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操行
-----《道德经》启示录之六十二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老子《道德经》下篇--德经。
第62章原文: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第62章译文: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的人把它当成宝贝珍惜它,不善的人也处处保住它;美好动听的言辞可以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高尚的品行可以见重于人;那些不善的人,怎能把道抛弃呢?所以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虽然有拱璧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不如把这个清静无为的道进献给他们;自古以来如此重视道是什么原因呢?不正是由于有求于它的,就可以得到满足,犯了罪过的,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因为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思绪流萤:
老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这是说一个人的美好言辞,可以换来别人的尊重;而良好高尚的品行,可以影响和赢得人心;本文述之“操行”,意在探讨人操行的审美价值。
“操行”,指一个人的品行、操守、气节,是一个人为人处世时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表现,体现人的修养和品德好坏,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史记·伯夷列传论》曰:“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韩愈《遣疟鬼》诗:“不修其操行,贱薄似汝稀。”
一个人操行的形成,受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制约,而人活在世上的社会活动,必然涉及到职业操守,比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等;职业操守是人们在实践中逐渐形成,包括职业规范等要求和标准,呈现了多元化,承载着区域或国体、政体、企业等方面的文化传承,具有内容的实践性、表现的多样性(多采用制度、守则、公约等)、调节的凝聚力、塑造关系和形象、隶属于一定道德范畴等特点,常须人们依靠文化、信念和习惯,进行自觉遵循。
然而,生活千变万化,常使一些年轻人无所适从。比如,要求人们做到的高瞻远瞩、保持冷静、珍惜光阴、与时俱进、居安思危、自我反省、照亮别人、面壁思过、敢于梦想、拓宽视野、脚踏实地、步步为营、懂得放下等道理,与当今社会流行的“提前消费”等各种及时享乐的诱惑却相悖,弄得年轻人眼花缭乱,似乎横竖左右怎么做都有道理,可人生最实在的道理,却是万事无法一帆风顺,一路伴随着惊喜、意外、成功、失败和痛苦……无论遇到什么或结局怎样,都需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和品德,否则就会偏离人生的正常轨道,失去应有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认同。
人生风风雨雨,委屈了须出去散散心,疲惫了须睡觉恢复体力;只要还活着、坚持着,人生就没有走不出、熬不过的坎;人生如茶,慢饮才有味,先苦才会甜;不因一时的失败而颓废放弃,不因一次的挫折而垂头丧气,累过苦过,才会成长;除了生死,都是小事,风雨、困境是常态,命在人就在,人在就有操行的风采;当经历了大风大浪,吃尽了各种苦头,就会明白:经历是财富、吃苦是积福;保持住一颗坚强、乐观的心,看淡成败,放下仇怨,上苍就会给自己送来绝处逢生的甘甜。
人生气节不可丢,否则就失去了做人的本色。比如,古时有位宰相嗜好吃鱼,有位官吏晓知他的嗜好后,为了升官,就请名厨烹饪了美味的鱼,让手下送给这位宰相,但宰相却坚持不收,并说:“你家老爷送我鱼,是有事要求我,我若收下,则气节全失,日后恐将越陷越深;所以,鱼可失,气节不可丢”;送鱼的官吏听后,气得无可奈何。同样,倘若一个人的操行没有了支撑,人生就可能走向滑坡,或被别人算计;再如,古代一个官吏想排挤同僚,向老谋深算的师爷问计;师爷问:“其人言行举止如何?”官吏答:“他工作辛勤,表情轻松;生活清苦,操守廉洁;处境孤单,不求闻达”;师爷摇头说:“现在打不倒他,以后再说吧”;三年后,官吏又向师爷介绍:“对方有些变化,但变化不大”;师爷听后仍继续摇头;又过三年,官吏再次对师爷说:“他表情倔强,言语沉默,纵酒享乐”;师爷说:“他自暴自弃,是时候了”;官吏又问:“我该怎么办?”师爷给了官吏一套方法,果然奏效,于是师爷写道:“任劳不任怨,无功;任怨不任劳,无用”;这事说明:人一旦有了自暴自弃的状态,就是自己前途的终点。
一个人若能以善对恶,可谓心胸似海之人。很久以前,一位富有的商人,晚年欲把财产分给三个儿子当中的一人,便让三个儿子去游历天下;临行前,对三个儿子说:“你们一年后回到这里,告诉我这一年内你们各自所做过最高尚的事情,相比之下,谁是最高尚的人,我的财产就给谁”;一年后三个儿子回来,老大说:“遇到过一个信任我的人,曾把一袋金币交我保管,后来那人不幸过世,我又将金币还给了他的家人”;父亲说:“你有品德,做得好,但称不上最高尚的行为”;二儿子说:“我在一个村边见到一个小孩落水,立即下马,跳入河里,把孩子给救了上来了”;父亲说:“了不起,但救人是应尽的责任,仍称不上最高尚的事”;三儿子接着说:“我有一个仇人,他千方百计地陷害我,好几次差点害死我;有个夜晚,我骑马走到悬崖边,见仇人正睡在崖边的一棵树下,只要我轻轻一脚,就能把他踢下悬崖,但我没这么做,而是叫醒他,让他继续赶路”;父亲听后,正色地回答:“能帮助自己的仇人,是高尚而神圣的事,你做到了,我的产业归你了”;这看出,专行善事是好人,但以德报怨、感化仇恨的人,才称得上有胸怀的高尚之人。
一个人若能克制脾气对别人的伤害,就是修炼自己胸怀的开始,也是开始包容别人的表现。比如,有一个男孩脾气很坏,父亲就给了他一袋钉子说:“每当再发脾气时,你就去后院的围篱上钉一个钉子”;第一天,男孩钉下了37个钉子;而后,每天钉钉子的数量,慢慢地减少了,接着发现控制脾气,要比钉钉子来得更容易些;终于有一天,男孩再也不乱发脾气了;这时,父亲告诉他:“从现在开始,你每控制一次脾气,就去后院拔出一根钉子”;一天天过去,最后男孩又终于拔出了所有钉子;这时,父亲来到后院说:“做得很好,但看那些围篱上的洞,将永远无法恢复从前了,而你过去生气时说的话,将像这些钉子留下的疤痕,也如拿刀子捅过别人一样,伤口永远存在,令人无法忘记”;这个事例说明,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常会因发生口角,造成伤害,如双方不能从自己做起,宽容地对待他人,就会永久地留下钉子般的伤疤。
一个人沉得下静气,才能撑大容人容事的胸怀,做事才会从容不迫。比如,有一个单位的多数人忽然兴奋起来,因为来了一位新主管,据说是个能人,可一天天过去,新主管却毫无作为,每天只彬彬有礼地进出办公室,一些坏分子仍然猖獗;于是,大家认为新主管不是能人;四个月过去,在大家愈发失望时,新主管却发威了:坏分子一律开除、能人获得晋升;断事很准,下手很快,与四个月的表现判若两人;年终聚餐时,新主管在酒过三巡后致词:“大家对我到任后的表现和后来大刀阔斧的改革,可能存在不解,现在我讲个故事;我有位朋友买了栋带院子的房子,一搬进去,就将院内的杂草树木一律清除,改种新买的花卉,某日原主人来访,进门就吃惊地问:‘最名贵的牡丹哪里去了?’我朋友听后,顿感后悔,竟把牡丹当杂草铲除了;后来,他又买了一栋房子,尽管院子杂乱,却未去清除,果然冬天以为是杂树的植物,春天开出了鲜花;春天以为是野草的植物,夏天却成了锦蔟;半年无动静的小树,秋天居然红了叶;直到暮秋,他才在认清所有无用植物时,进行了清理,并使所有珍贵的草木得以保存”;说到这里,主管举起杯道:“让我敬在座的每一位,因为你们是我们单位这个花园里的珍贵乔木,祝你们生根、开花、结果”!
生活是大浪淘沙,人的操行如经不住岁月风霜的冲洗,就会被红尘的风浪冲走,唯脚踏实地,植根沃土,内心向阳,积善成荫的人,才能在惠及他人的操行中,获得人生繁茂的价值和社会认同。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生人,在北京工作近40年
(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
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
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公
务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
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
题材的作品,主要作品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
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
《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走近灵谷圣地:〈道德
经〉启示录》和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卧
龙醒了》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首届“盛世华夏”杯文学与艺术作品大奖赛征文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800557.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