命之恩。
这世间是不是有神仙谁也不敢说,牛倌被救,也许有着众多的因素,但不管如何,其知恩图报的做法,还是令人十分赞佩和应积极倡导的。
说说笑笑,惬意前行,整个身心完全融进了自然,这一刻只关心蓝天白云、流水高山、山花草蔓,每个人的脸上都绽放着孩童般灿烂的笑容。
路边柔美的光线,斑斓圆润的山石,诱惑的“蕾蕾”驻足不前,不停地拍照,且还非要给俺拍,事后看片,真是佩服其独到的眼光。暖暖的晨光里,斑斓的泰山石,碧绿的青草,蔚然的天空,好一副世间难得的美景。扭头回望,霞光从茂密的栗子林中穿过,小路光影婆娑,逆光中拍照的“蕾蕾”,犹如晨光中奔跑、跳跃的小鹿,令人顿感世间是如此的美好。也就是瞬间,猛然发现,那树林中洒落的霞光,竟像舞台射灯一般照射在路上,太美、太难得了!赶紧招呼附近的“蕾蕾、洋洋”拍照留念。爬山几年,遇到过数次丁达尔光的场景,但像如此这般美的光束还是第一次。也就几分钟的样子,待俺给“蕾蕾、洋洋”拍完,轮到俺拍的时候,那光束早已散的难以捕捉了。

世间的美好就是这样不可思议,有时仅仅只是瞬间,但这瞬间却往往只达你的心灵,让你终生难忘。美好的瞬间,抓住了就是幸福,抓不住就只能是泡影和幻象了!美好往往都是稍纵即逝。
从神话般的场景中回过神来,众驴早已不见了踪影,蕾蕾、洋洋、我等,只有大步流星向前追赶。
爬上一处不大的斜坡,映入眼帘的,首先是一个挂在锈迹斑斑的铁栏杆上的绿色标牌;标牌编号005,其上标有中英文双语“野生动物水源补充点”的字样,异常醒目。这里怎么会有这样的标牌?还没来得及细细咂摸,耳边就传来了哗哗的水声。快步前行,凭栏眺望,只见对面山崖上一道瀑布呈扇形飘逸而下,姿态万千,妩媚动人;扭头西望,另一道瀑布则似璀璨的银链,在河道的巨石间蜿蜒前行,随后轰然而下,直冲深不可测的水湾。哈哈,原来是心驰神往的“天井湾”到了。

居高临下,这里是欣赏“天井湾”全貌的最佳位置了,众驴友纷纷拿出手机,靠着护栏凝神屏气摄录着眼前的美景。 这“天井湾”景区,由“一湾两瀑”组成,取名简直鬼斧神工、恰如其分。水浅时是湾,水深时似井。这北面悬崖的瀑布,细观实为三段。靠近“湾“的这段,石如墨色,水若白练,缠缠绵绵飞舞而下的样子最是令人爱恋;其上十几米处,掩映在杂草灌木之中,是一段高约两三米的瀑布,像个含羞的少女,犹抱琵琶半遮面,不仔细寻找,极易忽略;寻迹而上,则是两山之间垭口处的一段瀑布,这段瀑布,就像一个勇敢的斗士,从高达十几米的石壁上飞流直下,奋勇向前,气势非凡,蔚为壮观。三段瀑布层层叠叠,姿态各异,假若盛水期来临,不知该有多么的恢宏、壮观!西面的瀑布,虽水势较小,然其在三十几米长的河道上,不慌不忙,悠然前行,一往无前,蓄积力量,而后毅然决然纵身一跃的样子,绝对会让你依依不舍,流连忘返。

“七彩斑斓最是奇,远观近赏两相宜”。这观瀑与赏梅确有异曲同工之妙。纵览完“天井湾“全貌之后,那是一定要与瀑布亲密接触的,否则你怎么懂的去体验这水的性情,欣赏瀑布的壮美。
队长下去了,帽檐大哥下去了,“立奕、花婆婆”下去了……,俺也紧步后尘,快速来到西面瀑布的上游河道。这河道整个就是一块巨石,与“天井湾”筋骨相连。此刻,形成瀑布的溪水不大也不小,沿河道北侧巨石间蜿蜒穿梭,画处了一道似人体般优美的曲线。几位美驴卸下背包,个个迫不及待走进小溪,尽情体验戏水之乐。那爽朗的笑声,开心的面容、无忌的放松,犹如少女一般,把这驴行的意义诠释的淋漓尽致。经年累月流淌的溪水,将坚硬粗糙的河道山石,打磨的平整丝滑,摸一把如冰丝一般。柔软的溪水怎会有如此的力量?瞅一眼沉默不语的河道,你瞬间就会读懂,这至刚至柔的水,还有什么不能征服!一往无前,不屈不挠,粉身碎骨也不止步的样子,与那力能扛鼎、勇冠三军的西楚霸王,有何二致。“花婆婆、张洋、蕾蕾”玩的太嗨了,就在队长、帽檐大哥领着俺品味溪水、美石之际,三位美驴先是摆出各种美姿拍照留念,随后竟呈半圆状躺在河道的巨石上,耳听潺潺流水,眯着眼睛,瞅着高天上的流云,惬意地享受起了自然的爱抚。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在队长的催促下,众驴极不情愿地离开了盘桓近半小时之久的“天井湾”。
越过河道,沿北面山坡缓缓上行,还沉浸在刚才美景之中,不能自拔的众驴,想不到自此后,各种各样的美景、奇景竟接踵而至,目不暇接。
爬上山坡,沿小路斜向朝潘家峪方向行走,一路绿草如茵,山花烂漫,溪水潺潺,松风阵阵,如梦如幻,众驴恍若在仙境中畅游。扭头回望,沐浴在晨光中的驴友,个个头顶金色的光环,如神仙一般自在悠闲。路遇一道柴门,推门而过,仿佛一下踏入了苏格兰的乡村,唯美的景色,让众驴在这段路上来来回回,体验数遍。



空中飞鸟过,遗落三两声。在循声追逐鸟儿的时候,不想却瞥见了最美的一汪秋水,诱惑的俺不由自主离开主路,近前品味。这是“天井湾”北面瀑布的上游河道,溪水在山涧欢快地流淌,哗哗的声响美妙动听;也许是跑累了,也许是美景的羁绊,一部分流水竟在几块巨石间聚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三四平方的水湾。这水既不像海水那样的蓝,也不想江水那样的绿,而是纯净地与天地自然一色,或蓝、或绿、或黄……;最神奇的,莫过于阳光下那波光粼粼的样子,像是有无数条金龙在水中一起狂舞,比那趵突泉公园里“金线泉”金线游动的奇景,绝对有过之而无不及。

沿溪流前行,走走停停,一路观赏着溪水从高处跌落,从石缝钻出,从乱石闯过,或瀑布、或浪花、或激荡、或宁静,这跌宕起伏,一往无前,潇潇洒洒的样子,多像多姿多彩的人生啊!
人生迷惑时,何不静静地品味一番溪水。
前面又传来了轰轰的水声,不用问,肯定又是一处壮观的瀑布。转过一个山角,只见北面两山之间的石壁上,又是一道几十米长的瀑布。瀑布分为两端,其上舒缓,其下激荡,不慌不忙,无畏无惧,扬扬洒洒的样子,令人叹为观止。

这里是潘家峪下口,叫胖石窝,帽檐大哥说:此地风光不错,大家在此歇息片刻再走。说是歇息,也只是站着喝口水,那“花婆婆、蕾蕾、洋洋”,根本就没有停歇,几乎所有时间都在瀑布下,摆着各种美姿拍照留念。

起步前行,众驴沿“胖石窝”北面小路,向“滴水沟石屋”方向奔去。走着走着,快到山腰转弯的时候,若有所失的感觉忽然丝丝袭上心头,禁不住回头张望,这一望,差点惊掉自己的下巴。只见对面巨大光滑的山崖上,似模模糊糊刻有,或人、或神、或动物的各种图案。是不是自己眼花看错了?揉揉眼细看还是有,用相机放大仔细看,确实有!那一刻激动的自己都快要放声大喊了。此时,众驴也发现了此处奇观,纷纷拍摄留念,同时个个激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绝非天然形成,一定是人工制作的;看线条,看图案,这岩画年代肯定非常久远……”。

记不清什么时间了,只记得看过一个资料,讲泰山深处发现了远古先民的岩画,是不是这处不敢肯定。但此处,就俺的观察和认知,绝对是一处远古岩画。好希望考古工作者和有识之士,能够前来考察论证,给予定论,说不定它会成为解读泰山远古先民的历史密码。

继续前行,小路在山腰密林中蜿蜒,溪水在耳畔浅吟低唱,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清新,微风荡漾,天空湛蓝,阳光恰好,一切的一切,宛如童话一般!所谓的天堂,大抵也不过如此吧。

抵不过溪水的诱惑,“队长、花婆婆、洋洋、蕾蕾”,竟有路不走,直接踏入山涧,在乱石、溪流间寻寻觅觅,跳跃前行,尽情领略着自然的美妙,享受着人与自然相融共生的快乐。

一路美景, 一路欢歌,在惊喜连连中,9.25分众驴来到了一处貌似村庄的地方。这地方,海拔已达600多米,地处泰山深处,怎么想也不应有村庄。但仔细观察,那古老高大的栗子树,那近乎完好的石板路、那路旁一块块巴掌大的地块,那如连椅一样的巨石等等,无不说明,这地方过去即使不是村庄,也一定有人常住。
“不走了,大家在此休息调整,准备下面的拔高”。队长一声号令,众驴纷纷捡平坦之处席地而坐。

放下背包,还没坐稳,一只松鼠,就莫名地撞人了俺的胸怀,没等看清是公是母,何等模样,就风一样地遁入了林海,让俺又惊又喜又叹。这里的生态实在太好了!
喝口水,喘口气,帽檐大哥就给众驴讲起了这里的风情典故。帽檐大哥说:这地方叫“滴水沟石屋”,是个聚风纳气的宝地,传说当年“玉泉寺”选址,这里曾是不二之地。从明初到建国后九十年代,这里始终有人常住,只是近些年,因交通不便,才搬到山下。不知是不习惯山下的生活,还是放心不下这里的山水,听说这家人还时常回来小住。这些年住在这里的这户人家姓陈,因此,有驴友也称这里为“陈家庄”,你看那棵老栗子树下的石屋,那就是老陈家的祖宅。
在老栗子树下的石连椅上,或座、或躺、或卧,体验一把或人、或仙、或佛的感觉后,众驴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队伍一分为二,帽檐大哥带玉芝大姐等,沿沟底,直奔“滴水洞”方向,前去为众驴采摘野生猕猴桃;其他人则在队长的带领下,取道“滴水沟”东梁,向“卖饭棚”发起了冲击。
自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热播后,众驴不时念叨要去阿勒泰看看。见大家神魂颠倒的样子,队长说:现在去阿勒泰不太现实,我们不妨走走泰山的“卖黄山梁”,先找找“阿勒泰”的感觉。
“麦黄山梁”,是指从“卖饭棚”到“黄石崖”间的山梁。因此,“卖饭棚“就成了此次驴行的必达之处。“卖饭棚”去年中秋到过,海拔1021米,众驴现处位置海拔刚过600米,看来,由此到“卖饭棚”的驴程必定非常辛苦。
前行不远,队长就率领众驴剑走偏锋,离开沟底小路,从密林中沿山坡开路前行,垂直拔高。刚开始,俺抓着顽石,拽着灌木枝条,撑着登山杖前行,感觉尚还可以;但随着灌木杂草的茂密,坡度的增大,很快就有点受不了,就连那一项体力颇好的“花婆婆”也落在了后面。这队长不知最近怎么练的,平路行走如风,这近乎垂直的拔高,那走起来也跟飞似的。他在前挥杖开路,横扫蛛网,俺等在后跟行,竟不知不觉拉开了距离,大概半小时左右,就连队长的影子都看不到了, 急的俺与立奕不停地在后高喊,队长慢点啊、慢点啊!刚开始队长还回应,到后来,除了山林的回响,竟一点回音也没有了。汗流浃背,紧追慢赶,直到10点的时候,才看见“洋洋”的身影,听到了队长的声音。喘着粗气,擦着哗哗的汗水,忍不住问队长:还有多远?队长说:还有100米,就这100米,俺走了半个多小时,感觉比500米还长,可还是没到“卖饭棚”。怯怯地向队长求证,队长面无表情地说:我说的是高度。闻此,羞的俺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爬升已一个半小时之久,看手机海拔高度已达860米,感觉离“卖饭棚”不远了,但却还是看不到“卖饭棚”。此时,巧遇几位从“和尚庄”上来的驴友,也在打听“卖饭棚”的位置。俺说:俺也不清楚具体位置,大概应该由此继续上行吧。问他们怎么过来的,他们说从前面垭口小路上来的。此时,队长带着“洋洋”还在不停地攀爬上行,我与立奕则累的一步也不想再走,一个靠树干,一个坐石头,干脆喝水休息了。也就几分钟的时间,队长在上面大声喊:看看横着右走是不是有路。当然有了,那路遇的驴友就是这样过来的。“蕾蕾”在下面大声地回应:这里有路。几分钟的时间,队长与“洋洋”从上面撤了回来,队长说:看大家今天体力有点问题,上行路也不清晰,我们干脆从这横切,绕过“卖饭棚”,直接去“麦黄山梁”,这样不仅省时,还省力。
队长就是队长,永远都是对的。沿右面山坡横切,众驴终在11点到达垭口,顺利翻到了“麦黄山梁”。
刚刚踏上“麦黄山梁” ,眼前的美景就惊的俺目瞪口呆,刚才攀爬的辛苦太值了。

站在山梁前望,山势蜿蜒起伏,像一条腾飞的巨龙,其上碧草青青,五彩斑斓的泰山石或大或小,千姿百态,直让你怀疑这还是不是泰山。沿山梁回望,终于看见“卖饭棚”高高的瞭望塔了,仰脸察看这段陡峭的山梁,再次佩服队长的英明;假若刚才不是横切上来,此刻俺这样的弱驴,那还有心思欣赏眼前壮观美丽的景色,恐怕早已瘫在地上叫苦不叠了。山梁两侧除了泰山惯有的栎树、松树外,竟还夹杂有高大的五角枫,待那枫叶红了的时候,这山梁该是何等的妩媚迷人啊!


沿着起伏的山梁前行,耳听阵阵松涛,轻嗅青草花香,一遍遍触摸着一块块奇异斑斓的巨石,一次次回首、眺望壮美秀丽的风光,众驴个个如痴如醉。
那“花婆婆”坐在一块巨大的红色砂岩上,静静地享受着秋日的暖阳,说什么也不想下来了,任凭其老公大声呼喊。“洋洋”连蹦带跳,站立在一堆美石的最顶端笑靥如花,不停地疯摆着各种美姿,指挥驴友拍照,急的下面几位美驴心急火燎,喜的队长不忍直视。“蕾蕾”从上到山梁开始,就完全忘我,沉浸在美景中不能自拔了。一会拍美石、一会拍奇松,一会拍野花……,大部队都跃上一个山头了,她还拖在后面仔细地欣赏、摄录。

十二点到了,肚子早已饿的咕咕乱叫,众驴捡一处松林遮阴之处,将背包挂在树枝之上,掏出自带的干粮开始聚餐。平坦的石块上,刚刚能够摆上餐食,除了俺与“花婆婆”抢先站位,勉强座下外,其他众驴只能免费站立就餐了。那队长站立的位置,如果不踮着脚尖,根本够不到餐桌。这露天餐厅虽是简陋,餐食也是简单,但众驴却吃出了比五星级酒店还要开心、欢乐的感觉。
继续前行,山脊上仍不时出现一块块红黄斑斓形态各异的美石,令众驴沉醉忘归,留恋往返,急的队长不停地催促。


爬上一个山包,向下俯视,瞬间被眼前的景色震撼了。只见整齐的松林之间,宽阔的山脊上,碧草青青,野花烂漫,这不是“阿勒泰“又是哪!“阿勒泰”俺有缘去过两次,此时此刻,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又回到了那美丽的草原。
“洋洋”率先冲了下去,“花婆婆、蕾蕾”紧随其后,宁静的草原上,霎时呈现出了灵动绚丽的色彩。三人先是呈纵队缓缓前行,很快就各自散开,进入了沾花惹草的境界;不久又聚在一起,一屁股坐在如织的草地中,望着云,听着风,闻着花香,沉醉不知归路。


穿过齐腰身的绿草,越过圆圆的山包,前面山梁曼妙的曲线,秀美的景色,简直美的一塌糊涂,让俺恍若站在了梦幻般的“喀拉峻”草原上。这气势、这色彩、这美妙,比那所谓的“北大梁、西大梁”不知要好了多少。

走到“黄石崖”末端山梁上坡的位置,队长说:这里景色太美了,大家在此休息片刻,我们就该下山了。这里景色真是太美了,“阿勒泰”草原上的元素,除了没看到成群的牛羊,其它的这里似乎都有。你看那草地上繁星点点的野花,你看那草丛中、树木上的蘑菇、灵芝,你看那空中飞翔的雀鹰……。



时间已经不允许过多的逗留,稍作歇息,众驴即向“黄石崖”末端最高处发起了冲击。下午1.32分,终于站在了海拔965米的“黄石崖”顶。
眺望一番周遭壮美的风光,摸一把触手可及的白云,1.45分众驴在依依不舍中,开始了下行返程。

说好与帽檐大哥1.30分山下会合,看时间显然不可能,问队长几点可以下山,队长轻松的说:2.30分左右。
都说上山容易下山难,没想到,这一次下山之难,可说前所未有!如果说前面的经历是“天堂“,那下面的经历简直就是“炼狱”。
走哪条路下山哪?问队长,队长说:要快就原路返回,我说:走回头路多没意思。队长说:那好,这附近有一条六十年代林场职工修的“革命路”,我以前走过,走此路下山也好。
从“黄石崖”下来,在队长带领下,众驴一头扎进了南面的密林,在乱石灌木中一番搜索,很快在海拔907米处,踏上了“革命路”。踩在久已失修的小路上,众驴惬意轻松,就像在国家公园漫步一般自在。但走着走着,大概有四十分钟的样子,一处断崖横在面前,众驴无路可走了。

队长让大家停止前进,一人前去探索。也不知一项恐高的队长那来的勇气,此刻,竟一人贴着崖壁,慢慢滑到了悬崖中间的一处平台,但寻寻觅觅十几分钟,也没有发现前行的线路。俺不服气,从距离队长十几米处的悬崖向下探索,但下了不到两米,深不见底的悬崖,就吓得俺乖乖返回了原处。

人不能让尿憋死,此处不能前行,那就重新寻找规划新的线路。队长说:上行绕垭口北面还有一条路线,看“两步路”上传的轨迹,有人曾经走过。闻此,众驴一直同意照轨迹走。沿刚刚下行的“革命路”重新开始攀爬,众驴斜向垭口方向摸去。尽管体力已经消耗很大,但再累也得上行,每个人都咬牙坚持着。经过两棵茂盛的五角枫,爬上一处高坡,经过半小时的拼搏,在疲惫不堪中,众驴终在2.40分又开始了下行。
下行的路刚开始还好,视野开阔,至少能够看清前行的方向,但不久就进入了密林。稠密的松林里,一人多高的荆条密密麻麻,无处不在的蜘蛛网防不胜防,路很快就无法辩识了。队长在前面挥杖开路,不停地提醒大家,路在荆条下面,小心头上蛛网,别让荆条抽着,注意不要掉队等等。但走着走着,转过一个山包,开路前行的队长就不见了踪影,一直拖后的立奕也没有了回应,任你如何呼喊。此时,众驴一下紧张了起来,尤其是“花婆婆”。左等不来,右等不来,打手机根本没有信号,心急如焚。危难之际,方显夫妻情深,“花婆婆”勇敢地沿原路返回接应。十几分钟后,终于传来了会合的消息,众驴悬着的心方才放了下来。
不知道头上粘了多少缕蛛网,数不清额头被抽过多少下荆条,反正好几天后,俺那额头还隐隐作痛。
前方突现一道铁丝网,我想坏了,这已经下到半山腰了,要是越不过这道坎,再寻找新的线路那就麻烦了。不过还好,幸运的是这道铁丝网上竟然有个门,那门上的锁也未锁死。

穿过这道封锁线,前方隐隐看见有护林房,身心一下放松了下来。3.06分,俺紧随“蕾蕾”之后,终于来到了护林房位置。此处,草木葳蕤,树木高大,青山如黛,颇有些俄罗斯油画的风采,虽说非常疲惫,俺还是仔细欣赏了一番,留下了许多美丽的片片。
已经清晰看见了山下的村舍,那停车场位置感觉近在眼前,众驴大为振奋,纷纷加快了脚步。此时队长与帽檐大哥也已取得联系,再此确认了下行的线路;帽檐大哥专门告知,已经提前返回市区,采回的野生猕猴桃,放在了车的下面,请大家品尝。
信心满满地跟着队长继续下行,原以为马上就会轻松下山,谁知再次走进了茂密高大的荆条林;有一段时间,在荆条下摸索前行,竟然迷失了方向;队长察看“两步路”轨迹,手机竟然又没有信号。天色渐晚,如果天黑不能下山,真就麻烦大了。队长的脸色一下凝重了起来,再无了平日常挂在脸上的笑容。左冲右突,来来回回,上上下下,大约一个小时后,众驴终于走出密林,得见天日。
来不及喘口气,就见路延伸到了一道三米多高的崖边,一道拉有铁丝网的水泥围墙横在了面前。完了、完了,这要过不去,恐怕要在山上过夜了,深秋之际,不冻死也得吓个半死啊。幸运那会接二连三,这道封锁线注定是要闯不过去了。
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担当,关键时刻,队长一方面安抚大家不要担心,一方面大步向前,一马当先爬上了围墙,然后抱紧铁丝网的水泥支柱,小心翼翼地翻下了崖壁。见此,俺也勇敢地如法炮制,顺利通过,并责无旁贷地为其它驴友当起了“垫脚石”,协助大家安全翻越。
夫妻同心,其利断金。几位女驴友都顺利翻越了铁丝网,可“立奕“却怎么也下不来,直到“花婆婆”出手,那“立奕”才讪讪地翻了下来。


水已经全部喝完,大家的体力也已消耗到极限,这是近年驴行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但即便如此,如迷雾般荆棘密布的路况依然接连不断。坚持、坚持、再坚持,忍耐、忍耐、再忍耐,众驴终于在5.30分走出山林,来到了山下公路之上。蹲在沙岭“又一村”饭店门前的小马扎上,众驴每人狂灌一瓶救命的“大窑”后,方才悠悠地缓过神来。
每一次的泰山驴行,都收获满满,每一次的回味,都意味深长。返程路上,品味着帽檐大哥采摘的野生猕猴桃,万千思绪涌上心头。
人生漫漫,曲曲折折,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每一步都要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唯此,方能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