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以忘却的青葱岁月
王恩平
时间转瞬即逝,不觉间我已过古稀之年了。但青葱岁月所遇到的人和事,时至今日仍回荡在我的脑海里。
记得那是1968年10月20日,朝阳铁中和朝阳高中的近500多名学生,背着行李,胸前佩戴大红花,乘着敞蓬的解放牌大卡车,在广播里放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的革命歌曲的旋律中,挥手告别欢送的人群,去农村去插队落户,在那广阔天地,锻炼我们的革命意志。
那长龙般的好几十辆大卡车缓缓地由朝阳市区驶出,浩浩荡荡的开往朝阳县贾家店国营农场。
下午两点多钟,辽西的天空乌云漫布,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秋雨。大卡车已从嘎啦山口陆续开过来,前面就到贾家店国营农场了。当我远远的看见贾家店村口,乡亲们在迎接我们时,我平静的心又激动地跳了起来。贾家店农场分四个分场,朝阳高中的知青下乡到一分场和四分场,我们铁中的知青下乡到二分场和三分场。
敞篷大卡车把我们拉到场部大院后,农场举行了隆重热烈的欢迎仪式。
仪式结束后,进行了丰盛晚餐:主食馒头和大米饭,副食猪肉粉条炖白菜。
吃过晚饭休息片刻,各生产队的大马车就把分到自己队的知青接回生产队去。乡亲们热情接待远来的知青们,把好一点的屋子腾出来收拾干净给我们住宿。
1968年10月20日,这个令我难忘的夜晚,我们近500多名知青融入了贾家店生机盎然的山水田园间,并在未来的岁月里,将在这片贫瘠落后又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定会演奏出一曲曲壮美激昂的乐曲,定会谱写出一篇篇气壮山河的华章。
抚今追昔,蓦然回首。我们1968年下乡的知青在下乡期间,把火红的青春,沸腾的热血留给了贾家店;把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留给了贾家店的儿女;把博学励志,锐利进取的无私奉献精神留给了贾家店高山流水;同时,我们和贾家店的父老乡亲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情厚意。
我们在场部晚餐后,周台子小队的李队长赶着大马车来接我们。
场部到周台子8里地,大马车在崎岖的山路颠簸了一个多小时,当夜幕徐徐降临时,我们才到了村里。
我和高三文革班的杨春生安排在小队部西厢房。西厢房内一铺土炕,一盏煤油灯,美其名曰小队部,其实苦不堪言,完全比不上分到各家各户的同学们,他们有房东的关心和照顾,而我们俩只能靠自己。
简陋的西厢房,经常见不着阳光,屋内昏暗、潮湿、阴冷,我和杨哥白天劳动干活,夜晚睡觉时盖双棉被,戴顶棉帽,蜷曲着身体。
周台子小队地处较平的山坡顶上,是贾家店农场榜上有名的贫困队。村上连一亩水浇地都没有,每天十个工分只值二角七分钱。
乡亲们的日子过的很苦,其原因村子地势高缺水又没有一口水浇地的机井。
下乡劳动生活虽然艰苦,但更加坚定了我们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战天斗地,改造山河,修坝挖井,艰苦奋斗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坚强不屈的意志和决心。
我刚下乡插队的时候,生产队把我安排和几名社员一起打机井。其实,打机井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全凭力气苦干和实干。
每天上工钟敲响,我把棉袄一抿,麻绳一扎,第一个下井干活。抡镐刨石、挥锹挖泥,把泥沙石块装入大筐内再拉到地面。
收工时最后坐在土筐里,上面的人用绳子把我拽上来。
周台子下乡集体户知青共17人,13名男生,4名女生。
在打机井时,因井下凉气逼人,寒风刺骨,又有塌方之危险,所以大家都不愿意下井,大部分时间都是我在井下,任凭汗水顺着脏乎乎的脸上往下流,我也无怨无悔。
清晰记得那是下乡前的1966年6月12日,一张大红喜报张贴在铁中一楼的墙面上,“新团员入团名单”,这次纳新的10名新团员是历次发展的新团员中表现最好的,榜上有我的名字。
所以,从那时起,我要时刻以一个优秀团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挖井工作我必须起模范带头作用。
一晃,到了1968年12月,部队征兵工作开始在农村展开。
12月26日,李队长在井口喊我:“小王别干了,快上来吧!你的入伍通知书下来了。”从此,我很荣幸的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并开始了我的军旅生涯。
1969年1月,我来到解放军某部驻长春高炮团,被分配到“八五”加入炮营营部无线班,当上了一名无线兵。
入伍后,由于自己肯吃苦耐劳,被营党委树立新兵典型。记得有一次清理红楼后面污水井时,我想都没想就跳下去,当时,井边有还有几位战士,其中有一个江苏籍战士感触地说:“这个知识分子一点儿架子都没有,不怕脏臭。”听着战友们的议论,我有些沾沾自喜。
在这儿我要特别提一下我的班长付喜山,可以说他是我的人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
1969年3月2日,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以我军胜利而结束,随后,我16军高炮部队即将挺进牡丹江绥芬河前线,军部命令下属各部队抽调兵源补充高炮部队。
规定要求我们加农炮营营部无线班,选出一名1968年前入伍的思想好、业务精、技术过硬的老兵,我班两个老兵都不合格,营部破例让我这个69年入伍的新兵顶替名额,并上报军部批准。
当我的老班长从黑龙江铁力县探亲回来,风尘仆仆到新部队看我时,我已随 3132部队“三·七”双管高炮连,在夜暮的掩护下,悄然的离开长春,踏上出征参战的新的战场。
弹指一挥间53年过去了,我再也没见到班长,这也是我终身的遗憾!今借此拟文之际,我要感恩老班长对我的关心和培养,并恭敬的道一声祝您健康长寿。
具体详细的情况是这样的,1969年7月9日下午2点,我背上沉重的两瓦机,兴致勃勃的和副班长王玉江说:“副班长走呀!咱们训练去。”他没吱声,略带点严肃的脸上摇摇头,有点不舍的轻声细语和我说道:“小王,经党委研究决定,把你调到高炮部队去,可能还要到前方去,今天下午就走。”随后,借王班长给我写一份鉴定之时,我急不可耐地跑到营下属各连队,想和朝阳高中、铁中的战友打个招呼。当时,战英杰、武国瑞他们带兵训练去了,只见到二连朝阳高中的张相武我告诉他我调走了。
当日下午3:30分,我站在解放汽车上,离开了南岭部队驻地,车开出好远张相武还举着军帽和我恋恋不舍告别。
在飞驰的车上我一想离开了朝阳战友,心里显得空荡荡的,在红楼营房前面直接通向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柏油路上,心想,再没有机会,利用自由活动时间和他们散步溜达了,想到此,从来没有过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我又想到,一个“八·五”加农炮营就调出我一个兵,这是组织上对我的信任,何况我又是到前线保家卫国,何等的光荣呀!瞬间我的心情就豁然开朗了。
在不久的日子里,我和我的新战友在牡丹江绥芬河反修前线,为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不受侵犯,经住了苦与累,血与火,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那淬炼出来的忠于党的不朽军魂,永远镌刻在绥芬河的林海雪原和群山峻岭之间。
1973年我从部队退役,人事档案从朝阳转到赤峰安排工作。至此,我的人生又掀开了新的一页。
思绪又让我回到了1969年1月的那个寒冷的冬天。当我穿上新军装离开了周台子后,一直再没回去过。
直至1980年酷热盛夏的一天,我又专程从赤峰去趟周台子,想再看看当年的乡亲们,看一看养我的那片黑土地。
这一转眼,时间已整整过去了12年个年头。
同时,我特想顺便打听一下她的信息,您要问的是她呀?她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少女。
回想我下乡时的表现,村民对我的印象都比较好,尤其牟哥和嫂子俩口子喜欢上了我的厚道老实、干活不偷懒、言语不多的高中生,想给我当一次大媒人。
有一次在他们家唠嗑时,牟哥说:“小王我们想给你提一个对象,农村姑娘,是我们周台子半里之遥的前进村的人,初中毕业,今年17岁,人本分,品行好,长得也很漂亮。”我听后,心里非常高兴!并和牟哥说:“我考虑一下,等回家时再和我爹妈说说。”当年知识青年的志向是扎根农村一辈子,在农村安家落户,要向知识青年榜样邢燕子、董加耕学习,做一代新型有文化有知识的农民。何况那年我已经22 岁了,有什么理由拒绝牟哥和嫂子的一番好意呢?说心里话,我下乡务农一晃近两个月时间了,就不曾看见前进村有这么好的一个女孩子。自从牟哥和嫂子想把她给我介绍时,我就开始用心留意起她来了,不久我和她竟然邂逅相遇了。
记得那天是她途经周台子到场部学习科普知识,我偷偷的看了她几眼,果不期然,眼前的她确实相貌出众,身材苗条,步伐轻盈。
不久,再有一天我和她竟然不期而遇。当她看见我时,有些腼腆害羞、两颊绯红低头和我擦肩而过,我想这一定是热心的牟哥嫂把我的情况也告诉了她,她可能也动心了。
这是我人生初次经人介绍对象,但还没正式见面接触,更谈不到说话了。
自那次邂逅,竟然成为我终身遗憾!从此,我再也没有见到她。但农家少女那纯情清秀的模样,却一直深深印刻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
后来乡亲们告诉我,她嫁给邻村一个转业军人,生活过的还不错,这让我聊以欣慰,并在心里默默地祝她幸福。
记忆中,她中等身材,乌黑的头发扎两个小辫子,炯炯有神的双眼闪烁聪明和智慧,她善良朴素,勤奋好学,积极上进,只因不久,我便应征入伍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我的军旅生涯,否则十有八九我们俩人定会结为秦晋之好。
时间过得飞快,一晃半个世纪就过去了。每每我回忆起当知青下乡时的情景,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她。那个略带点儿乡土气息的纯朴少女,其优雅的倩影;轻盈悠悠的飘然而至,她依旧是那么引人注目,依旧是那么充满人情魅力。
虽然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邂逅”,但在我的记忆里永远抹不去!

作者:王恩平
作者简介:王恩平、男、生于1947年、老三届高中知青、参军五年、中共党员、中央电视大学中文专业毕业,本人一生酷爱文学。

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