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角干子
作者:刘汉江
家乡有个习俗,大年三十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时,除了满桌的鸡鸭鱼肉外,必定要上一道“十样菜”,也叫“十香菜”。这道菜是用角干子,马苋菜干子,茨菇,芋头,豆腐等满满地烀上一大锅,吃年夜饭时,热气腾腾地端上桌,确实增添了不少过年的气氛。家家如此,代代相传。据说,大年三十吃“十样菜”的习俗在家乡古已有之,沿袭上千年了,而且里面还有着深刻含义和科学道理。一是过年的时候每天好酒好菜,大鱼大肉,上这道乡村野菜做成的菜意思是告诫和提醒人们骄奢不忘节俭,富裕不忘贫穷,要保持勤俭持家的好传统;二是过大年时,人们吃的比平时好得多,每天都摄入大量的高脂肪,高蛋白,肠胃容易生病,此时吃一些粗纤维的食物可以帮助消化,有益健康。
小时候,老家的庄户人家每年都要晒角干子。初冬时节,庄户人都要对田地进行清理,换种应时作物,房前屋后和自家的田埂上结满扁豆角子的藤蔓此时都要拔掉,上面的豆荚太多,一时半会吃不完,就晒成角干子以备过年食用。我家晒角干子的事都是由我奶奶和妈妈来做的。一大早,妈妈将前几天摘下来的豆角子清洗干净,奶奶在灶边烧好一大锅开水,将洗干净的豆角放到沸腾的开水里淖。淖豆角要讲究火候,既要煮熟煮透,又不能太烂,不熟透的豆角有毒素还有一股青涩味,煮得太烂了,豆角又不成形,晒干后容易碎。奶奶和妈妈是做角干子最好的搭档,妈妈站在锅台边淖豆角,奶奶坐在灶下添柴火,小小的厨房里热气腾腾,溢满了忙碌和温暖。然后,她们在房屋南墙前的空地上放二条长板凳,再横上几根竹竿,将洗干净的芦苇帘子铺上,用柳筐将淖好的豆角倒在柴帘上摊开铺匀,放在阳光下晒。
做完这些,妈妈就要到地里去干活了,照看和翻晒的任务就交给年迈的奶奶。奶奶搬了一条凳子坐在南墙暖暖的阳光下边晒太阳边照看豆角,那时,我和弟弟还没有上学,也陪奶奶一起晒太阳。摊在柴帘子上的豆角有大有小,有老有嫩,有饱有瘪,我和弟弟便找那些饱的豆角,剥里面的米子吃。满头白发的奶奶手里拄一根拐杖,慈祥和蔼地看着我们。如果鸡鸭或者麻雀想来啄食豆角,奶奶就挥一下手上的拐杖,将它们撵走。时过多年,我依然记得当年晒豆角的情景,记得奶奶当时的神态和老屋那面暖暖的南墙。
我长大以后到城里工作,至今一晃二十年了,平时难得有空回农村的老家,在这期间,奶奶、妈妈、父亲也相继去世了,但我们在大年三十吃“十样菜”的习俗一直没改,只是我不会也没工夫晒豆角干了,除夕做这道菜的时候,都是妻子到菜场买泡好的角干子或者托人到老家带。看到热乎乎的“十样菜”端上除夕的饭桌,我的心里有一种温暖的感觉,眼眶里有一片晶亮,夹上一筷角干子,故乡的味道便浸润全身,斟上酒满满喝一口,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依稀看见奶奶,妈妈和已故的亲人们微笑着站在老屋那堵暖暖的南墙下。
【作者简介】
刘汉江,男,散文作家,1968年生,汉族,江苏盐城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热爱文学、音乐,崇尚朴实自然,追求真诚唯美;长期从事公文写作与文学创作,数十年笔耕不辍,数百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报刊杂志,著有散文集《生命回响》、《凝望月光》、《金色童年》等,作品在国家、省、市级多次获奖,现任企业高管,盐城市亭湖区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