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暑气减 寒露寒气增
——话说寒露
林占东
季节进入秋天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降水也呈现减少趋势。夏季大地积攒的热量和水分,随着天气转凉、昼夜温差的增大,白天干燥的泥土早晚出现返潮,山川的草木、田里的庄稼凝结露水,而且持续时间较长,从白露一直到寒露。
但白露和寒露还是有区别的,如果说白露时节由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在太阳的照射下,露水既像一颗颗珍珠,晶莹剔透,冰清玉洁,又像一个个皂泡,五彩缤纷,吹弹可破。大自然的草木在露水的浸染下,愈发显得苍青叠翠、深情厚重;那么到了寒露,则气温更低,露水更多,在露水和寒气的熏陶中,北方地区已呈深秋景象——蓝天高远,白云游弋,鸿雁南飞,偶而还会出现早霜降下白雪,南方地区也是秋意渐浓——虽然出现蝉噤荷残,气爽风清,但更多的还是橘黄橙绿,枫叶火红。
如果说“白露”节气是秋季炎热向凉爽的过渡,此时暑气尚不曾完全消尽,早晨可见露珠晶莹闪光。那么“寒露”节气则是天气变凉、由凉转寒的象征,此时露珠寒光四射,露水冷意袭人。
白露节气有燥露、南吕、八月节的别名与白草露、桂子飘香、秋水长天的雅称,寒露节气也有寒露之节、寒露之变、霜降之节、九月节的别名和辞青、菊月、果月、霜月、青女月、鸿雁归的雅称。白露节气的别名和雅称前文已经解说,此处不再赘述,下面说说寒露的别名与雅称。
寒露被成为“九月节”,因其是农历九月的节气,便有了“寒露之节”,此时天气由凉变寒,节气由秋向冬过渡,因此也有了“寒露之变”的称谓,至于被称为“霜降之节”,是因为在北方地区有些地方此时已经下霜或降雪,虽然霜降是寒露的下一个节气,但某些地区由于霜雪的早到,寒露和霜降还是可能会被合并使用,统称为“霜降之节”。
雅称“寒露”为“辞青”,意味着万物辞去青绿,进入色彩斑斓的时节,标志着秋天的深入;雅称“青女月”,传说“青女”是神话中的一位女神,主管霜雪,此月有的地方已见霜雪,因此寒露也被赋予了“青女月”的美称;
雅称菊月、果月、霜月、鸿雁归,自然与这一节气菊花盛开、瓜果飘香、结霜落雪、鸿雁南飞密切相关。
这些别名和雅称不仅丰富了寒露的文化内涵,也反映了古人对自然规律的仔细观察和对季节变化的深刻感受。在寒露时节,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丰收和祈福的活动,如登高赏菊、饮菊花酒、喝寒露茶、吃重阳糕、极目远眺等。
寒露过后,天气凉寒起来。 有谚语“吃了寒露饭,单衣汉少见”“吃了重阳饭,不见单衣汉”“吃了重阳糕,单衫打成包”;寒露过后,秋收忙碌起来,有谚语“寒露不摘烟,霜打甭怨天”“寒露不刨葱,必定心里空”。
寒露是一个天气多变的季节,也是一个色彩纷呈的季节,还是一个满载丰收的季节,所以左河水有诗《寒露》:“天高昼暖夜来凉,草木萧疏梧落黄。日享菊香播小麦,夜尝梨贝养脾肠。”
寒露是一个凉风习习、芳草萋萋、百花凋残、雁鹤南迁的季节,所以白居易有诗《池上》:“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独立栖沙鹤,双飞照水萤。若为寥落境,仍值酒初醒。”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关于寒露的佳作:唐代诗人元稹《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诗意是:寒露是晚秋的一个节气,它熏染出的景色,惊艳了秋天——早晨起来看见菊花渐渐地呈现出一片黄色,在千家万户的门前,风儿好像人一样,在清扫着落叶,在晴空万里上,大雁好像伴着太阳在向南飞翔。雀鸟化为牡蛎,我替雀鸟感到悲伤;农人们忙着收割农田,害怕早到的寒霜。因此我知道松柏的志气,无论是寒冬还是酷夏,它都是郁郁苍苍。诗中赞扬了松柏不畏寒霜、四季常青的崇高品质。
寒露节气的到来,不仅是五行交替的一个阶段,也是生命轮回的一个节点,启示我们在生命旅程的不断前行中,珍惜生命,活在当下;也提醒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法则,做好锻炼和养生保健,保持身体的健康,保存身体的活力,注重内心修养和外在保护,为即将到来的寒冷冬天做好过冬准备;还激励我们要像菊花那样凌寒开放,要像松柏那样傲然独立坚忍不拔。
2024.10.07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
