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焦永峰,男,汉族,1968年三月生。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毕业后从政,现任山东省青州市教体局四级调研员。刘沂生,是青州二中的退休教师。退休前,教学成绩突出;退休后,文学创作丰盛。而今,他已岁及九旬,依然耳聪目明,笔耕不辍,奉献余热,堪称退休老人的典范。老人节莅临之际,特刊发焦永主笔的《少壮结硕果 老来夕阳红》一文,以嗜诸位读友。
◎《少壮结硕果 老来夕阳红》(原创)
——文化奇人刘沂生
◆焦永峰主笔(山东)
卢沟炮声撼中华,催落一颗犟牛星。
刘沂生,山东省青州市人,中共党员。笔名瘦叟,自号犟牛,作协会员,俗文学研究会会员,文革亲身经历者。1937年11月21日,生于山东省沂水县。1959年考取山东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1963年毕业。毕业后,历任寿光老三中、寿光工读师范、益都弥河中学与青州二中语文教师,1997年退休。
刘沂生任教后,立足教育,以校为家,不遗余力,奋力拼搏。即使生病,仍坚持上课,被同仁们戏称铁打的不倒翁。他教材熟练,教法灵活,重视给学生讲方法寻规律。配合教材,自编文言文教法、现代汉语教法、作文教法等资料,光各种体裁的的范文,就书写了一大本,是语文教学的全面手。特别是恢复高考以后,他勇挑重担,经常一人任两个超大复读班的语文课。心头压力难减,案上作业如山,常常工作到深夜不得休息。他的教学成绩突出,1981年至1983年,连续三年高考录取生语文科平均分名列全省前茅。青州二中的高考录取率,亦曾名列潍坊市各高中之首,深得教育界赞誉。青州市的第一个省理科状元张文瑞与文科状元李方民,都是他的得意弟子,深受学生与家长的尊崇。更可贵的是,刘沂生身为教师,不忘根本。人善心慈,惜贫怜苦。他经常挤出微薄的工资,资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帮他们完成学业,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郭永杰、葛本山等一大批学子,至今仍然念念不忘刘老师的再造之恩。为此,他被评为潍坊市优秀教师、潍坊市文明市民。
刘沂生对教育的奉献,更重要的是勇于献身,为师请命。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然而,这一美德,却遭到十年“文革”的严重摧残。当年的学校,是“黑屋子,土凳子,破屋露天当镜子”。教师呢,被斥之为“臭老九”,是接受再教育的对象。城里学校,由“工宣队”管理;农村学校,由“贫管队”统治。有的贫管会主任,竟在教师会上大放厥词:“泥腿泥脚英雄汉,知识越多越混蛋。”教师的地位低得可怜,连女孩子搞对象都“选婿当选工农商,傻子才嫁孩子王”。
实现四化,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没有好的教师,何来好的教育?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纪元,科学的春天已经来临。然而,时至1984年,教育与教师的处境,并没有大的改观。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大潮到来,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不是越来越高,而是越来越低下。因而,高中毕业生不愿报考师范院校,师范院校毕业生不愿从事教育工作。在职教师呢?也纷纷跳槽。教育事业的危亡形势,越来越严峻了。
刘沂生,是长期奋斗在第一线的普通教师,坚守不畏艰险、利国益民、扎根杏坛的信念。文革期间,在给学生讲解语法时,他曾说:“‘得’字,是补语的标志。‘五四运动’之前,作补语的‘得’字,通用‘的’字。例如,毛主席给刘胡兰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中,通用‘的’字。”于是,他被小将们打成恶毒攻击毛主席不会用“得”字的现行反革命,饱赏了戴高帽子游校的苦头。刘沂生也不示弱,愤怒地吼道:“无耻!你们才是现行反革命!”
昔日风雷犹在耳,难抑为师请命情。作为党员,应该坚持真理,坚持正义,勇于说实话,做实事。面对当时的恶劣教育形势,良知,不容他沉默;责任,不容他退缩。于是,他决意冒险上书,为师请命。为此,他彻夜未眠,挥毫疾书,于1984年7月1日夜,撰就长达三千余言的呼吁书《欲纠无策空叹息——令人震惊的教育前程危险信号》,并于7月2日投往《人民日报》。文中,历述教育、教师的当前困境,让教师与六种人作了令人无法批驳的对比。这篇呼吁文章,文笔相当尖锐。文章的结尾,借用鲁迅先生《狂人日记》收篇“救救孩子”笔法,向社会、向中央领导发出了“救救教育!救救教师”的强烈呼吁。
刘沂生的呼吁文章发出以后,犹如石沉大海,一连两个月毫无回音。这,在他的预料之中。孰料,1984年9月2日的《人民日报》“教育”栏,竟以《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为题,摘刊了刘沂生呼吁文章的理论论述部分文稿,长约八百余字。为此,他非常惊讶,非常激动。
当年10月中旬,刘沂生突然收到当时潍坊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常溪托人转给他的一份邮件。那份邮件,是山东省委宣传部的内部刊物《宣传通讯》第28期。《宣传通讯》的首页头题,转载了中央内参中中共中央常委“陈云对教育工作的意见”,亦即“尊师重教” 重要批示。批示原文是:
“陈云同志看了九月二日《人民日报》第五版上山东益都二中刘沂生写的文章《值得忧虑的一个现象》以后说:“这个问题(指目前高中毕业生报考大学时,很少有人把师范院校当作第一志愿)要引起重视。师范院校学生的质量保证不了,对今后的教育,对四化建设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要继续想一些办法,帮助教师,主要是中小学教师,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住房问题;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逐步使教师工作真正成为社会上最受人尊敬、最值得羡慕的职业之一。”(2005年出版的《陈云传》下卷,1732页有记载)
这天夜里,刘沂生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半夜披衣而起,挥泪题吟道:
漫漫长夜鸡报晓,
炎炎久旱春雷鸣。
教师将有出头日,
挺胸人前复尊容。
陈云“对教育工作的意见”,是于9月4日做出的批示。这一批示,并没有马上公布,而是由中共中央书记处、国务院与教育部诸部门,组成联合考查组,奔赴四省市,对20余所大、中、小学作了教育与教革考察,回京后对教育现状作了数篇报导。中央电台于12月25日夜播发报道,“人民日报”于12月26日正式刊发颁布。颁布刊发时,删除了批示文前的提示语,因而陈云尊师重教批示的来历,数十年来一直不为世人知晓。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一日,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九次会议决定,給教师普提工资,并将九月十日定为教师节。颁行全国,泽及教师,还教师以尊严。
1988年秋,第四个教师节前夕。陈云夫人于若木,偕同她的妹妹于陆琳,以及陈云的姐姐陈星,在青州市委书记隋华堂等地方领导的陪同下,亲临青州二中,探望刘沂生与老师们,带来了中央领导对老师们的关怀和慰问,留下一段尊师重教佳话,演奏了一曲尊师重教高昂赞歌。
青州二中老校益都二中,设于青州城内东门大街路北。此处,是青州的文化摇篮。早在明朝,就是云门书院。及至清朝,是青州贡院。民国初叶,为山东省第四师范。1954年秋,益都二中乔迁至此。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州二中正值辉煌时期。书院教育初见成效,省文理科状元双双问鼎,是中华名校录中的一员,十分引人注目。在学校会客室里,校长刘振东向于若木作了工作汇报,获得于若木的高度赞扬。她非常兴奋,挥毫为学校留下了墨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临别前,于若木一行三人,与市委书记隋华堂、校长刘振东及刘沂生等人,在校门前合影留念,依依惜别。
刘沂生,不仅是一个优秀教师,还是一个夕阳红的文化奇人。
他自幼酷爱文学,写作基本功扎实。在职期间,因忙于教学业务,无暇搞创作。退休后,进入花甲之年,方开启写作大门。当他六十五岁时,用十个月时间,一气呵成七十万言章回体回忆录《犟牛本色》记录了他的半生旅程,也客观地再现了各个时期的社会境况。作品中,首次向社会披露了陈云作“尊师重教”批示的始末。为此,青州市府为《犟牛本色》出版举行了隆重的新闻发布会,潍坊市委原宣传部部长常溪与曲阜师范学院的领导,都光临发布会捧场祝贺,成为古城青州的一束靓麗花环。其后,刘沂生又耗时十个春秋,出版了《魏嵋传》《古州传奇》《碧血沃古州》《衡王府史话》《草堂清韵》《离奇石榴缘》《智嫁打柴郎》等七部作品。其中,《魏嵋传》与《碧血沃古州》两部作品,开创了以传奇体式讴歌先烈的先河,得到史学家余世诚与郭德宏的高度评价,并为其撰写了序言。郭德宏,是中央党校党史部主任。王立胜任青州市委书记时,邀约他来青州指导工作,郭德宏特邀刘沂生相聚一会。
刘沂生长于传奇,蒹工志文。其志文独具一格,行文凝练,节奏感强,既有诗歌之美,又有散文之畅,堪称散赋。他的志文内涵丰富,题材广泛。大到青州花博会景观,小至普通农家庭院;远及殷商征伐,近到拆迁改造;高到报国先驱,低至惜民小吏。有高山敬仰,有流水潺潺;有恢宏寺庙,有玲珑道观;有王府盛宴,有隆盛糕点;有企业厂矿,有教育书院;有喜气洋洋,有悲痛哀怨。洋洋洒洒,面面俱到,可谓包罗万象,百味俱全。诸如《雕塑“盛开”落成记》《青州龙兴寺复兴颂》《重立唐王圣旨碑记》《圣水祠赋》《海岱青州历世志》《表海亭复兴志》《万年桥变迁志》《翠柳摇曳隐偕园志》《英灵凝铸八岐山颂》《广福寺复兴落成记》《春晖桥落成志》《三教并荣柏山颂》与青州衡王桥栏板石雕三十二则王府故事等,一百二十余篇作品。
衡王桥雕栏王府故事,言简意赅,略带文言色彩。书王府辉煌,记王府不幸。庆王府男儿少庸才,哀王府女儿多薄命。颂曲缭绕,隐含刀枪鸣。凝王家喜、怒、哀、乐于一桥,融知识、教育、情趣于一体。寓教于乐,文情画意相辉映,堪称王府史诗,是刘沂生七十五岁高龄时创作的,令人叹服。
其志文集《志铭传芬芳》,已编辑成册,正筹划出版面世。
刘沂生撰拟的志文,有数十则已勒石立碑,为青州市诸多景点增添了传统文化的光彩与魅力,被誉为古州文化奇人。
刘沂生,退休前,教学成绩突出,退休后,文学创作丰盛,堪称人生双赢。而今,他已岁及九旬,依然耳聪目明,笔耕不辍,奉献余热,实在令人钦佩,值得我们学习,做一个永不褪色的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