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水利事业到观光产业一一汤峪水库昔今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了将汤峪河水引上八里原。1969年,蓝田县决定建汤峪水库。大坝修在东峰山、西峰山之间。
修水库,牵扯到库区移民。以前河道两旁山高峻险,林木密布。河道里,巨石怪石嶙峋。沿汤峪河向上,道路蜿蜒狭窄泥泞,关上村山民的房屋许多是石基木板房,顶覆石板散布在山上。修水库后,村落便被淹没在水库之中,淹没耕地315亩,移民255人。村民分别迁到汤峪、焦岱、史家寨三个公社。例如,王姓迁到石门村、高堡村,白姓迁到石门村,张姓迁到侯家碥、胡坡村,李姓迁到肖家坡。关上村村民迁走后,把何家山全村迁到石门关以内,改名关上村。
汤峪水库是闻名全县的大工程,在当时技术简陋的情况,主要靠人力建设,人推车拉,动用了皇甫三川的大量农村劳动力。
施工顺序是,先挖掘截河槽,一直挖到连山石,再填土,用链轨拖拉机碾压,双面砌石成坝。
大坝建成后垂直高度39·5米,东西长186米,坝顶宽5米,形成了一个南北长5华里的人工湖。出水洞在大坝右下角,有闸门控制。溢洪道位于大坝左岸,侧槽式溢洪道。
渠道有总干、干渠1条,8.3公里长,全部衬砌;支渠7条,35.77公里长,衬砌15公里;斗渠68公里,衬砌19公里。渠道建筑物达300多座,其中隧洞4处。
水库1975年7月竣工,库水自流经塘子村西岭半坡、下峙峪村下边、骆驼岭,经过“汤塬渠”,流到八里原上。
水库控制流域面积80平方公里,灌溉汤峪、史家寨、焦岱3个乡(镇)、39个村、176个村民小组43290亩耕地,有效灌溉面积39033亩,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自流灌溉38490亩、喷灌1790亩、抽灌3000亩。
利用库区水土资源,可以养鱼、种粮、种菜、育林、开展农副业生产,1972~1989年库区植树造林700多亩,捕捞成鱼199吨,年捕捞成鱼3750公斤~4.7万公斤。
水库后来的用途发生了变化,不再用于灌溉,而是用来观光。1985年5月10日初步建成汤泉湖旅游区,对外开放,接待游客。
汤泉湖面1500多平方米,水色碧黛,无风平静如镜,风来水起涟漪。周围重峦叠翠,西面“青浦”、“翠微”、“锦茵”、“绣虎”四小峰作屏,把一池湖水点缀得明媚秀丽。可谓湖在山间,山落湖中。湖山相映,诗意顿生。鸟翔湖上,鱼游水中,小舟往来,人入画屏。湖尾沙洲, 垂柳依依,坐卧柳下,享谷岚熏风,休闲小吃,其乐融融。
湖坝上两头的大门,东曰“涌金”,西曰“泻玉”;西门外的小谷上,铁索桥引导人们攀上西峰山,山坡浓荫蔽日,塑着一只巨型猛虎,引人沉思;旁边青峰山顶上古香古色的眺望亭,登临其上,石门谷、塘子街、汤峪川尽览无遗。
汤泉湖这一人夺天工盛景,配上湖北石门汤泉,湖南双峰对峙的石门关,石门谷内悬崖峭壁上古老栈道遗迹,传说已久的刘秀窑,久负盛名的云台山和紫云山古寺,成为汤峪镇自然人文景观旅游的核心区域。
最近几年,将汤峪水库的水净化以后,输送到汤峪河东西两岸,成为汤峪镇、焦岱镇部分村庄自来水水源。
从渴求温饱的水利设施到已达小康的观光盛景,这种历史变迁,是建国七十多年来时代进步的缩影,也是汤峪川经济文化中心上移到塘子街的又一佐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