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八十七讲
第二册 宋朝、金朝书法批评
第三节 蔡襄论书
蔡襄(1012 - 1067),字君谟,官至端明殿学士,世称“蔡端明”,其所著《端明集》流传于世。蔡襄乃是北宋前期重振书学的积极践行者,欧阳修视其为“今世知书者”,还时常与其一同探讨书艺。蔡襄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书法家,擅长各种书体。后来,苏轼评价道:“国初,李建中号称能书,然而格调韵味低俗,仍存有唐末以来的衰颓简陋之气。
其余之人未见有卓越超群能追配前人者。唯独蔡君谟的书法,天资颇高,积累学识深厚,心手相互呼应,变化形态无穷,遂成为本朝第一。不过,其行书最为出色,小楷次之,草书再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隶稍差。他还曾有意创作飞白,自称有翔龙舞凤的态势,识者并不认为其言过其实。”
然而,蔡襄的书学观念相较于欧阳修,相对而言继承前人较多而创新较少。从他为数不多的评书言论中,能够看出他对唐人观念的传承。蔡襄认为学习书法应当注重“神气”,他表示:钟、王、索靖之法相近,张芝则另成一法。
如今书法有规矩可循的是王、索,那些雄逸不常的,皆源自张芝。张旭、怀素都出于这一流派,大概是因为他们天资接近,学习起来容易入门。学习书法的关键,唯有获取神气为佳,倘若只是模仿形态体势,即便形似却无精神,那是不懂书法之人的作为。
他曾观赏《石鼓文》,喜爱其古朴质实,对其中的物象形势有所思考。待到获得《原叔鼎器铭》,又知晓古时的篆文,有的增多有的减少,有的左右上下挪移,全凭心意所欲,不过也有精巧与拙劣之分。自秦汉以来,仅留存一种体制,所以古文中能见到的也就这些,实在可惜!
他在唐朝书家的经验里感悟到,书法学习若要成功,“天资”不可或缺,天资相近则“易于寻得门径”。张旭和怀素天性狂放不羁,故而能够习得张芝之法。
蔡襄着重指出学书应以得“神气”居先,得“神气”自会形成形势。这是对唐太宗“先作意”观念的承袭。 蔡襄还察觉到《石鼓文》以及上古钟鼎文字所展露的自然气质,能够用心追寻并为己所用。这一观点后来被黄庭坚、米芾等人所继承。
蔡襄同样注重“工夫”。他表示:唐初,“二王”的笔迹尚存不少,当时的学者大多依循效仿。如今留存的寥寥无几。但看欧、虞、褚、柳,号称名书,他们的结体和字法皆源自王家父子,学王献之的多放纵,而王羲之落笔之处皆具神妙。我曾认为篆、隶、正书与草、行相通为一法。
吴道子擅长绘画,而张长史师从其笔法,难道有何不同吗!然而其精粗程度,取决于天性的聪慧迟钝、学习的深浅程度,古人有笔冢、墨池的说法,应当并非虚妄。
在此,他以唐人为例,阐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书家的字形结构皆从王羲之父子处获取范式,之所以能够成名成家,在于善于学习。书家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天性的优劣,也在于用功的勤勉与否,正所谓笔成冢、墨成池的道理。
蔡襄还格外推崇“古意”与“法度”。所谓古意,即为古质。蔡襄评价篆书道:近世篆书,喜好标新立异,全然没有古意。唐李监精通于此,气力雄浑厚实,堪称篆书之雄者。学者应当如此认知,然后方可与之论篆。
我们无从知晓蔡襄是否擅长篆书,但从他其他书体所呈现的风格来看,也倾向于端庄古朴厚重,这一点在对柳公权书法的评判上与欧阳修意见相左。 欧阳修说:“唐世碑碣中颜、柳二家书作最多,而笔法往往各异。公权所书《高重碑》,我特别喜爱临摹,不失其真且锋芒尽显。
至于《阴符经序》,则蔡君谟认为是柳书最精妙的,说‘善藏笔锋’,与我的说法恰恰相反。”从这个小小的事例里,我们隐约能够体会到蔡襄对唐人书法中“浑厚”之气的偏爱。
蔡襄也如唐人一般重视法则。他讲道:古代擅长书法之人,必定先精于楷法,逐渐延伸至行草,也不会偏离楷正。张芝和张旭变化奇异无常,超出笔墨常规,神逸有余,而与王羲之、王献之不同。蔡襄近年大致明白其中之意,只是力有不逮,不值一提!
蔡襄的这些观点表明,北宋前期的普通书法家对于书法的观念基本沿袭唐人之说,强调“法度”与“风神”并重。
(此讲内容共计:1625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主编)
2024年10月9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