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维军作品
1《 洒满阳光的早晨 》
我幻想,现在有小荷菡萏
我幻想,现在有蜻蜓点水
我幻想,现在有彩蝶蹁跹
我幻想,现在有家燕呢喃
我幻想,现在有群星璀璨
我幻想,现在有大雁北飞
我幻想,现在她一如从前
与我漫步枫林……
在这个秋日洒满阳光的早晨
我幻想,大地上那些金黄的落叶
一片一片
全是普渡之舟……
2024-10-07
❊ ❊ ❊ ❊ ❊ ❊
🌹【吉特赏析】
《洒满阳光的早晨》以丰富的幻想构建了一幅幅温馨而略带忧郁的画面,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好与往昔时光的深切怀念。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然景象与情感交织,营造出一种超脱现实的诗意氛围。然而,秋日阳光下的幻想与现实的季节错位,增添了几分哀愁与不舍,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对往昔的深切眷恋。
🔸🔸🔸🔸🔸🔸🔸🔸🔸
张维军作品
2《 这场雨过后 》
雨,还在下着
我们并肩举着伞
行走在回家的路上
都一大把年纪了
我没叫你宝贝
你也没叫我亲爱的
在雨中,我们没说情话
我们说今年天旱之事
说油盐柴米,说鸡毛蒜皮
说等这场雨过后
就去翻松后园的土壤
种一些葱姜蒜,白菜和萝卜
跨入家门那刻
你收起了伞,回头
看了看还在下着雨的天
对我说,等明天吧
等明天,等这场雨过后
天,会晴的……
2024-10-02
❊ ❊ ❊ ❊ ❊ ❊
🌹【吉特赏析】
《这场雨过后》描绘了一对伴侣在雨中漫步的温馨场景,避开了传统情诗的甜腻,转而以平实的生活对话展现深情。通过“没说情话,却说油盐柴米”的细节,传递了岁月静好、相濡以沫的质朴情感。结尾的“等明天,等雨过后”,既是对自然景象的期待,也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共同憧憬,温馨而富有哲理。
🔸🔸🔸🔸🔸🔸🔸🔸🔸
🔸🔸🔸🔸🔸🔸🔸🔸🔸
张维军作品
3《 游雨冲仙宇屯 》
我不说索道
我不说玻璃栈道
不说山山水水,以及
庙宇
我只说山道
但也不说坡长坡陡,坡缓坡急
我只说那些游玩的人们
拾级而上,又
拾级而下
2024-10-06
❊ ❊ ❊ ❊ ❊ ❊
🌹【吉特赏析】
《游雨冲仙宇屯》以独特的视角避开了常规景点描述,巧妙地聚焦于山道与游人,展现了游览的另一番风味。作者勾勒出游客们上下山道的生动场景,既体现了攀登的乐趣,也隐含了对自然与人文和谐共融的感悟。
🔸🔸🔸🔸🔸🔸🔸🔸🔸
张维军作品
4《 蚊 子 》
按理说,秋深了
蚊子们就会死的
可总有那么几只蚊子
还不愿意死
还嗡嗡嗡嗡的叫
还咬人
还吸血
2024-10-01
❊ ❊ ❊ ❊ ❊ ❊
🌹【吉特赏析】
《蚊子》作品通过“秋深”与“蚊子不死”的对比,展现了生命顽强与自然界法则的微妙对抗,同时也隐喻了生活中那些看似不合时宜却顽强存在、令人不悦却难以忽视的现象。简洁有力,嗡嗡之声似在耳边,引人深思。
🔸🔸🔸🔸🔸🔸🔸🔸🔸
🔸🔸🔸🔸🔸🔸🔸🔸🔸
张维军作品
5《 现实一种 》之一
是他
把神推倒的
那些围观的人
却成了罪人
2024-10-01
❊ ❊ ❊ ❊ ❊ ❊
🌹【吉特赏析】
《现实一种》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人性的阴暗面,通过“把神推倒”的隐喻,展现了个体对传统信仰或权威的挑战与颠覆。作品深刻揭示了当这种挑战发生时,围观者的冷漠与麻木,如何不经意间成为了共谋,使他们自身也背负上了“罪人”的沉重标签。这是对现代社会中人性复杂性的深刻剖析,引人深思:在面对暴力、冷漠或不公时,我们是否也在无形中成为了推动其发生的帮凶?
🔸🔸🔸🔸🔸🔸🔸🔸🔸
张维军作品
6《 现实一种 》之二
没事做的时候
他就磨刀
他天天磨
他月月磨
他年年磨
刀被他磨得
换了一把又一把
直到他去世后
人们才发现
其实他活着的时候
是个胆儿
特别小的人
2024-10-01
❊ ❊ ❊ ❊ ❊ ❊
🌹【吉特赏析】
《现实一种》以磨刀这一日常行为为线索,巧妙地勾勒出一种反差与隐喻。通过反复强调“他”对磨刀的执着与持久,构建出一种看似坚韧、不断精进的外表。然而,结局的转折揭示出主人公内心的胆怯与不安,形成强烈对比,引人深思。作品揭示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让人在平凡的生活细节中感受到不平凡的情感冲击。
🔸🔸🔸🔸🔸🔸🔸🔸🔸
🔸🔸🔸🔸🔸🔸🔸🔸🔸
张维军作品
7《 拜 佛 》
小庙已经被封好些年了
一年中,总有那么三次
我都会碰见几个
神色张皇的大爷或大妈
像做贼似的
偷偷摸摸地爬上山去
并迅速,在那间观音庙旁
跪下去,烧几梱香
念几句,谁也听不清的言语
然后,又像贼一样
沿着去时的山路
返下山来
2024-10-01
❊ ❊ ❊ ❊ ❊ ❊
🌹【吉特赏析】
《拜佛》勾勒出了一幅生动的民间信仰场景。作者巧妙地运用“做贼似的”与“像贼一样”的比喻,深刻反映了在特定环境下人们信仰的隐秘与虔诚,以及对传统习俗的坚守。诗中“小庙被封”与“大爷大妈偷拜”的对比,更添几分无奈与坚持,让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与人性中对美好愿望的执着追求。
🔸🔸🔸🔸🔸🔸🔸🔸🔸
张维军作品
8《 大与小 》
柿花与柿子
长在不同的两种树上
若按字面意思
柿子,是柿花的儿子
若论价格
柿子,是柿花他爹
2024-10-01
❊ ❊ ❊ ❊ ❊ ❊
🌹【吉特赏析】
《大与小》以柿花与柿子的关系,巧妙地探讨了“大与小”的哲理。表面上看,柿子作为柿花的“果”,被戏称为“儿子”,但在经济价值上,柿子却成了“高价”的象征,反讽地称为柿花的“爹”。这种对比,不仅展现了自然界中果实与花朵的依存关系,更揭示了社会经济中价值判断的非直观性。
🔸🔸🔸🔸🔸🔸🔸🔸🔸
🔸🔸🔸🔸🔸🔸🔸🔸🔸
张维军作品
9《 学 史 》
我要说你什么好呢
司马迁
我说你什么都不好
但我,还是
要对我身边的人说
学史吧
学史吧
学史吧
2024-10-01
❊ ❊ ❊ ❊ ❊ ❊
🌹【吉特赏析】
《学史》以独特的对比手法开篇,对司马迁的提及似乎是一种反衬,实则巧妙地引出对历史的重视与呼吁。重复“学史吧”三次,不仅强化了主题,也体现了作者对学习历史的深切期许和迫切心情。意蕴深远,鼓励人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反思与前行,是一首富有启发性的短诗。
🔸🔸🔸🔸🔸🔸🔸🔸🔸
张维军作品
10《 同题诗:羽毛 》
我应邀,写了
鸡的羽毛
鸭的羽毛
鹅的羽毛
孔雀的羽毛
凤凰的羽毛
……
鬼的羽毛
上帝的羽毛
我让他们大失所望
没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写
喜鹊或乌鸦的
羽毛
2024-10-02
❊ ❊ ❊ ❊ ❊ ❊
🌹【吉特赏析】
《同题诗:羽毛》以独特的视角展开,作者不拘泥于常规,勇于探索与拓展想象的边界。通过列举从家禽到神话生物的羽毛,直至“鬼”与“上帝”的羽毛,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与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尽管结尾提及“没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写”,却以叛逆之姿,彰显了诗人个人化的表达与对既定框架的超越,令人耳目一新。作品是对传统同题诗的一次有趣反叛。
🔸🔸🔸🔸🔸🔸🔸🔸🔸
🔸🔸🔸🔸🔸🔸🔸🔸🔸
张维军作品
11《 戏说历史 》
你信么
历史就是一面镜子
有时是平面镜
有时是凸镜
有时是凹镜
而更多的时候却是
哈哈镜
2024-10-02
❊ ❊ ❊ ❊ ❊ ❊
🌹【吉特赏析】
《戏说历史》以独特的视角解构历史,将历史比作多面镜,既展现了历史的真实映照(平面镜),也揭示了其放大扭曲的趣味(凸镜、凹镜),更以“哈哈镜”巧妙隐喻历史的复杂多变与幽默诙谐。这种比喻新颖且富有哲理,让人在轻松一笑中思考历史的多样性和解读的多元性,是对传统历史叙述方式的一种创新挑战。
🔸🔸🔸🔸🔸🔸🔸🔸🔸
张维军作品
12《 爱之一种 》
从别人家的花园里
偷折来几朵喜欢的花朵
插进自家的花瓶中
然后,等她枯萎
然后,把她仍掉
2024-10-08
❊ ❊ ❊ ❊ ❊ ❊
🌹【吉特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短暂占有后的淡漠态度,花朵虽美,但终究会枯萎,这种短暂的占有并不能长久。诗中的“偷折”和“等她枯萎”形成了鲜明对比,暗示了生活中某些追求的虚幻与无常。
🔸🔸🔸🔸🔸🔸🔸🔸🔸
🔸🔸🔸🔸🔸🔸🔸🔸🔸
张维军作品
13《 再游白云山 》
与前次看见的一样
树,还是之前的树
草,还是之前的草
庙,还是之前的庙
所不同的,仅仅是
半山腰的庙被封了
最高处的玉皇顶上
那间小庙没有被封
还可以烧香,磕头
和拜佛……
2024-10-08
❊ ❊ ❊ ❊ ❊ ❊
🌹【吉特赏析】
《再游白云山》勾勒出游者二次探访的微妙变化,通过重复“还是之前的”句式,强调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恒常性,而“半山腰的庙被封了”与“玉皇顶小庙未封”的对比,巧妙揭示了时间与变迁的细微痕迹,以及人们对于信仰空间的执着与探寻,是对时光流转与文化传承的细腻捕捉。
🔸🔸🔸🔸🔸🔸🔸🔸🔸
张维军作品
14《 瀑 布 》
为什么要赞美呢
为什么不能赞美
水啊,水
你这个意象中的美女
在走投无路时
你纵身一跃
2024-10-08
❊ ❊ ❊ ❊ ❊ ❊
🌹【吉特赏析】
《瀑布》巧妙地将瀑布的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及哲理思考相结合。诗人将瀑布比作“意象中的美女”,既赋予了其美感与魅力,又通过“在走投无路时/你纵身一跃”的描绘,展现了瀑布面对绝境时的决绝与勇气。传达了生命在逆境中寻求突破、勇于挑战的精神,引人深思。赞美瀑布,即是赞美那些在困境中不屈不挠、勇于自我超越的灵魂。
🔸🔸🔸🔸🔸🔸🔸🔸🔸
🔸🔸🔸🔸🔸🔸🔸🔸🔸
张维军作品
15《 老百姓 》
他们说,草鱼是食草的
这我知道
他们还说,食草的草鱼是肉食
这我也知道
2024-10-07
❊ ❊ ❊ ❊ ❊ ❊
🌹【吉特赏析】
《老百姓》巧妙探讨了信息认知的复杂性。通过“草鱼是食草”与“食草的草鱼是肉食”的对比,揭示了表面信息与深层真相之间的微妙差异,以及人们可能面临的认知误区。诗作寓意深远,引人深思社会现象中的误导与误解,以及对事物本质的探索。
🔸🔸🔸🔸🔸🔸🔸🔸🔸
张维军作品
16《 麻雀之诗 》
一群麻雀隐身于一棵大树之上
叽叽喳喳,叽叽喳喳
像几个喜欢嚼舌根的女人凑在一起
谈论
这个社会的阳萎
2024-10-07
❊ ❊ ❊ ❊ ❊ ❊
🌹【吉特赏析】
《麻雀之诗》以生动的比喻捕捉了麻雀日常的喧闹场景,将其比作“喜欢嚼舌根的女人”,巧妙地赋予了麻雀以人性的色彩,使自然景象充满了生活气息和社会寓言的意味,往深层里走也具有一定的讽刺意味。
🔸🔸🔸🔸🔸🔸🔸🔸🔸
🔸🔸🔸🔸🔸🔸🔸🔸🔸
张维军作品
17《 羊 汤 》
天冷了
喜欢喝羊汤的人
越来越多
羊太善良了
喝羊汤的人
喝得毫无顾忌
喝得心安理得
2024-10-07
❊ ❊ ❊ ❊ ❊ ❊
🌹【吉特赏析】
《羊汤》以简洁而深刻的笔触,探讨了人与动物、饮食与情感之间的微妙关系。通过“天冷了”的自然背景,引出“喜欢喝羊汤的人”增多的现象,随后以“羊太善良了”作为转折,暗含了对动物命运的同情与反思。末句“喝得毫无顾忌,喝得心安理得”则揭示了人性中的某种冷漠与自我满足,引人深思。
🔸🔸🔸🔸🔸🔸🔸🔸🔸
张维军作品
18《 爱与恨都是小人 》
Ta用毛草
扎了一个
Ta用花布
缝了一个
Ta用木头
雕了一个
没人的时候
Ta们都会偷偷拿出来
或思念。或用针扎
2024-10-07
❊ ❊ ❊ ❊ ❊ ❊
🌹【吉特赏析】
《爱与恨都是小人》通过“扎毛草”、“缝花布”、“雕木头”三个具象行为,隐喻了主人公对爱与恨的细腻编织与塑造。每一样物品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寄托,而“偷偷拿出来”与“或思念、或用针扎”的细节,则深刻揭示了内心情感的矛盾与挣扎。作品虽短,却引人深思,爱与恨如同双面镜,映照出人性的多面与复杂。
🔸🔸🔸🔸🔸🔸🔸🔸🔸
🔸🔸🔸🔸🔸🔸🔸🔸🔸
张维军作品
19《 慈 悲 》
纽扣
如果没有扣眼
就是摆设
扣眼
如果没有纽扣
也是摆设
在云南锦屏山
弥勒佛,他披的那件袈裟
既无纽扣,也无扣眼
2024-10-06
❊ ❊ ❊ ❊ ❊ ❊
🌹【吉特赏析】
《慈悲》以简练的意象,巧妙地传达了相互依存与完整性的哲理。纽扣与扣眼,如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伴侣,缺少任何一者都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暗示了人际关系中的相互需要和依赖。而弥勒佛无纽扣无扣眼的袈裟,则是对超脱世俗束缚、达到内在圆满境界的象征,展现了慈悲的至高境界——不依赖于外在形式,而是内心的平和与完整。
🔸🔸🔸🔸🔸🔸🔸🔸🔸
张维军作品
20《 窗 外 》
车外的人
看不见车内的人
车内的人
却看得见车外的人
一个女子
突然停了下来
对着车窗
理刘海,画眉,涂口红……
2024-10-06
❊ ❊ ❊ ❊ ❊ ❊
🌹【吉特赏析】
《窗外》勾勒出车内外世界的微妙界限与人物心理。通过“看不见”与“看得见”的对比,巧妙揭示了观察与被观察、隐私与展示的微妙关系。女子在车内的自我整理,不仅是对外表的修饰,也隐含了对自我形象的在意与对外界的微妙回应。作品富有画面感,是对现代都市生活中短暂而真实的自我瞬间的一次细腻捕捉。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