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英雄城:南昌印象记
文/韦恩祥(广西大化)
二零二四年九月四号,秋高气爽,群山云疏,我和爱人一起送女登上前往江西中医药大学求学的航班。午时一点十分,飞机徐徐降落在南昌北机场。南昌,这座被称为中国四大火炉之一的城池,刚一下飞机,就感受到这里火热般的激情;南昌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英雄城市,不仅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诞生地,也是中国近代史上革命的摇篮,在送女儿上学的同时,我有幸目睹这座光荣城市的风采。
万寿宫:江西古道观文化的名片
我们在旅馆稍作休息之后,下午四点,一家三口信步来到万寿宫。万寿宫是江省著名的道观,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始建于晋朝,当时人们为了纪念东晋时期著名的道士许逊而兴建,迄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的历史,后来又经历了多次修缮和更名,如唐代称为铁柱宫,宋代改为景德观、延真观,直到清朝时期定名为万寿宫。万寿宫不仅是道客传承文化的重要活动场所,也是江右商帮的传枢纽站,更是江南三大商贸中心之一。万寿宫所在的中山路区域建筑群雕画精美,具有现代特色,又有古典风格,巷道碎石铺就而成,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近年来江西人民的共同努力,通过风貌的保护,历史文化的记忆和恢复与再现等手段,实现了街区旧貌的还原。万寿宫周边街巷集时尚购物、餐饮娱乐、休闲社交、文化旅游为一体,这里诸多景点,既吸引了很多中外游客,也是南昌市民的休闲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领略到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非遗项目,比如赣发绣、洪洲茶艺、豫章刻瓷,还可以体验到丰富多彩的生活,真正见证了南昌的千年盛兴与变迁。
八一广场:历史的见证
第二天上午,我们来到了八一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雄伟的八一起义纪念碑,它不仅是南昌的城市地标,也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见证。纪念碑高耸入云,仿佛在向世人诉说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广场上,人们瞻仰先辈的遗像或者念说他们的名字,或者是拍照留念,或者是驻足凝望,仿佛在对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进行回忆,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佩和对英雄儿女的崇拜。我们围绕纪念碑走了一圈,感受那份庄严和肃穆,女儿学过历史,知道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我们边走边聊,眼里闪烁着对仁人志士的敬仰和对未来的憧憬。
南昌纪念馆:历史的回响
九月六日上午,我们参观了八一起义纪念馆,这里详细记录了南昌的革命历史,一张珍贵的照片,一幅幅壮烈的画面,一件件宝贵的文物,让我们深入地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凌晨二时,江西大旅社的一声枪响,宣告了向国民党反动派作坚定斗争的决心。起义军在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的率领下,向驻守南昌的反动军队发起猛攻,经过一夜奋战,全歼敌人三千余人,缴获枪支五千余支,子弹七十一万发,大炮数门,起义军取得了胜利。起义成功后,中共前委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发表了《中央委员会宣言》,揭露了蒋介石、汪精卫背判革命,残酷镇压共产党人的血腥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先生的“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坚强决心。
后来,起义军计划通过瑞金、寻乌南下进入广东省,攻克东江地区,发展革命力量,进而占领广州。但是在南下途中受到敌人的围追堵截,遭遇了重大挫折,最终于十月初在潮汕地区失败。南昌起义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也保留了革命火种,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在以后的革命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纪念馆通过丰富的展品和详尽的解说,让我们仿佛回到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英勇无畏和不屈不挠。
滕王阁:文化的瑰宝
九月六日傍晚时分,我们徒步来到了滕王阁,这座古老的楼阁,在五颜六色的灯光映衬下,显得更加迷人。滕王阁,是唐代文学家王勃所著《滕王阁序》中的楼阁,当时与黄鹤楼、岳阳楼齐名。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王勃描述滕王阁的壮丽景色和宴会盛况,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眷恋和人生无常的感慨,现在身临其境,终于体会到王勃这篇文章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我们拾级而上,登上塔顶,俯瞰南昌城的夜景,灯火辉煌,车水马龙,现代与古典完美结合,让人仿佛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文人墨客云集的时代。女儿望着远处的灯光,兴奋地对我说:未来四年的青春就要在这里挥洒了,我深情地看着她,心中充满了欣慰和期待。
王勃,这位初唐四杰的文学巨匠,以其《滕王阁序》让这座楼阁闻名遐迩,“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不仅是对滕王阁的赞美,也是对那个时代文人情怀的抒发,在这里,我们仿佛看到他挥毫泼墨的身影,也感受到他笔下的当时盛世。
秋水广场:现代的活力
晚上八点左右,我们驱车来到秋水广场,这里是南昌市的商业中心,也是游客休闲娱乐的理想场地。广场上的音乐喷泉,随着欢快的音乐节奏,不断变换着各种形状,不断吸引人们驻足观看,有些人不时拿起手机拍照,把美丽的画面留下,孩子们则在喷泉旁嘻戏,有的大人则坐在长椅上闲聊,尽情享受悠闲的时光。我们漫步在广场上,感受这座城市的现代气息和魅力,女儿更加喜悦地告诉,她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开始他的大学生活,想要在这里探索更多的未知了。
离开南昌已经一个月了,几次想提笔写一写此次南昌之旅的心得,却因为词穷墨尽,经过反复推敲后,终于执笔完成此文,可是感觉还不是很到位,心中未免有些遗憾,不过女儿还在那里读书,为了更好的讴歌南昌,我还会再来的。
2024、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