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演义》这部长篇历史小说,讲述了一系列故事,反映了许多道理。不同时空、不同年龄的人,读后会有不同的感受。因此,有聊不完的话题。
——题记
《三国演义》最后一回,写的是“三国归晋”。作者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实,他强调的是“分久必合”,宣扬的是大一统理念。
在《三国演义》里,魏、蜀、吴三国的头头们,都不曾说过“外国”或者“国外”。因为在他们的观念里,都认为自己的“小国家”,是“大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魏、蜀、吴建国之前,大家都尊汉朝为正统,汉家天子是一国之主。曹操能够“挟天子以令诸侯”,说明各路军阀还是尊崇汉献帝的。只有一个不知高低的袁术,妄自尊大,在建安二年(197年)擅自称帝,建立了一个小朝廷,搞起“两国论”。他虽然有“四世三公”门第的背景,手里攥着传国玉玺,又宣扬自己的名字应了“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谶语,但还是遭到了群雄的强烈反对,成为众矢之的。就连头脑简单的吕布也骂他:“反贼焉敢如此!”结果,这个“伪皇帝”很快就被曹操、吕布、孙策、刘备联合打败,气得吐血而亡。
曹操以大汉丞相的身份,率领大军东征西讨,败袁绍,征乌桓,灭袁术,擒吕布,扫平北方割据军阀。他本想乘势统一天下,可惜在赤壁败于孙、刘联军,未能如愿。但曹操还是作了最后努力,在晚年平定了汉中。
曹操死后,曹丕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继位魏王,当了丞相。他继承乃父遗志,采取一系列措施,降服西域各部,平定河西叛乱,收服上庸三郡。就在这一年,曹丕逼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自己,建立了魏国。他的理论是汉朝天数已尽,魏国理应代之而兴。还是“一国论”。他也想吞并吴、蜀,统一全国。但是因为有孙权、诸葛亮在,曹军多次攻伐,均未得手。曹丕有雄才大略,但是寿命太短,只当了七年皇帝,便撒手西去。如果他能多活十年、二十年,统一天下,非他莫属。那就没有司马氏什么事了。
汉朝灭亡,刘备跟着称帝,建立了蜀汉。他自称是汉王朝的继承者,经常把“恢复汉室,一统天下”挂在嘴边。“恢复汉室”真假难断,“一统天下”确是真的。你看,在襄阳城外的茅草屋里,刘备听诸葛亮说“如此”“如此”便可复兴汉室,进图中原。他立即兴奋起来,表示“如拨云雾见青天”。
后来,刘备一步步实施这个计划,先是“借”荆州赖着不还,后来又从刘璋手中夺了益州。读者莫要忘了,这刘璋可是刘焉之子。刘焉乃汉鲁恭王之后,也是刘备投军时的最高长官,时任幽州太守。刘备想与刘焉拉上关系,便自报家门,说自己是中山靖王之后。刘焉大喜,认他作了侄儿。刘备一向标榜仁义,后来却不顾宗亲大义和焉叔叔的知遇之恩,夺了益州。他冒着被天下人戳脊梁骨的风险这么干,就是为了图谋中原,一统天下。
占有荆州、益州之后,刘备下一步就要按“隆中对”规划的路线图,命关羽带荆州之兵进攻宛、洛,自己则率益州大军东出秦川,逐鹿中原。只因关羽被杀,失了荆州,刘备才改变计划,发动了彝陵之战。但是即便如此,他也没有放弃统一天下的念头。
且说,刘备率大军攻占猇亭之后,杀害关羽、张飞的潘璋、马忠、范疆、张达都已伏法。正如马良所说:仇人尽戮,其恨已雪。这时,东吴大夫程秉奉孙权之命,前来请降。说是愿把荆州还给刘备,把孙夫人送回他的身边。吴、蜀永结盟好,共图灭魏。
面对如此优厚的条件,刘备勃然大怒,说自己的切齿仇人是孙权,不能跟他讲和,要“先灭吴,次灭魏”。本来,刘备伐吴目的是给关羽报仇。达到目的以后,他以为天下无敌,便找借口想趁势灭了东吴、曹魏,一统天下。不料,陆逊那个黄口小儿竟然一把火烧了七百里连营,刘备的“武统计划”泡了汤。他在白帝城弥留之际,把统一天下的重担交给诸葛亮。
蜀汉后期的掌舵人诸葛亮,从“隆中对”制订一统天下的长远规划,到六出祁山伐魏不改初衷,就是因为他一直放不下那个“大一统”的理想。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说得很清楚:因感谢先帝三顾茅庐之恩,他献上了统一天下的战略决策。为了不辜负先帝重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率领三军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在《后出师表》里,诸葛亮再次表示:为完成先帝重托,一定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见诸葛亮的理念,就是不遗余力地为实现大一统而奋斗。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坐领江东。但他一直称自己是“汉臣”,骂曹操是“汉贼”。其实,孙权并不甘心当“汉臣”,他早就有统一天下的野心。请看下面这个故事:
话说孙权很是敬重鲁肃,跟他谈论天下大事,终日不知疲倦。一天,孙权留鲁肃喝酒,晚上二人抵足而眠。夜半,孙权忽然问鲁肃,说:“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鲁肃说:“……肃窃料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这番“床上对”,让孙权看到了实现“高祖之业”的希望。他心中大喜,翻身起床,感谢鲁肃。第二天,孙权又重赏鲁肃,并将一些衣裳、帷帐赐给鲁母。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孙权昼思夜想的是作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霸主。他也很想效仿刘邦一统天下,只不过实力不济,时机未到,只能周旋于魏、蜀之间。曹操陈兵赤壁,他就联合刘备共同抗曹。为了夺回荆州,他又与曹操结盟杀了关羽。刘备为报仇讨伐东吴,他就向曹丕低头称臣。曹丕见他玩假投降的把戏,出兵讨伐。孙权急忙给诸葛亮写信,邀他伐魏。曹丕两线作战,不胜而归。
曹丕死了,孙权不把曹睿、刘禅放在眼里,遂于黄龙元年(229年)称帝。次年,派将军卫温、诸葛直率军万人抵达夷州(台湾);黄龙三年(231年),平息了五溪蛮叛乱。嘉禾二年(233年),亲征合肥新城,还派全琮进攻六安。嘉禾三年(234年),司马懿在西线与诸葛亮对峙,孙权再次率军围攻合肥新城。虽然无功而返,但直到赤乌四年(241年),吴军一直处于进攻态势。
后来,因为太子孙登去世,储君矛盾爆发。朝中大臣也分为两派,闹得不亦乐乎。孙权心力憔悴,无暇顾及对外战事,只好采取守势。
太元元年(251年)八月初一,刮了一场特大台风。江海浪涛汹涌,平地水深八尺。皇家陵园里高大的柏树,被狂风一股脑儿连根拔起,飘飘荡荡飞到建业城南,倒立于大路上。孙权以为受到了天谴,吓出病来,次年驾崩。至此,他那一统天下的梦想,彻底破灭。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武统派”去世以后,他们的子孙一蟹不如一蟹。一统天下的重任落在了司马氏的身上。最终,司马昭于炎兴元年(263年)灭了蜀国,司马炎于天纪四年(280年)灭了吴国,完成了大一统的历史使命。

作者简介:张泽民,1949年生,陈吴乡陈吴村人,中共党员。退休前曾任县政协办公室主任、文史委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