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有人抖音上发视频说,现在大连街面上游人少得可怜。开始我不以为然,心想那怎么可能呢?
昨天我去了市中心青泥洼桥。让我大跌眼镜的是,那个说法,的确如此。
从前那么繁华热闹的街区,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而现如今,游人锐减,街景冷清凄凉。
我坐在公交车上,苗了一眼秋林公司,感觉一楼的橱窗灰蒙蒙的,里面似乎也没了人影,它停业了吗?可我不确定,毕竟我是在车上一扫而过。但秋林公司跟它身后的大商比起来,生意一直是处于下风,这倒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它停业也不是没可能的。
再到青泥洼桥地下通道走走看。往年的那里真是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现如今,不少商铺早已人去铺空,整个地下通道不说是门可罗雀,但也决称得上人烟稀少。给人的感觉,那些尚未倒闭的商铺卖货员竟比游人还多,这可是我亲眼所见。只是小吃摊集中的地方,似乎尚有些过去繁荣时的影子,但也今不如昔。
这到底怎么了?曾经的厉害国,怎么变成这种样子了?以上算是我文章题目里那半海水吧。
直接诱导我出行的原因,也是网上很火的一段视频---大连东关街历史文化街区。
老大连人都知道东关街,它位于西岗区。是解放前中国人的集中居住区。
那里的房子大都是中式,但也不全然是中式,它的样貌多少结合了西洋建筑的元素,属于那种亦中亦西吧。
它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差点被强大的推土机推进历史的垃圾堆。只因为在那破烂不堪的中式建筑里居住了过多的老大连人,开发商觉得没有账可算,再加上老钉子户的顽强抵制,最终被围成城中村,一直没有推倒重来。
最近不知政府里的什么高人,打起了老东关街的主意,企图利用老街老城的历史文化底蕴,盘活岌岌可危的地方经济。
我看到正被热炒的老东关街,还真是游人云集,街面上家家店铺人如潮涌,买吃的、买喝的、买东西的、卖单的挤作一团。
在一辆卖冰激凌的车子前,人们竟排队去买39元一只的冰激凌。老伴也想加入其中,我赶紧拦住她,因为我知道,在那种环境里能卖什么好吃的东西呢?大家又在人云亦云,羊群效应又在泛滥,人们仍在随波逐流。而这些正是政府愿意看到的。
可是你再仔仔细细看看那些老建筑,它的表面虽有些许的斑驳的历史底蕴,而那些正在改建装修的老楼老房,也只是尽量保留老建筑的外观,它内部结构的原始状态,无论政府,还是民众有谁去关心和考究它呢?
虽然东关街一些老住户,看着装修好、未装修好或者正在装修的老房子,他们在一个劲儿摇头苦笑。他们脸上那种无奈与不屑的表情,有谁愿意去搞懂它呢?政府官员为政绩,专家为更好的豢养,谁还愿意去阐释老住户们脸上那别有一番意味的表情呢?
一切都没有改变,思路一直延续一切朝钱看的思维定式。
一个只顾眼前,从不顾及历史;一个没有历史的人文关怀与关爱;一个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一个没有胸怀大略的宽广心胸的官员、专家、学者和百姓,这样的民族,又能有什么样的光明与宏图呢?
如此一窝蜂式的运动式发展,结局只有一个,昙花一现。
这算是本文中那半火焰吧。可我多想那火焰能够持久地燃烧下去,就像纪念碑前那团永不熄灭的火焰。
作者:远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