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湖湖面如镜,碧波荡漾,倒映着蓝天白云与绿树芳草,宛如一幅流动的画卷。微风吹过,湖面泛起轻柔的波纹,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大自然的美好。月亮湖的湖岸,风光旖旎,湖水欢涌,鸥鸟翔集的湖光景色与沿岸景观交织融合,浑然天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都是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张坂镇政府实施湖泊管理保护工作,严格落实“湖长制”,从源头上治理污染源,全力做好“水文章”的结果。人们在湖边参观游览,盛赞围垦之美,青山绿水之美,赞美月亮湖生态环境优美世所少有。
的确,这里是泉州台商投资区湖、河水系的重要组成部份,月亮湖地处泉州湾北岸,月亮湾西测的“七一”垦区中,四周已有世茂别墅群和部份高楼,点缀在月亮湖旁边,与大自然的美景相得益彰,犹如一些璀璨的宝石镶嵌在风景中,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城区呈现在世人面前。东南西北宽敝的城市道路四通八达,绿树成荫,月亮湖的东面二条海堤(北堤和南堤)把涛涛的巨浪档在月亮湖外,海水退落时呈现一弯半月的形状,故有一个美丽而浪漫的名字“月亮湾”。月亮湾是保存完好的自然黄金海岸,这里岸线优美,礁石奇异,海岸南北两侧均为山势,山头挡住了风与暗流浪潮,使这片海域形成较小风浪。而广阔平缓的沙滩与细腻松软的沙质,令月亮湾在周边一众险峻地势的海湾中出众动人,曾被《中国国家地理》评为“中国最美八大海岸”之一。引入几何体秀场、独行侠精酿Bar等业态,成为滨海旅游线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月亮湾沙滩,这道绵延数公里长的洁白沙滩如玉带一般,环绕着眼前这个湛蓝的海湾,沙滩成了大海的裙裾,而浪花成了镶嵌在裙裾上的花边。大海翻涌着浪花,而在浪花与沙滩之间,装饰了这个美丽的海湾,也染红了那片大海。一眼望去,一弯半月一览无余,就像嫦娥弓着腰侧身躺卧一般婀娜妩媚。
我想,这里有个闻名遐迩的“月亮湾”沙滩,应该是“七一”垦区的这个人工湖命名为“月亮湖”的缘故吧。“七一围垦”的南堤及北堤,直通崇武名镇,泉州跨海大桥一头接着著名侨乡石狮市,一头接着台商投资区,从这里到石狮市区只要半小时内便可到达。这条由后渚大桥东桥头到崇武镇的海岸线全长38公里,被誉为全国八大最美海岸线之一,“五一围垦”和“七一围垦”这三条海堤把沿海大小岛屿串连起来,白崎湖和月亮湖就像两个明亮的大眼睛,紧盯着前方巨浪滔天的大海,保护着台商区这座未来美丽的城市,给城市增添了无限风光。
这条海岸线及其陆域按规划和已动工建设的情况,不久将要建成一条集居住、创业、旅游、健身、有闽南文化及海丝海洋文化特色于一体的滨海城市和旅游带。八仙过海文旅项目、世茂别墅群、“乐荟港”房地产、玉沙湾公园已构成蓝色旅游带,位于秀涂村的蔡国强当代艺术中心项目已奠基,将打造成为泉州的标志性建筑。这是四十五年前围海造地的现在老人所想不到的。
当时人们的初衷只是“向海要地种粮食",“吃饱饭”,谁也不会想到两个围垦给台商区提供了近五万亩土地条件。“七一”围垦位于泉州湾东北、张坂镇海边突出部,原来是一片茫茫大海,千百年来天天潮起潮落,有时狂风恶浪,不断吞噬着近海村庄的土地和獭窟百姓往回陆地的生命,多少儿女葬身海底,生活在这里的百姓苦不堪言,一代又一代的先人们梦想着在獭窟海筑一条海堤,把獭窟岛与陆地连接起来,保护周边村庄的土地和村民的安全,把海水挡在堤外,堤内有大片海海域滩涂地,可改造成耕地,这就是多少代獭窟岛及周边先人的梦想。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毛主席号召全国“农业学大寨”,惠安县范围内广泛发动群众,大造声势,掀起农田水利建没新高潮。在此,张坂公社党委向县里打报告要建“七一围垦”,这个围垦有两万余亩。整个工程由张坂、崇武、山霞三个公社承建。1969年12月开始勘测设计,1970年2月正式动工。惠安县素有建筑之乡美称,当时全县八十万人口就有十多万各种建筑工人(他们绝大部分同时是农民),这是惠安县的优势。开山取石拉板车,这是惠安人的看家本领。近千名开山打石工在“七一”工程现场安营扎寨,运输石料和沙土。在“七一”工程上,有开山大王、石头大王、爆破英雄、惠安女等等在“七一”工地上流传,传颂着战天斗战英雄战歌回荡在工地上。这些建筑工人们,每天只有一斤大米和六毛钱的补贴,他们吃苦耐劳,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不是一月两月,而是一两年苦苦坚持。他们的可歌可泣事迹太多太动人,是用文字难以表达的。
1970年3月8日开始抛石筑堤,日夜不停,南北夹攻。北堤石堤在1970年6月26日合拢。从此,浮山孤岛与陆地连接。为了纪念合拢,特将其命名为“七一”围垦。围垦总面积1.76万亩,其中可耕地1.62万亩,港道水面1252亩。围垦工程结束后,垦区内有农垦地1.21万亩,实际可耕地1.04万亩(其中占地包括平面水库小溪流150亩,交通道路,防风林带361亩,6条溪流、港道、防洪堤1252亩)。开拨由张坂公社负责。其中沙质洼地4050亩,由张坂、崇武、山霞三个公社建盐场。深水部分1275亩,则划为养殖场。1977年,张坂公社改滩造田。1980年垦区农田大轮廓基本现出,计投工29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66万立方米,国家拨款8万元,群众自筹108万元。1982年垦区建设基本竣工。省政府投资52万元。在垦区建设中,国家共投资62万元。1983年,成立惠安县七一围垦管理站,隶属张坂公社管辖。崇武、山霞公社开创的盐场归各自管理,不纳入管理站。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七一垦区”加快开发步伐,尤其是泉州台商投资区成立以来,“七一垦区”迎来了的新时代。盐场转废,虾池规范建设,土地征收,沟渠治理,道路建没,景区规划,建设了无中生有的美丽月亮湖,被誉为“泉州城市之眼”,镶嵌在泉州湾畔的岀海口,枕着波涛,倾听潮汐飞扬的旋律。依托“七一垦区”天然景观。为保障该区永续发展,锁定泉州台商投资区生态资源,区管委会岀炉一份湖泊地图———《泉州台商投资区湖泊分布图》,全区29个湖泊首次在地图上全部找到了“家”,并被永久锁定。它昭示着,在城市建设高峰期,“一个湖泊不减少、一寸湖面不缩小”,成为城市大建设不可触碰的生态底线。
月亮湖婉约淡雅、端庄秀美,犹如镶嵌在泉州湾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白天,广阔湖面清幽宁静,水色清澈,碧波粼粼,远远看去像一面巨大的镜子,鱼儿时而潜入湖底,时而跃出湖面,似与游者相乐;渔夫驾着小舢板撒出希望之网,惬意在晨曦里绽放如花;而月亮湖景观道静静地横卧其上,路道在景中,景在湖中,描绘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天然美卷。
日落西山,时至黄昏,鸥鹭翔集,飞鸟欢腾,或静立水中,或掠翅湖面,仿佛这里是飞鸟们的天堂,让人神往。船行湖中,两岸芦苇丛丛,在落日余晖下,呈金黄一片,晚归的牛群悠闲自得徜徉在湖边,映在湖中的影子揉进了夕阳金黄的色彩和微微荡漾的水波,简直就是一幅绝美的油画。
夜晚平静的湖面倒映着大楼上的探射灯,犹如一面雕刻精美的古铜镜,夜色像一位少女,对着这把古铜镜化着越来越浓的晚宴妆,在世茂地产偌大的广场上,月亮湖送来凉爽清风,洗礼着人们白天工作的倦意,随音乐节奏波澜起伏悠然若醉;舒展着平日里忸怩的身肢,尽情地享受舞蹈带来的愉悦,奏出一段悠闲的生活交响曲;人们也可以坐在岸边的石凳上,或古色古香的凉亭里,对一轮皎洁的明月倾吐自己的心声。
【作者简介】曾耀聪,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泉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